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指起源于印度次大陆佛教衰落的过程,大约在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基本消失殆尽。 [1][2][3]

历史

佛教自创立以后,由于它反对种姓歧视、宣扬众生平等,许多低种姓者从印度教改信佛教。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阿育王在首都华氏城召集了佛教的第三次大集结,并在这次集结后,派许多僧侣到南亚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传播佛教。他还派自己的儿子到锡兰岛去传教[4]

前4世纪中叶,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佛教内部就分裂为许多教团,后称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1世纪左右,佛教又分裂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分为两大派系:中观派瑜伽行派;原来的部派佛教教团被称为小乘佛教[4]

笈多王朝之后,印度受到异族侵略,由于佛教不断的分裂和内部斗争,就开始走下坡路。同时佛教在和印度教对抗的过程中开始不敌印度教[4]

公元5世纪,东晋僧人法显到印度取经,他发现当时印度的一些佛教圣地遭到遗弃,佛教已经有衰败的迹象。7世纪,唐代僧人玄奘出访印度,他发现有不少的佛教寺院已经荒废,佛塔残破不堪,僧徒甚少[4]

8-9世纪,商羯罗吸收佛教的一部分内容进入吠檀多派。佛教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宗教仪式,密宗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开始出现。公元8世纪时,密宗已成印度佛教的主流。密宗分成二支,分别为左道密宗和右道密宗。两派密宗都传入西藏,和苯教结合,形成了喇嘛教。后来很多印度本土的上师都来到了西藏,这加剧了印度佛教的衰落速度[5]

佛教在印度次大陆衰落的同时,伊斯兰教也逐渐在印度次大陆兴起,穆斯林征服印度次大陆后,印度次大陆上的穆斯林统治者也在迫害剩下的佛教徒。 那烂陀寺超岩寺等被毁坏,大量佛教僧人逃到尼泊尔、西藏或东南亚避难。13世纪初,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夹击之下,印度佛教基本消失 [6][7][5][4]

2010年,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徒总人口约为1000万,其中约7.2%生活在孟加拉国,92.5%生活在印度,0.2%生活在巴基斯坦. [8]

参考文献

  1. Akira Hirakawa; Paul Groner. . Motilal Banarsidass. 1993: 227–240. ISBN 978-81-208-0955-0.
  2. Damien Keow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8–209. ISBN 978-0-19-157917-2.
  3. Fogelin 2015,第218页.
  4. .
  5. .
  6. Wendy Doniger. 需要免费注册. Merriam-Webster. 1999: 155–157. ISBN 978-0-87779-044-0.
  7. Ghosh, Amalananda. . CUP Archive. 1965: 791 (英语).
  8. Religion population totals in 2010 by Country 存盘,存档日期25 March 2018. Pew Research, Washington DC (20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