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

惠能(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生于唐代岭南道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由禅宗五祖弘忍亲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1]。惠能开创了汉传佛教禅宗南宗,是为曹溪禅。唐柳宗元 《曹溪大鉴禅师碑》:“凡言禅,皆本曹溪。”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赞其:「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2]。其弟子众多,嗣法四十三人。六祖惠能的南宗顿教禅法,经其法嗣的弘扬,繁衍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及临济门下的杨歧派黄龙派,史称南禅“一花五叶”和“五家七宗”。[3][4]

惠能
惠能禅师的真身,
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本名俗姓
出生638年(贞观十二年)
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圆寂713年(先天二年,享寿约74-75岁)
唐岭南新州国恩寺
宗派禅宗
谥号大鉴真空普觉圆明广照禅师
师承弘忍
徒弟与学生南阳慧忠
菏泽神会
永嘉玄觉
南岳怀让
青原行思
著作六祖坛经

惠能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等宗旨,提倡修行学法须先“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在为大众解释功德净土时,提出“身中净土”“自性西方”。又认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大倡直接易简的顿悟法门,但惠能并不过分强调顿渐之分。禅宗六祖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学教派。实际上,惠能的禅宗思想早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智能的结晶。根据惠能法语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不仅是中国本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经书,更是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典籍。[3][4][5][6]

名号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六祖天生聪颖,听法即悟,惟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曹溪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7]

唐宪宗追封尊号大鉴禅师宋太宗尊封大鉴真空禅师宋仁宗加封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封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元仁宗加封大鉴真空普觉圆明广照禅师

生平

早年

惠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祖籍范阳人(今河北涿州一带),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因为他的父亲宦于广东,便落籍于新州(今新兴县集成镇夏卢村)。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至于成立,家贫,采樵为生。[8][9][10]

六祖坛经》中,五祖弘忍戏称惠能为“獦獠”(未开化的蛮人),惠能也自称“语音不正”[11]。惠能自述其祖籍为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其父亲卢行瑫贬官于岭南后早逝。《景德传灯录》同持此说,并称惠能于其父贬官至岭南后生于新州

皈依佛门

一日,惠能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便有所领悟,问经从何来,念诵者告诉他从黄梅山东禅寺来,该处有五祖弘忍弘法。有一人资助惠能银两,惠能尽数交给老母亲,于龙朔元年(661年)北行到东禅寺,礼拜禅宗五祖弘忍大师。[5][10]

五祖问:“你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哪能作佛?”[12]

惠能答: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说他根性太利,便叫他到槽厂去做舂米的苦工。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惠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在腰间栓上一块石头。八个月后,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12]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3]大众皆惊,弘忍见后,用鞋掌把惠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12]

  •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14]

  •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15][16][17][18][19]

  •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20]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2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22]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师筛同音,如此师生问答,都是双关语)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惠能说金刚经,当时五祖曾再三征诘他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旨,惠能大彻大悟,遂说: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23][10]

于是五祖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随即传付衣钵,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五祖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23]五祖又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23]

五祖弘忍自传心印以后,送六祖惠能渡江南行,亲自为他把橹说:“合是吾渡汝!”六祖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听了便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10]五祖自此以后,就不再上堂说法,大众疑怪相问,便说:“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又问:“衣法谁得耶?”五祖便答道:“能者得之。”众人这才明白过来。

追逐众中,有一将军出家的惠明和尚,率先而登,追及六祖,六祖便将衣钵掷置石上说:“此衣只表示征信而已,岂可以力争吗?”惠明又举衣钵而不能动,便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便说:“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惠明听了,停了很久,六祖乃说: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唐代口语,称这样做与么),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10]

惠明便在言下大悟。复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密旨否?。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因此,惠明即下山诡称岭上并无人迹,而使追者从此散去。[10]

此后六祖匿居在四会的猎人队中十五年。因缘成熟了,才来到广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师的坐下剃度,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禅宗由此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在六祖之前,禅宗一直是单传。自六祖以后,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12]

弘法讲经

慧能大师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普通对人的尊称)心动。[10]

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24]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25],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为六祖坛经[26]

南北争端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在此弘法长达37年之久,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是为曹溪禅,人称「南宗」。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有「两京法主、三帝门师[27]之尊号,号称「北宗」。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敕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28][29][30]

圆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时,因广州刺史马摠上书请,宪宗追谥「大鉴禅师」。[31]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32][33]

唐代三大文豪王维、柳宗元和刘禹锡分别为六祖惠能撰写碑铭。(菏泽神会弟子王维撰写《六祖惠能禅师碑铭》,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刘禹锡撰《曹溪大师第二碑》。[4]

佛学理论

六祖砍竹图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为本。[34]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35]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36]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36]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37]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38]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39][40]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32]

禅宗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师。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经》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41]

经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六祖坛经

惠能圆寂后,其弟子们将其经历和言论录整理成《六祖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经典。

传承门派

惠能禅法在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创建门庭,影响极大。在他圆寂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曹溪禅(惠能禅)的南北二宗。「曹溪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曹溪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曹溪南宗,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42]

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法嗣

师承

弟子

其弟子众多,一说为“嗣法四十三人”[43][44],一说为“十人”[45]著名者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石头希迁[46][47]等。

参考资料

  1. 相传其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详见弘忍
  2. 陈寅恪:《论韩愈》
  3. . news.sina.com.cn. [2022-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2).
  4. . news.sohu.com.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5. . 云浮市人民政府-惠能. [202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6. .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中文(中国大陆)).
  7. 《六祖法宝坛经略序》
  8. 《宋高僧传》卷第八
  9. . www.yunfu.gov.cn. [202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10. 南怀瑾. .
  11. 惠能《释门正统》
  12. . fo.sina.com.cn. [202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9).
  13. 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
  14. 震旦第三十二祖弘忍尊者《传法正宗记》
  15. 坛经·行由品》
  16. 五祖弘忍大师《释氏稽古略》
  17. 三十二祖弘忍大满禅师《八十八祖道影传赞》
  18. 五祖弘忍大师《联灯会要》
  19. 曹溪六祖大鉴禅师《五家正宗赞》
  20. 法海据惠能讲法记录而成,是现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发现,又称“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进行了编译。
  21. 铃木大拙博士校订的活字版敦煌本(昭和九年森江书店发行),川上天山着,孙伯君编译,景永时主编的《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该书2005年10月民族出版社出版。西夏语译《六祖坛经》(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2. 五祖弘忍大师《佛祖历代通载》
  23. 门人法海编集 后学德清勘校. .
  24. 《瘗发塔记》
  25. 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大师告众曰:『……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宜。』」
  26. 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
  27. .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28. 李邕的《大照(普寂)禅师碑》
  29.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30. 神会语录》卷三
  31. 《传灯录》(卷五)
  32. 《六祖坛经》
  33. 宋高僧传》(卷八)
  34. 《佛教人物传》,中华佛典宝库编,“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
  35. 法海集记《法宝坛经
  36. 坛经·智论》
  37. 六祖坛经》载:「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38. 法华经·寿量品》
  39. 六祖坛经·偈》
  40. 吉州志诚禅师《五灯严统》
  41. 《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林子青
  42. . 国学咨询. 2008-04-10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43. 《景德传灯录》
  44. 《传法正宗记》
  45. 《法宝坛经》
  46. 《僧传》
  47. 《传灯录》

参考书目

  • 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 宋高僧传》卷八
  • 景德传灯录》卷五
  • 五灯会元》卷一
  • 释氏稽古略》卷三
  • 传法正宗记》卷六
  • 《曹溪通志》卷二《六祖大师传》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Author:慧能
前任:
弘忍
汉传佛教禅宗
六祖
继任:
神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