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毘达磨俱舍论》(梵語:、藏語:ཆོས་མངོན་པ་མཛོད།),簡稱《俱舍论》,佛教的論書,由印度世亲所著。本论是世親的代表作之一,對說一切有部學說進行整理與改造,被推崇者稱為是佛法知识的宝库、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1]。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题目解釋
“阿毘达摩俱舍”爲音译;“阿毘达摩”初次译作“阿毘昙”,简称“毘昙”。“毘”字亦有异体字“毗”的用例。
其中,“阿毘”(abhi)意译爲“对”;“达摩”(dharma)含义为“法”,阿毘达摩合起来义爲对法、胜法、无比法、大法;“俱舍”(kośa)汉译为“藏”,故阿毘达摩俱舍的汉译爲“对法藏”;而梵文名的bhāṣya或śāstra者,“论”也,故《阿毘达摩俱舍论》全名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2]。
簡介
《俱舍論》曾二次譯為漢文:
《俱舍论》中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所说最为详细,《發智論》、《六足論》、《大毘婆沙論》等内容亦无不摄尽,因此被誉为“聪明论”、“慧毒门”(如身少破,著少毒药,片刻毒满全身。此论亦尔)。
印順法師認為,《俱舍論》是出入於有部阿毘達磨與經部之間,成為一折中的學派。有部的論師眾賢曾造《順正理論》來破《俱舍論》,對其中經部論師的觀點一 一反駁。
內容
相傳阿毘达磨論是舍利弗尊者聽佛所說的筆記,教導如何修持禪定,目前大藏經中記錄世親菩薩造的阿毘达磨俱舍论是三藏法師玄奘大師奉詔翻譯的,它以《雜心論》作為體例範本。先是說一切有部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學說總結,攝為八品,再以經量部的觀點,來對它進行討論。對於修學禪定來說,是必讀書。《界品》和《根品》从总体上建立有漏、无漏法,属于总说四谛的性质。《世间品》、《业品》、《随眠品》这三品讲述苦、集二谛,即有漏的生死流转因果。《世间品》讲苦谛的内容,《业品》和《随眠品》讲集谛的内容。世是苦果,业是苦因,烦恼是苦缘。《贤圣品》、《智品》、《定品》这三品讲述灭、道二谛,即无漏的生死还灭因果。《贤圣品》讲灭谛的内容,《智品》和《定品》讲道谛的内容。贤圣是无漏果,智是无漏因,定是无漏缘。
影響
《俱舍論》由真諦譯成漢文,在中國流傳。受此影響,成立了俱舍宗,是漢傳十三宗之一,被称为“小乘有宗”。此论传至西藏后,诸大德也十分重视,尤其格鲁派将之列为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以难度大而著称。
現代研究
據傳統說法,世親造《俱舍論》是為了詮釋《大毘婆沙論》。在日本俱舍宗的研究中,開始認為《俱舍論》的範本是《雜阿毘曇心論》而不是《大毘婆沙論》。至木村泰賢時,比較《俱舍論》與《雜阿毘曇心論》的內容,考證認為《俱舍論》是以《雜阿毘曇心論》為範本,進一步發展而成。如印順等人的研究,也認為《俱舍論》並不是全然肯定《大毘婆沙論》,而是參考經量部的說法與《雜阿毘曇心論》的架構後,對說一切有部的學說進行的重新改造。
註釋
-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阿毘达磨俱舍论】:梵名Abhidharma-kośa-śāstra 。略称俱舍论。意译对法藏论、聪明论。乃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大毘婆沙论之纲要书。西元四五〇年世亲菩萨(梵Vasubandhu )所著。汉译本有二,一为陈天嘉四年(563),真谛所译之阿毘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对之,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译之三十卷,历来为法相宗之基本教本,则称新俱舍。两本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本论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均广受研究,优良之注释书亦多。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之基础,则俱舍论之价值甚大。世亲虽一面以说一切有部教学为标准,然亦以批判态度介绍经量部与大众部等学说,以‘理长为宗’之立场造俱舍论。又大乘经典及大乘论书以有部教学为基础,或为破斥有部而作的占多数。故此一以批判态度将繁杂之有部教学整理而成之俱舍论,乃广受大小乘学者之珍视。本论之教理多采自大毘婆沙论,又本论之体系与教理之整理方法,传说曾受法救所造杂阿毘昙心论之影响。
本书基本反映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之有部关于世界、人生及修行之主要学说,并吸收经量部之许多观点。内容由界、根、世间、业、随眠、贤圣、智、定等八品构成,另又附录破我品,则成九品。其中:(一)界品与(二)根品,说明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界)成立之要素‘法’,并说明有为、无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六因四缘等名相。(三)世间品,说明地狱乃至天界之生物世界(有情世界)与物理世界(器世界),并介绍印度之宇宙观及地理说,此外,更解说十二缘起,说明轮回之相状,此即业感缘起论。(四)业品,说明轮回之原因,并细分业之种类。(五)随眠品,叙述烦恼,将其分类为六大烦恼、十随眠、八十八使、百八烦恼,并介绍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实有论,而加以破斥。世间、随眠、业等三品系明示迷之世界(有漏),至于(六)贤圣品,则将悟入之阶位分为凡夫位之三贤、四善根,圣者位之四双八辈,又说明悟入之观法即四谛十六现观。(七)智品,则是说明世俗智、法智、类智等十智为获得开悟之智慧,并说明十八不共法。(八)定品,除说明产生圣智基础之禅定外,复说明四禅、四无色定、三解脱门、四无量心等其他禅定。(九)破我品,则是站在无我之立场,以破斥犊子部之非即非离蕴我及胜论之我等,即明示无我之道理。
如上所说,本论将广博繁杂之毘婆沙教理技巧地整理为八品,体系严整,论旨明彻,冠于诸论,为有部教学之纲要书。盖古来诸师论及本论之宗,或谓属于有部,或为二十部中之理长为宗,或为经部之别宗,或谓禀承依有部,意许取理长等诸异说。
在我国,俱舍论译出后即取代前此之毘昙宗。日本于奈良时代传入俱舍论而成立俱舍宗之一派,且以俱舍论为基础之研学传统延续至现代。在印度以及西藏佛教亦盛行研究此论。梵本已于西藏发现,然仅刊行偈颂( V.V. Gokhale: The Text of theAbhidharmakos/aka^rika^ of Vasubandhu, 1946),俱舍本论则在印度巴特那(Patna )出版(P. Pradhan: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1967)。偈颂与俱舍论均有西藏译本,即:Chos-mn%on-pah!imdsod-kyi tshig leh!ur byas-pa( Abhidharmakos/a-ka^rika^,北京版 115, pp. 115~127 与 Chos-mn%on-pah!i mdsod- kyi bs/ad-pa(Abhidharmakos/a-bha^s!ya,北京版 115, pp. 127~283)。
据传在印度曾有德慧、世友、安慧、陈那、称友、满增(梵Pu^rn!avardhana )、寂天(梵S/amathadeva )等之注释,现存者唯称友所作。又有U. Wogihara: Sphut!a^rtha^ Abhidharmakos/avya^khya^, 1~7(Tokyo, 1932~1936),此释本亦有西藏译本,颇受重视。即:Chos-mn%on-pah!i mdsod-kyi h!grel-bs/ad(Abhidharmakos!a- t!i^ka^,北京版 116,pp. 43~117),西藏译除此外犹保存有满增、寂天、陈那等之注释。
汉译有安慧俱舍论实义疏之残本五卷,敦煌本有此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真谛注旧俱舍之疏十六卷、义疏五十三卷等已逸失。注释玄奘之译著,有普光之俱舍论记三十卷及法宝之俱舍论疏三十卷,向来被视为研究俱舍论之指南书。圆辉之俱舍论颂疏三十卷亦受珍视,此疏省略争论部分,简明地解释有部之教理,故容易理解。近年日人旭雅撰冠导俱舍论一书亦常被利用;法宣着俱舍论讲义十卷,对初学者极有助益。我国有演培之俱舍论颂讲记一书。[大唐西域记卷四、历代三宝纪卷九、开元释教录卷七、卷八、阿毘达磨论の研究(木村泰贤)、小乘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着,演培译)、俱舍论讲义(舟桥一哉)、俱舍论の教义及び其发达(舟桥一哉)、俱舍论の原典解明(山口益、舟桥一哉)、 Th. Stcherbatsky: The central conception ofBuddhism and the meaning ofthe word“Dharma” , London, 1923; O. Rosenberg: Die Problemeder buddhistischen Philosophie,Heidelberg, 1924 ] - 《中国百科全书》【俱舍论】:(书名)阿毘达磨俱舍论之略称。世亲作。唐玄奘译。三十卷。阿毘为对。达磨为法,俱舍为藏。六足发智婆沙等萨婆多部之诸论,名为对法论藏。有摄持与所依之二义,第一义为此论摄持包含彼对法论中之胜义,故名此论曰对法藏。即对法之二字,属于彼本论,藏之一字,属于此论。第二义为彼本论乃此论之所依,故名为藏。即三字共为彼本论之名也。然则此论乃全以彼论为所依而造者。故亦全取彼之名为此论之名。在六释中,全取他名之有财释也。俱舍论一曰:‘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正理论一曰:‘藏或所依,犹如刀藏。’书中举说有漏无漏之诸法。最末之一卷说无我。俱舍宗所依之论也。各家之注述如下:俱舍论法宗原一卷,唐普光撰。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唐法盈修。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唐慧晖述。俱舍论记三十卷,唐普光述。俱舍论疏三十卷,唐法宝撰,缺卷十二。俱舍论颂释疏二十九卷,唐圆晖述。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唐遁麟述。俱舍论颂疏卷三十,某补作。
- 《婆藪槃豆法師傳》:「天親知其雖破不能壞俱舍義。不復將彼面共論決。法師我今已老隨汝意所為我昔造論破毘婆沙義。亦不將汝面共論決。汝今造論何須呼我有智之人。自當知其是非。法師既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不信大乘。謂摩訶衍非佛所說。阿僧伽法師既見此弟聰明過人識解深廣該通內外。恐其造論破壞大乘……。阿僧伽法師殂歿後。天親方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鬘等。諸大乘經論悉是法師所造。又造唯識論。釋攝大乘三寶性甘露門等諸大乘論。凡是法師所造,文義精妙。有見聞者靡不信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