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罗
罗(梵文:,巴利文:),又音译为怛罗、翅怛罗,意译为戒,佛教术语,佛教戒律,为波罗密的一种,也是三无漏学之一。
|
佛教大纲 ![]() |
释义
罗源自梵语,只要能够让人熄灭贪、瞋、痴等三毒,防止为恶,遵行善道,让身心都能得到安乐的良好行为,都可称为罗[1][2][3][4][5]。罗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道德守则,遵行罗,断恶修善,可以让人得到身心安乐,得到好的果报,并且有助于修行,因此,无论是出家众或是在家人都应该遵守。
《大毘婆沙论》记载罗是戒的四个名字之一,罗有十义:清凉、安眠、数习、得定、隧蹬、严具、明镜、阶陛、增上、头首:
契经说戒,或名罗,或名为行,或名为足,或名为箧。
契经说戒,名为行者,以诸世间说戒名行故,诸世间见持戒者,言彼有行,见破戒者,言彼无行;又净持戒,是众行本,能至涅槃故,名为行。 |
分类
注释
- 《大智度论》卷15:「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 《清净道论》〈说戒品〉:「戒为戒行的意思。为什么称为戒行?即『正持』-以身业等善持戒律而不杂乱的意思; 或『确持』-保持一切善法的意思。此二义实为通晓文本法者所允许的。然而也有人解释戒为头义及清凉等义的。」
- 《杂阿毘昙心论》卷10:「罗,译言修习,亦言正顺、三昧,亦言清凉,亦言安眠。」
- 《俱舍论》卷14:「能平险业,故名罗。训释词者,谓清凉故。如伽他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罗。」
- 《大乘义章》:「言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为戒。」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