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
出离(巴利语:;梵语:,罗马化:Naiṣkāmya、梵语:,罗马化:Naiṣkramya),又称舍离、舍世、离等,佛教术语,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为南传佛教十波罗密之一,亦是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方式。[1]
佛教大纲 ![]() |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
概论
出离波罗密为南传菩萨道六波罗密之一,在北传中不列入六度(六波罗密)。
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1]。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着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2]
分类
出离针对以下四种[3]:
- 欲乐取(kamu-padana)
- 见解取(ditthu-padana)
-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 我见取(attavadu-padana)
《清净道论》中也举出三种[4]:
- 身离
- 心离
- 镇伏离
小乘和大乘的出离心的分别
小乘修出离心主要是想离开三界六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而求自我解脱。
大乘修出离心是要离开三界六道的束缚,大乘有菩提心的学处,所以不会是依自我解脱生出离心;是依菩提心,为利一切众生愿成佛,而我必须成佛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大乘出离心。[5] [6]
注释
- 《南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长老
- 宗喀巴大师 《三主要道论》: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 , 觉悟之路网,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 .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浪佛学-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 “大乘菩萨的原则,是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能脱离轮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浪佛学-《三主要道论》讲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