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
神秀(606年—706年),俗姓李,洛阳尉氏人,唐朝禅宗大师。禅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为汉传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其教义传遍西京长安、东京洛邑,并曾获得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之皈依,有「两京法主、三帝门师」[1]之尊号,谥大通禅师,当时与其同修惠能分庭抗礼,有南能北秀之称[2]。
| ||
---|---|---|
![]() | ||
出生 | 606年 洛阳 | |
圆寂 | 706年 洛阳 | |
著名成就 | 创立北宗禅 | |
宗派 | 禅宗 | |
头衔 | 大通禅师 | |
师承 | 弘忍 | |
徒弟与学生 | 普寂、义福 |
中国禅宗 |
---|
![]() |
![]() |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生平
神秀生于隋末,早年博览经史,聪敏多闻,少年剃发出家,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称为上座;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表示对教义的理解,但没有得到弘忍的赞许。唐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
五十岁,至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参谒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深为弘忍所器重,担任教授阿阇梨,居五祖门下第一弟子,有神秀上座的名声。675年(上元二年),弘忍圆寂后,神秀离开东山寺,隐密修行。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年至679年),神秀至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扬[3]。
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遣宋之问迎请,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4]。大足元年,(701年)抵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高遇。武后时常询问,并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功德。由此成为长安、洛阳两京法主,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亲教授阿阇梨」,所传教法盛行华北,号称「北宗」。
主要思想
神秀「北宗」极力主张渐悟之说。其同门师弟曹溪惠能于华南弘法,主张顿悟,号称「南宗」。禅宗史上因此而有「南顿北渐」响亮之称。
神秀的另一主要思想,是他所作示众偈说所显示的禅风,“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6]。他纯是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的。神秀因此主张“坐禅习定”,以“住心看净”,为一种观行方便[7]。后来他的弟子普寂、降魔藏更发展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之说。[8]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9][10][11][12][13]
法嗣
师承
参考文献
- Bernard, Faure着,蒋海怒译:《正统性的意欲:北宗禅之批判系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外部链接
- 余威德着,《唐代北宗禅发展研究-以玉泉神秀为中心》,花莲:慈济大学,2004年
- 杨曾文,〈敦煌遗书中禅宗北宗文献的学术价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顿悟真宗金刚般若修行达彼岸法门要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大乘无生方便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六祖法宝坛经》星云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