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著名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詩豪之稱。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劉禹錫
中国诗人
刘禹锡
劉禹錫像,晩笑堂竹荘畫傳
國家
姓名劉禹錫
梦得
族裔汉族
出生唐大曆七年(772年
逝世唐會昌二年(842年
子刘子自传》、《刘禹锡集》
白帝城刘禹锡像

生平

出身背景

刘禹锡的籍贯和族系,不同史料记载差异极大。《旧唐书》记载刘禹锡是彭城郡[1],《新唐书》记载他祖先出自中山郡[2],《元和姓纂》记载刘禹锡世代居住在吉州,属于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庐陵刘氏[3],刘禹锡自己撰写的《子刘子自传》自称是中山郡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4]岑仲勉认为,刘禹锡自传称中山郡人,旧唐书称彭城郡人,大概都是指郡望[5]

刘禹锡的七世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父亲刘緒,之後為了避安史之乱,遷居嘉兴。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刘禹锡幼年即开始学习写诗,19岁前未曾离开过江南[6]

文史學家卞孝萱曾提出刘禹锡是匈奴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邓声斌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

永贞革新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參與當年度的科舉考試,並与柳宗元同時位列进士榜上。

又举博学宏词科,被拔擢為太子校书。之後,淮南杜佑上表推薦劉禹錫可以管书记,因此升任监察御史[7]。此时的刘禹锡锐意仕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8]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因病駕崩,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为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动了永貞革新。刘禹锡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对当时的朝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两度贬谪

唐順宗即位不久,中風病重,不能發聲,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鈞等逼宮,迫使唐順宗禪讓予太子李純,史稱永貞內禪。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由于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压力,王叔文永贞革新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賜死,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共有八人,史称“八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9]。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詞》十余篇[10],并深感不得志,创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11]

元和九年(81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长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刘禹锡在游览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又名《玄都观桃花》),讽刺时政,招致不满,不久又被贬为播州刺史。

後经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迈为由说情,改授连州刺史[12]。因为思想的极度苦闷,刘禹锡开始将佛法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与僧人多有往来,但并没有陷入消极的精神状态中。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遂回洛阳守丧。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12]长庆四年,调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冬卸任,并于次年春返洛阳。大和二年再次游览長安玄都观,作《再游玄都观》诗,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与自己决志。

晚年

刘禹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荐,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三年,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罢知政事,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13]。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14],与白居易、裴度写诗唱和。后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晚年多病,会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寿71岁[15]。临终前写文章《子刘子自传》。

劉禹錫墓

  • 劉禹錫墓位于河南鄭州荥阳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有7.5米,周长约有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成就

哲学思想

刘禹锡曾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各自的规律,其作用不同,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

诗歌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劉禹錫
维基语录上的刘禹锡语录

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16],其与白居易的交情甚笃[17]。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咏史、怀古、抒情的作品,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风情、民间景况的作品,还有一些描绘山川风光的作品。由于他重视友情,与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

所作多首《柳枝词》《竹枝词》《杨柳枝词》融入民歌特色,广为传唱。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卻有晴。

两首政治讽刺诗,与他一生政治遭遇有关,从中可见他的性格,亦是重要作品。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裏桃千树,盡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18]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咏古诗、怀古诗中多有佳作,如《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等。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韻文

陋室銘》是韻文中借物抒情的名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19]。劉禹錫的陋室銘被中華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列為必讀之課文,之後也為中国大陆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收录[20]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散文

刘禹锡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產生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鄙弃骈体文,认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21],重视论说文,骚赋也比较有特色。其中最有分量者如《天论》、《华佗论》、《明贽论》等。

评价

文学方面,刘禹锡是中唐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时,尤以诗歌著名,与白居易交好,合称“刘白”,多有诗歌应酬。白居易稱他為“詩豪”[22],相当推崇。政治方面,刘禹锡是王叔文永貞革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他热爱生活,关注民生,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些特点在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相关研究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

史略传记

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他的一些轶事。

作品集

  • 《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分析评价

  • 《刘禹锡评传》,卞孝萱、卞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刘禹锡丛考》,卞孝萱,巴蜀书社,1988年版
  • 《刘禹锡及其作品》,芦荻、朱帆,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 《刘禹锡谪居武陵》,戴至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 《论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萧瑞锋,《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 《试论中唐政治革新对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影响》,邵之茜,《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 《刘禹锡对迁谪文学传统的突破》,刘梦初,《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
  2.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九十三》: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
  3. 《元和姓纂·卷五·382》:【庐陵】汉长沙定王后,生安成侯仓,子孙徙焉。梁安成内史刘元偃,代居吉州,云其后也。曾孙绍荣,吉州刺史。孙行昌,左司员外。孙淑,殿中御史。淑生禹锡,屯田员外郎。
  4. 《刘宾客文集外集·卷九》: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锽,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蛹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凊。是时少年,名浮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   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翊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馀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於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宰相贬崖州。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
  5. 《元和姓纂四校记·卷五·382·C》:[又]淑生禹锡,屯田员外郎。 梦得游玄都观诗序,自称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后虽坐贬,然此是修姓纂前彼所历最高之职,当是梦得无疑。然梦得外集九固自称中山人,祖锽累转殿中丞(?)侍御史。父绪,官至殿中主务。又旧书一六0,禹锡祖云,父溆,仕历州县令佐,各有小异。“溆”、“绪”音肖,“淑”、“溆”字肖,疑姓纂讹也。自传称中山,旧传称彭城,殆皆指其郡望耳。
  6. 《刘禹锡》,卞孝萱吴汝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素善韦执谊。”
  8.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时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颇冯藉其势,多中伤士。若武元衡不为柳宗元所喜,自御史中丞下除太子右庶子;御史窦群劾禹锡挟邪乱政,群即日罢;韩皋素贵,不肯亲叔文等,斥为湖南观察使。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
  9.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
  10.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伧伫。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11.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其吐辞多讽托幽远,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赋数篇。又叙:‘张九龄为宰相,建言放臣不宜与善地,悉徙五溪不毛处。然九龄自内职出始安,有瘴疠之叹;罢政事守荆州,有拘囚之思。身出遐陬,一失意不能堪,矧华人士族必致丑地,然后快意哉!议者以为开元良臣,而卒无嗣,岂忮心失恕,阴责最大,虽它美莫赎邪!’欲感讽权近,而憾不释。”
  12.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诏下,御史中丞裴度为言:‘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诀,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帝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它人,尤不可赦。’度不敢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终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13. 司空見慣
  14.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俄分司东都。宰相裴度兼集贤殿大学士,雅知禹锡,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为苏州刺史。以政最,赐金紫服。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复分司”。
  15.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16.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17.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18.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其前篇有“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之句,后篇有“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19. 《陋室銘》在劉禹錫諸集均未見收錄,後人質疑為託名之偽作。唐代崔沔亦有《陋室銘》一文。參見《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吳汝煜《談劉禹錫陋室銘》。
  20. . [2017-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21. 刘禹锡·《献权舍人书》:“乃今道为施于人,所蓄者志。见志之具,匪文谓何?”
  22. 《刘白唱和集解》中有言:“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