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位
果位(梵语:),或称圣果、道果(梵语:)[1],即「修行之成就量、证得量的自我段/级位量测检定」,果位并没有实质证书;只有轮回为其验证结果,并非真实位阶、段位、等级(与他人较量而分段、分级、分位),故以轮回也非真实阶级(权力、权势、利益、法能、持有物等可量化之比较阶层),而是因「修行佛法(即观想一切规律,佛教认为世间、各界天一切规律皆为佛法)」中觉悟、体悟所达到的程度,对自己修行的结果验证检定依凭,是自我证量的一种,也是出世间成就的一种,属于四法宝的教、理、行、果之一的“果”。[2][3][4]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声闻乘和缘觉乘
声闻乘的果位为四向四果,“四沙门果”在《阿含经》等佛经中的定义是:
- 须陀洹(梵语:,罗马化:Srotāpanna,巴利语:),又译为预流、入流,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初果圣者。
- 斯陀含(梵语:,罗马化:Sakridāgāmin,巴利语:),意为一还果,是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
- 阿那含(梵语:,罗马化:Anāgāmin,巴利语:),意为「不来」或「不还」之义,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又称不还果。
- 阿罗汉(梵语:,罗马化:Arhat,巴利语:),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5],也叫无学、应供等。
声闻乘中,只有阿罗汉证得无余涅槃,故其是依照正法修行证果的“圣者”。此外,“四向”义为修行达到「加行位(得到自我见证的量级)」,但未及「证果(得到自我实证的量级)」,正在向此「修证(自我实证)」。证得初果若不退转,必然会证得阿罗汉果;如在须陀洹果之前者为须陀洹向,证须陀洹果、而在斯陀含果之前者为斯陀含向,以此类推。
缘觉乘有两种。大乘佛教认为,在无佛出世的年代,性好寂静或行头陀,因为前世听法修行的缘故,今世没有听闻佛法而能独自以因缘观智能,进而修行,并自悟证果,此果位即“辟支佛果”,汉译为“独觉”;而在听佛教导的情形下,能观察思维而得道者,称为“缘觉”,许多声闻乘弟子听佛悟道,故也可叫缘觉,如缘觉阿罗汉之称即是。
菩萨乘

在大乘佛教中,按天台宗判教理论,菩萨行的果位有五十二位的说法,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与妙觉[6]。其中,初信等于须陀洹果,三信等于斯陀含果,五信等于阿那含果,从七信位起便是四向四果中的阿罗汉果;妙觉佛位为无上正等正觉佛陀,即是一般所说的成就佛果、取正觉、成佛等。
参考文献
- phala本意是果树所结的果,引申为佛教因果论中的果报,谓修行是因、证量是果。
- 《中阿含经》复次,圣弟子诸漏已尽,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时,圣弟子名尽敷开,犹三十三天昼度树尽敷开也。
-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颂前五转智。必不能亲缘真如义。谓安慧言。前五因中既成无漏。变相缘如。以见相二分。是徧计性。自证分。是依他起性。至佛果位。自证分亲缘真如。以无相见徧计性故。
- 《集量论略解》第一品为现量品。「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以及判定知识真伪的标准等。现量即感觉。这一品前半部分阐述了陈那关于认识论的主张。首先概括说明:量只有两种──现量与比量,因为认识的对象只有两种──自相与共相。现量以自相为对象,比量以共相为对象。接着指出:正理派以及其他派别所主张的圣教量和譬喻量,「皆假名量,非真实量」。然后具体说明:真(正确的)现量必须「离名种等结合之分别」,即完全排除概念的作用。真现量共分四种:根现量、意识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似(错误的)现量有七种,前六种加入了概念的识别作用,第七种虽未加入概念,「然非有体」,即不是实在的感觉。最后解释「量果」,依次列出三种说法。在这里,陈那依据所量、能量、量果三种划分,论证存在着相分、见分、自证分的「三分」说。
- 《杂阿含经》卷9:「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 《佛学大辞典》【五十二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孙悟湖,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01-05], ISBN 9787516209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