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轮回(梵语、巴利语:संसार,罗马化:Saṃsāra,意指“世界”[1][2]),是转世和“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循环性”的概念,这是大多数印度宗教基本教义中的重要概念[3][4][2][5] ,轮回一词的意思是“漫无目的地漂流、流浪或世俗存在的循环”[2][6]。轮回论是一个神学理论,认为生命会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断经历生与死。在东方有印度教、佛教及道教等众多宗教认可这个理论,在欧洲有关于希腊的轮回论的哲学理论流传,这些理论的认可者包括毕达哥拉斯及柏拉图,德鲁伊教及海地伏都教也相信轮回存在;作为一种宗教体验,轮回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面貌(感官所认识世界的延伸)。轮回与许多达摩宗教(如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的业力论联系在一起,「脱离轮回」这个行为被称为般湼槃,它一直是印度文化中重视传统灵性的人追求达成的目标,也是他们内部分歧的内核[6][7][8][9][10]。
名词解释
轮回(Saṃsāra)概念起源于后吠陀文学,与投胎、转世基本上同义,它是与业力有关的循环;《吠陀经》本身并未讨论该理论[11][12] 。在早期的奥义书中,它已经被发展出来,但没有对其机制细节的详细描述[13][14]。直至大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在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及与印度教的相关哲学理论有关的各个学派的思想中才可以找到对轮回的阐述[14][15]。
各个宗教的观点
基督教
基督教典籍《旧约圣经》的内容模糊描述了复活的情况,在早期的历史上偶有后来被大公教会判定为异端份子的神学家表示他们认可轮回论[16],但在《新约圣经》中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基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各种教诲,世人皆只需要一次受洗就能得救,所以如果轮回真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解释了,可以说是有理据上的矛盾,但有意见认为这种矛盾的成分很小,也因为圣典没有提及轮回这些概念,仅能靠推测得知,所以轮回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仍有一些争议性,但能肯定的是,由于一旦得救则将进入天国以获享永生,因此先前关于轮回是否存在一事的争论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17][18]。一般来说,主流基督教并不认同其他部份宗教所提出的轮回存在这一说法的正确性[19],故认为不用赔抵怨亲债主的相关业报,尽管如此,不过不代表可以行为不检,因为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仍然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基督教徒认为惟一真神是三位一体的,即圣父、圣子、圣神的型态向世人劝导,基督教徒相信人一生终有一个造创天地万物的惟一真神预定命运。他们亦相信去世者在死后获享永生或者被毁灭之前,必须通过上主对此人在品格上的审判,才可以进入天国。一些说法声称普通人的魂神会留居冥界直至审判日。
更正教认为不用做功德,义与不义的分别在于是否有着对于基督的信仰,是为因信称义论[20]。天主教认为除了保持信仰,也该行善,行善与得救有关,而且认为天主的旨意与凡人的自由意志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即神人合力论[21]。有说法声称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旧教认为世人必须不断把金钱奉献给罗马教皇以补偿前生所犯下的罪过[22],但这一说法与主流观点相矛盾,后者认为没有证据显示这些宗教曾经宣扬相关观念。至于要如何得救,《圣经》声称当人真心相信默西亚 耶书亚辣比是天主子,而且相信他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人的罪而受死并复活,就有可能会得享永生[23];不崇信基督的人在死后,其灵魂会被存放至海地斯或海底;等到救世主重临人间时,祂会开始「最后的审判」,并且依照《生命册》的内容,把名字不被记载于册上者丢到火中烧毁,使其彻底「死亡」[24]。
天主教的一些神职人员表示天主教不相信轮回存在,但他们声称可以通过向相信轮回存在的人宣扬救恩论来使他们在仍然相信轮回存在的情况下接受耶稣基督为会拯救他们脱离他们相信存在的轮回的救主[25]。
犹太教
由于犹太教圣典《希伯来圣经》中关于来生的说法颇为模糊,因此信奉犹太教的神学家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说法,轮回论是其中一个受到不少信奉者所认可的理论[26][27][28][29]。然而,基督教没有接受相关说法,这些说法也不是犹太教主流教义的一部份[30]。
海地民间宗教
海地伏都教相信凡人在经历一定次数的生死之后 便会永远死去。与海地伏都教有关的一句名言是:「人出生是为了死亡。」
儒教
儒教没有关于轮回的观念,但不否认已经去世者能够重生。
道教
道教的前身古道教没有关于轮回的观念,古道教及中夏教等古老宗教相信凡人去世之后便会永远存活在阴府中,故此古道教主张成为仙人以达到永生不死的境界。道教继承了相关观念,其传统教义讲求“长生不老”,主张达到这个境界以使自己在不会衰老的情况下拥有尽量漫长的寿命,直至人生的最后一刻。然而,在小乘佛教传入中华之后,道教教义开始受到其教义的影响。自道教教内的全真道吸收汉传佛教教内的禅宗思想以来[32],道教也产生了类似于佛教所认可的轮回论的观念,千年以来 道教教内的绝大部份教派都接受轮回轮,并且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影响至今,例如古时的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记载了文昌帝君神通过扶乩讲述自己从秦朝到宋朝时转生为何人、有何作为等等。道教相信诸天仙真已经达到永生不老的境界,自然不用担心将来会再入轮回,虽然如此,但是道教典籍《太平经》宣称如果仙真犯错,可能会被天君贬下凡间,可见祂们并非已经完全出离世间,相反,祂们仍然受缚于世间法。
印度教
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所认可的轮回论起于梵书编写时期,成熟于奥义书编写时期,轮回一词是流转之意。不少奥义书指出,轮回包摄三道,即天道、祖道、兽道。轮回论是婆罗门教主要教义的一部份,后来佛教将三道扩展为五道或六道。
耆那教
耆那教相信众生的命我是不朽的,众生将会不断经历生死,直到他们觉悟并成为帕拉梅斯蒂(英语:Parameṣṭhi)。帕拉梅斯蒂分为三类,分别是阿里汉特(英语:Arihant)、底里坦迦罗及悉陀(英语:Siddha)。一些佛教徒声称帕拉梅斯蒂是居住在无色界天的外道或已经达到类似的境界但仍未真正地觉悟的智者。
佛教
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过程,死亡以后䰟神(可能是有分心或第八识等等,信奉不同宗教的佛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会离开所属普罗(指作为众生之一的个体)的肉躯[33],经过一些事情之后(南传佛教认为此普罗的魂神会直接转生为另一个普罗,北传佛教教内则流行此普罗的魂神转变成中阴身这一理论)才进入胎中,成为另一个刚刚出现的普罗,该普罗可能会是凡人,也可能会是畜生、饿鬼、天众等等,居住在天庭的天众的寿命虽然很长,但是仍有寿终之日。佛教认为除了已经了脱生死的佛佗(如阿罗汉、大菩萨、辟支佛及佛陀)之外,一切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束缚。佛教的一些信奉者声称就算是已经达到永生不老的境界的提婆、李习、苏拉、神仙及神様等多个种类的神灵,也仍然身处于轮回之中,就连神通广大的薄伽梵也无力阻止有轮转动。
在大乘佛教教义中,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类,大乘佛教称之为六道(有些说法声称为五道,把阿修罗并入其他道,这些说法来自更早出现的部派佛教),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也是另一次生死的开始。大乘佛教认为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沈浮的生死流转,如此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是所谓轮回生死,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不明了无常、实相,而烦恼未能断尽,所以辗转于六道中循环往复,是为“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为佛陀,否则无有脱出之期[34][35][36][37]。
有一种常见说法声称大乘佛教认为成佛就是到达刹土永远享福,但其实这不符合大乘佛教教义,大乘佛教教内的净土宗认为刹土是由佛陀所化现出来的,为的是提供一个适合的地方让佛弟子在那里修行,故此刹土不是修行的终极目的地。大乘佛教认为刹土也有散尽之日,居住在刹土的生灵虽然长生不死,但是仍会逐渐衰老,当他们极长的寿命结束时便会去世,故此他们必须致力于修行以证得佛果。大乘佛教认为连居住在刹土的佛陀也会有入灭之日,只有湼槃才是终极归宿[38]。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乘佛教认可无我论,因此它不认为众生有独立自存的元神。虽然一般认为䰟神(一般称为「识」)是轮回的主体,但是初期佛教并不把它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灵魂[39]。
研究纪实
声称轮回存在的说法
对于上述说法的质疑
参考资料
引用
- Klaus Klostermaier 2010,第604页.
- Mark Juergensmeyer & Wade Clark Roof 2011,第271–72页.
- Yadav, Garima, , , Encyclopedia of Indian Religions, Springer Netherlands: 1–3, 2018, ISBN 978-9402410365, doi:10.1007/978-94-024-1036-5_484-1
- Flood, Gavin 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Hindu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ita M. Gross.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148. ISBN 978-1-4384-0513-1.
- Shirley Firth. . Peeters Publishers. 1997: 106, 29–43 [2021-12-22]. ISBN 978-90-6831-97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 Obeyesekere 2005,第1–2, 108, 126–28页.
- Mark Juergensmeyer & Wade Clark Roof 2011,第272–73页.
- Michael Myers 2013,第36页.
- Harold Coward 2008,第103页.
- A.M. Boyer: Etude sur l'origine de la doctrine du samsara. Journal Asiatique, (1901), Volume 9, Issue 18, S. 451–53, 459–68
- Yuvraj Krishan: . Bharatiya Vidya Bhavan, 1997, ISBN 978-81-208-1233-8
- A.M. Boyer (1901), Etude sur l'origine de la doctrine du samsara, Journal Asiatique, Volume 9, Issue 18, pp. 451–53, 459–68
- Stephen J. Laumakis 2008,第90–99页.
- Yuvraj Krishan. . Bharatiya Vidya Bhavan. 1997: 17–27 [2021-12-22]. ISBN 978-81-208-123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 左撇子. . 左撇子电影. 2023-02-05 (中文).
- .
- .
- 程明聪. . Ask Fr Francis. [2024-03-11] (中文).
- 「因为你们得救是由于恩宠、借着信德,所以得救并不是出于你们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不是出于功行,免得有人自夸。」 -出自《圣经·新约·厄弗所书》第二章第八节至第九节
- 「的确, 以色列倔强, 有如一头倔强的母牛,那么上主哪能牧放他们,有如在广阔的草场牧放羔羊?」 -出自《圣经·旧约·欧瑟亚先知书》第四章第十六节
- 布鲁斯李. . 热点晕车药. 2023-03-03 [2023-09-24] (中文).
- 「天主竟这样爱了世人,甚至把自己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丧亡,反得永生。」 -出自《圣经·新约·约翰福音书》第三章第十六节
-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里。」——启示录 20:12-15
- 程明聪. . Ask Fr Francis. [2024-03-11] (中文).
- . Jewitches.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英语).
- Resnick, Benjamin. . My Jewish Learning.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7) (美国英语).
- .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4).
- Tilles, Yerachmiel. . Kabbalah.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8).
- 程明聪. . Ask Fr Francis. [2024-03-11] (中文).
- Phaedo, 105e
- 福井文雅. (PDF). 中日第六次佛教学术会议论文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1996 [2020-03-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3).
- . book.bfnn.org.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1).
-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P61,108自在语(第一集),圣严教育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全方文化. : 22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中文).
- . 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UW-EAL. 亚太政治哲学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6: 171 [2021-08-31]. ISBN 978-986-91739-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中文).
- . 云龙丛刊. 云龙出版社. 2003: 427 [2021-08-31]. ISBN 978-986-7938-2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中文).
- .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财团法人印顺文教基金会. . 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教育中心. 2020-04-08 [2023-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中文).
- Ian, Stevenson. . Praeger. 1997: 2268 pp. ISBN 978-0-275-95282-2.
- . SinaHK.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 . 1988. ISBN 978-0671657864 (英语).
- . 2005. ISBN 978-0743264341 (英语).
- . 1993. ISBN 978-0671867867 (英语).
- .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 .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英语).
书目
- John Geeverghese Arapura. . Motilal Banarsidass. 1986. ISBN 978-81-208-0183-7.
- Buitenen, J. A. B. Van. .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57, 7 (1/2): 33–40. JSTOR 1396832. doi:10.2307/1396832.
- John Bowk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0-19-870895-7.
- Robert Buswell Jr.; Donald Lopez Jr.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2022-09-17]. ISBN 978-1-4008-480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8).
- Harold Coward.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8 [2022-09-17]. ISBN 978-0-7914-73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6).
- Harold Coward.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2. ISBN 978-1-4384-4275-4.
- Dalal, Roshen. . Penguin Books. 2010. ISBN 978-0-14-341421-6.
- Dundas, Paul. Secon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1992] [2022-09-17]. ISBN 978-0-415-2660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 Mircea Eliade.
. Macmillan. 1987. ISBN 978-0-02-909480-8.
- Jeaneane D. Fowler. . Sussex Academic Press. 1997. ISBN 978-1-898723-60-8.
- Jeaneane D. Fowler. .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2. ISBN 978-1-898723-93-6.
- Jessica Frazier; Gavin Flood. . Bloomsbury Academic. 2011. ISBN 978-0-8264-9966-0.
- Gethin, Ruper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192892232.
- Jaini, Padmanabh. Doniger, Wendy , 编.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ISBN 978-0-520-03923-0.
- Jaini, Padmanabh S. (编). Firs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0. ISBN 978-81-208-1691-6.
- Mark Juergensmeyer; Wade Clark Roof. . SAGE Publications. 2011 [2022-09-17]. ISBN 978-1-4522-665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Damien Keow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19-157917-2.
- Klaus Klostermaier.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0. ISBN 978-0-7914-8011-3.
- Dalai Lama. . Wisdom. 1992. ISBN 978-1459614505.
- Stephen J. Laumaki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1-139-46966-1.
- Lochtefeld, James. . Rosen Publishing. 2002. ISBN 978-0-8239-2287-1.
- Michael Myers. . Routledge. 2013. ISBN 978-1-136-83565-0.
- Obeyesekere, Gananath. Wendy Doniger , 编.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ISBN 978-0-520-03923-0.
- Obeyesekere, Gananath. Wendy Doniger , 编. . Motilal Banarsidass. 2005. ISBN 978-8120826090.
- Sethia, Tara, , 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ISBN 978-81-208-2036-4
- Williams, Paul. . Routledge. 2002. ISBN 0-415207010.
- Paul Williams; Anthony Tribe; Alexander Wynne. . Routledge. 2012. ISBN 978-1-136-52088-4.
外部链接
- 叶金山:心即是轮回,元灵不受轮回
- 叶金山:修心者入轮回之幻苦
- 严国信:众生为何在世间轮回不已
- 罗卓仁谦:往生论之一: 好好的转世(页面存盘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