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处
业处(巴利语:;梵语:,《解脱道论》翻为行处[1]),佛教术语,本指工作处、职业[2];“业”(kamma)指:造作、行为、工作,“处”(ṭhāna)指:位置,环境,因素,站立在,停留,“业处”即造作、行为、工作之处所、因素;在南传佛教巴利注释书和清净道论中,特别用来指禅修时心所关注的处所[3]。巴利语系佛教论典《清净道论》于止业处举出四十种,称为四十业处[4]。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佛教大纲 ![]() |
安那般那念业处
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是十随念之一,指通过细致地关注呼吸的一入一出,澄清芜杂的妄想,显现内在光明,培养定力的一种修行法门。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业处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也是根机普适的禅修入门法,以此为例解释何谓“禅修时心的着落处”。
- 呼吸本身就是造作,是一种业处,故说专注呼吸,细致地观察一入一出,也就是专注业处。
- 专注点再具体一点,是指鼻头一带区域,将心落在自己的鼻头处,不落在任何外境,也不随便移动到其他部位,这样可以一直保持专注,止住妄想。[3]
注释
- 《解脱道论·分别行处品》:「云何三十八行处?答:谓十一切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处、识处一切入。又十不净想:膖胀想、青淤想、烂想、弃掷想、鸟兽食噉想、身肉分张想、斩斫离散想、赤血涂染想、虫臭想、骨想。又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数息、念寂寂。又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观四大、食不净想、无所有处、非非想处。斯谓三十八行处」。
在《解脱道论·分别戒品》亦有「行处」一词,但其对应的巴利语是gocara,而非kammaṭṭhāna - 《中部·婆罗门品·苏玻经》:「学生婆罗门!犹如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农耕工作处(kasiyeva-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居家工作处(gharāvāsa-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学生婆罗门!犹如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农耕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大工作、大义务、大作务、大劳力的居家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学生婆罗门!犹如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买卖工作处(vaṇijjā-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出家工作处(pabbajjā-kammaṭṭhāna),当失败时有少果。学生婆罗门!犹如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买卖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同样的,学生婆罗门!少活动、少义务、少作务、少劳力的出家工作处,当成功时有大果。」
《中阿含·梵志品·鹦鹉经》:「摩纳!若在家者有大灾患,有大斗诤,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犹如田作有大灾患,有大斗诤,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如是,摩纳!若在家者亦复如是。摩纳!出家学道少有灾患,少有斗诤,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犹如治生少有灾患,少有斗诤,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报,有大功德。如是,摩纳!出家学道亦复如是。」
《杂阿含91经》:「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kammaṭṭhānena)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䟽、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 .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4).
- 觉音尊者《清净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