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称

中国一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对“中国”一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

中国
正体中文「中国」二字的写法
汉语名称
简化字
邮政式拼音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名称
谚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中华
汉语名称
简化字
邮政式拼音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名称
谚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称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续正统的王朝[1]:22。《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对其弟苻融言“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此处「中国」指三国时期于华北地区的魏国,原因是魏继承汉的正统。此外,古时「中国」一词也具有单独代指汉民族的用法[2][3][4][5][6]

秦汉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统治领域的泛称或正统王朝通称,基本上涵盖了地理民族文化意义 。[7][8][9]宋朝时有日本人称为中国,如宋太宗召见僧人奝然,日本僧书写以中国称之[10]。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曾以中国自居,在大都接见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国自称:“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11][12][13]

明朝在对外官方文档上也有以中国自称,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与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 ,则使用「中国」自居。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先后有随行人员写了出国见闻录,如马欢瀛涯胜览》描述中,对外多次以中国自称。活跃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在其著作《中国札记》中亦写道:「今天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Ciumquo(中国)或Ciumhoa(中华),第一个词表示王国,另一个词表示花园,两个词放在一起就被翻译为‘位于中央’。我听说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中国则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14]

至于在国体意义上以「中国」的称号做为实行现代主权国家的权利,则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首次出现于正式条约上[15]。1909年,清朝在中国第一部成文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中明确地以法律形式自称为「中国」[16]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条约是主权国家之间的约定,如何在条约中称呼自己则体现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中国大陆学者李扬帆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清朝以「中国」和「中华」代表国家,而以「大清」代表政府[17]

历代演变

秦朝疆域

在过去中原王朝传统的体系中,存在与现代不同概念的天下观念。在古人眼里,中国(或中原)是天下的中心,可作为天下的象征。在这种观念里,历代中原王朝自认位于天下的中央,为文明的中心,自中心向外辐射,外缘纳贡称臣的藩属;藩属之外,最外围与中原文化差异极大的部族则被称作蛮夷。中国一词有中央之国,主掌天下各方的意思。一个统治政权,只要能有效统治中原,就能处在天下共主的地位。这种界定与现在对主权界限的认知差异很大。

周朝以前「国」是各部落盟的封号。[18] [19],经过演变至周朝时则是成为卫戍王朝的诸侯国名称[20],在周朝的概念中,“中国”的含义不仅对天子所治理的地域称谓,也有中央之国,主掌天下各方的中心涵意。[21]在先秦以前中国是天下共主所在的地域,随着历朝历代的不同,对中国这个名称的含义也会有所变化。

秦朝汉朝大范围创建中央集权政权后,这种天下观仍延续下去,特别是蒙古人所创建的元朝统一中国后,虽然统治者不是汉族,但大部分时间这一区域都是在一个中央皇朝的主导之下,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一个历史因素。再者,中原王朝的政权易主时便产生朝代更替,新成立的朝代继承前朝正统,而每次朝代更替也都会更改国号[1]:16国号是源自中原王朝所特有的文化,类似于古人的别名,别号,代表着现任统治者法定政权的官方名称,同时也是为了彰显君主的功绩和德行[22],与西方国号的概念并不尽相同,因此各朝代国号的确立有着严格的标准。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直接以「中国」为国号,「中国」一词并不是用来指称一个政权,而是以各正统王朝为中国代表,绵延时间的政治空间名称[23]。如明朝明太祖万历于日本官方文档中自称「中国」。清朝康熙帝在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也以「中国」作为对外国名[1]:27

商周

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风”、“西或(西面的国家)”、“东或(东面的国家)”等词汇,殷人则自称“中商”,这是因为在商代方国联盟制度下商王畿地区正好位于天下的中央[24]。而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铭文记载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并营建东都成周的史实,其涉及“中国”部分铭文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这篇铭文把“中国”指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25][1]。虽然迄今所见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中商”而未见有“中国”一词[1],但是《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意为“我要到中国(殷商故地)去定居”,铭文中的“中国”字正写作“中或”,这反映出其“中国”一词可能是从殷人那里继承过来的。

在周朝并没有现代的国家概念,而是天下概念,周王以宗室分封各诸侯国做为屏障周王室的藩离,对于周边诸侯国以宗法制与五种等级来服从中央,这种控制越到外围控制力越弱,而至于蛮夷。在天下概念之内,周王室认为自己所居住的地域,便是中国,同时也代表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20] 在上古文献《尚书·梓材》中也有提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指当时周朝统治下的全国而言[26]。“中国”的含义仅是周朝人民对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称谓。他们认为自己位于大地的中央,自中心向外辐射,而四周的部落则分别被他们称为。天子居于中央,所在乃是天下共主所在之处。在周朝长期的封建制度演变下,中国一词成为主掌天下各方的中心意思。《周礼‧司徒》有这种说法:「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又比如《礼记‧王制》写「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此文中“中国”是包含所有华夏诸侯,可知“中国”一词最先是一个表示地理意义的词汇(中原与「四方」相对),逐渐变成了文化、政治上的内核名称。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影响力式微,(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各诸侯国开始自称都城为“中国”[注 1]。三代时只有共主可以树立"中"的大旗,代表是中原政治文化的内核。中国既可指代「华夏」[27] [28],也可指代周天子直辖的京师,中国作为京师的含义渐渐不用。 到战国时期周室衰败,强大诸侯国纷纷僭越称王,自称为“中国”,认为自己的国家能取代周天子政治内核的地位。如《孟子》记载了一次齐王的谈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此“中国”为齐国中部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齐王打算邀请孟子到国中作客卿。[29]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描述“中国”为:「中国者,聪明叡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这时间中国也代表中原文化、政治上的内核。[30]。在战国时代至秦汉统一前「中国」成为代表所有诸夏领域的称呼。[31]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国」涵盖的地域和文化内涵也逐渐扩大,后来形成汉民族[32]

汉朝以后

与周代相同,汉代也用中国来自称辖境[33][34][35][36][37]。不仅如此,汉还将治下人民称为中国人[38]。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首见于《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着,颇与中国同业」[39][40]。或相对描述异地民族,如描述安息人为:「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描述新罗人为:「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41][42]。这种以「中国」并列于世界诸国一员,表示相对的用法,汉唐间还有例证,如《后汉书·西域传》以「中国」与「天竺」(印度)并称;《唐会要·大秦寺》以「中国」与「波斯」、「大秦」(罗马)并称[43][44][45]。如《隋书第三十六卷》记述:「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白后市之。」、唐代韩愈《上佛骨表》云:「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汉朝以后,汉族地区以外的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国自居。“中国”一词逐渐演变称为正统的朝代的标志。五胡乱华,晋室偏安江南,晋人仍称中原为中国,“江左地促,不如中国。”[46],“石季龙死,中国大乱,时朝野咸谓当太平复旧,谟独谓不然”[47]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创建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创建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两方均有非我族类的意思。韩愈认为中国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而用了夷礼的中国诸侯再返用中国礼仪「则中国之」。[48]

五代吴越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汉地北部创建的后唐。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虽是沙陀族创建的,但当时沙陀族已与汉族无异,被视为汉族,后唐也被称为「汉国」[49],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族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皆非中国之有也”,但「十国之封爵、朝贡,不如夷狄,则无以书之。书如夷狄,则五代之君未可以夷狄之也。」十国放在世家,而契丹、奚、吐谷浑、达靼、党项、突厥等外族则放在附录方面,此处欧阳修所说的中国是指「五代之君」[50],另外在《旧五代史》中,汉地南部的汉族政权是放在世袭列传及僭伪列传,而契丹、回鹘、高丽各民族国家则放在外国列传。

“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在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更显突出:北宋南宋都曾自称中国。这里的中国一词,与王朝的正统性紧密相连[51]。北宋对海外也自称中国,如召见日本僧奝然,与丞相谈到有关日本国君万世一系的感叹[52],而日本僧人奝然用隶书给宋太宗的文章中以中国称呼宋朝:「(日本)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并得自中国。四时寒暑,大类中国[10]。宋代则视五代十国是分裂的中国[53],并且极力主张自身的正统性。如北宋著名学者「石介」撰写专以「中国」为题的著名政治论文《中国论》,该著作对中华文化、道统和时政进行论述。

南宋时,女真族控制中原地区,《宋史·儒林六》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是指中原地区,而非指占据中原的金国)。[54]

元朝

元朝皇帝忽必烈称大元为历代中原王朝的继承政权[55][56],各元朝统治者亦以历代中原王朝的继承者以及「中国」、「区夏」和「华夏」自居:

「上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仰惟祖宗应天抚运,肇启疆宇, 华夏一统。」

「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之乾元。」

忽必烈在接见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厚赐匹帛,以中国自称:“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57][58][59]。宋濂于讨元檄文中描述元末,以中国之民广称元朝所统治子民:“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60]

日本史学家杉山正明说:「中国的领土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变化,从整体来看不断扩大,最终才保有了现在的广大领域。另一方面,中国历代王朝并非每个都是由相同的人种群体所构成,而是由复杂多样的人群与地域集合而成。总之,说中国是由各类人群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多元复合体,恐怕再恰当不过。实际上,这一特性并不仅限于中国,它还是贯穿了整个人类史的共通点。当今中国存在五十多个民族这一事实,或许可认为就是其证据吧」。他指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朝、唐朝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在元朝以前“小中国”是常态,元朝之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61]

明朝

明朝政府于官方文档中也有以"中国"自称,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中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62]明朝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永乐五年,朝廷命正使太监郑和等 : 赍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统领大宝 。 船到彼,起建碑庭,立石云:「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 , 熙皡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先后有随行人员写了出国见闻录,如马欢《瀛涯胜览》描述中,对外也多自称中国。

清朝

清朝前期,“中国”一词已经有着约三千年以上的使用历史,作为一种地域(指中原地区)或朝代正统的标志,“外国”对等并称。但从不曾将“中国”两字作为政权的直接名称。自清军入主中原以来,统治者皆强调以“中国”自称。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被部分学者认为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家名称使用,与“俄罗斯”相对。[1]:27-28晚清时候清廷在与外国交际往来或签定条约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许多官方正式文书上亦将“大清”与“中国”混合使用。

康熙帝为了测绘中国东北地区,特详谕大学士哪些属于“中国地方”,以什么为界线,且将满洲地区称之为“中国地方”的“东北一带”,当中的「中国」亦包含近代意义的国界观念:

「自古以来,绘舆图者俱不依照天上之度数以推算地里之远近,故差误者多。朕前特差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视之,混同江自长白山流出,由船厂打牲乌拉向东北流,会于黑龙江入海,此皆系中国地方。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之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系朝鲜地方,以江为界。土门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此处俱已明白。」

康熙十三年,由钦天监监正南怀仁刊行全国、并在乾隆朝收录于《四库全书》的世界地理书《坤舆图说》里直接称大清国为“中国”,为其全部统治区域。康熙朝晚年,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日深,康熙帝作出警告:「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63]

雍正帝在其著作《大义觉迷录》中称:“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荆楚、,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书中批驳华夷之辨思想,指出满洲人就是中国人,不应有华夷之分[64][65][66][67][68][69]

乾隆帝则明令:

「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63]

1767年,传教士、宫廷画师蒋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绘了第二幅高水准的《坤舆全图》上同样直接将大清国统治地区标名为“中国”。这幅图的“图说”部分经学者何国宗钱大昕润色后于1799年公开出版[63]

1869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著作《中国与中国人》中,有清楚描述到中国人讲起自己的国名,最常用的是“中国”,发音是“Chung-Kwoh”[70][71];时至清末,不只在日常习惯上,在官方颁布的重大条例,法规等,以“中国”为现代正式国家名称的用法不仅相当普及而且正式[71],如在清朝法律明文规定,凡涉及中外国际交涉部分,称本国为“中国”,并本国人为“中国人”、“中国人民”等条文[72]。又如教育法规《奏定学堂章程》中就有诸多使用:

「…外府师范学堂,则只可聘在中国学成之师范生为教员。查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在中国今日情形,亦为最要,并宜接续速办。…至学堂内讲习政法之课程,乃是中西兼考,择善而从,于中国有益者采之,于中国不相宜者置之,此乃博学无方,因时制宜之道。……」

1909年,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清朝颁布中国第一部成文国籍法,明确地以现代法律形式自称为「中国」,首次在法律上赋予了现代国籍法和「中国国籍」的意义。

中国大陆学者黄兴涛及新清史学派学者、东亚史学家欧立德(Mark C. Elliott)认为,康雍干之后的中国,是被清帝、满人、汉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认同并加以再造过的中国[63][73]。现代「中国」的概念,正是来自于清朝所塑造的中国观[74]

近现代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其名称源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中国从帝制转型为一个共和制主权国家,“中国”这一称谓具有了现代法律上的意义,并为中华民国的通称[注 2]。现今仍有部分华人认为中国是中华民国的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最初拟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6月30日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只用了“人民共和国”[75]。且在7月9日举行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四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张奚若等人认为名称过长而应去除「民主」二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 3][76][77]。对于张奚若的观点,周善培司徒美堂则主张要用“民主”二字[注 4][75]。8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正并通过了组织法的初步草案,其中新国名去掉了“民主”二字。[75]且周恩来向政协代表等人作了《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报告,其中表示“民主”与“共和”有共同意思,且这两个都已有民主含义,故去掉“民主”二字。[75][76]

8月18日,毛泽东在邀请新疆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时,给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的电文里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6]9月2日,新华社发表社论阐述党的性质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者。”[76]。于是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5][76]

由于会和辛亥革命创建的中华民国混淆,包括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在内的代表提出反对意见,提议取消“简称中华民国”[75]。后来周善培司徒美堂等人也对“简称中华民国”6个字持有异议,认为应确立新国名[78][79]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议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去除加注[75][80]。该会议还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时会称作「新中国」,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旧中国」做区分[81]。不过在1949年到1971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区后,仍被国际社会视为中国政府,并在联合国中拥有中国席次[82];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则被称为「红色中国」或「共产中国」[83],并坚持自己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84]

1971年10月,联合国大会在通过《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中国席次和相关地位,「中国」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常见称呼[82]。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简称「中」或「华」,如“中日关系”、“驻华大使”等。由于目前两岸分治的台海现状,与控制台澎金马地区中华民国政府相对应时,一般以「中国大陆」代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会被中华民国政府称之为「大陆当局」、「北京当局」、「北京」或「中共[85],但在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亦有直接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86]和“中国[87][88]的情况。

别称

在地域上,中华、华夏、(诸)华、(诸)夏、中夏、区夏、方夏、函夏、海内、禹域、禹迹、禹甸、九州、九牧、九区、九域、八州、九囿、九土、九野,赤县神州(或者赤县、神州)等都是指“中国”。最初指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随华夏族以及之后的汉族活动地区的扩大,对其统治地区一概称之为“中国”[1]

华夏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图为甲骨文中的“夏”字,为“中国之人”的象形[1]

中国上古时期,“华”和“夏”是两个氏族的名字[1]。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汉族的始祖。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89]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90]。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周人自称为夏人后裔,因而把分封的诸侯也称为“夏”(即有夏)。原商朝朝歌地区则称为“东夏[1]。这样由夏商周三个古代部族加上入居中原的其他部族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共同体的雏形,称为“夏”[1]。《说文》将此“夏人”解释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91]

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92]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93]
按周朝的定义,「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可见先秦时期的华夏主要是指周朝的「王母弟甥舅」诸侯国[94][95]

中华

“中华”作为地域概念的时候,等同于中国,是“中国”与“华夏”两词结合而成,最早始于魏晋时期[1]:10,亦称“中夏[1]:11。虽然目前「中华」一词早已演化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20世纪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现代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首次正式将「中华」纳入国号,英文表述为:Republic of China;而后出现的中华帝国中华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等政权亦采用了类似的命名方法。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把「中华」纳入到了国号之中。

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称其地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地,皆称为「中华」。 《晋书》 桓温请还都洛阳疏:「彊胡陵暴,中华荡复,狼狈失据。」。《北齐书》·卷二十一·高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96]

在日本,常以“中华”表示源自中国,例如中华料理、中华民族。

以华人为主的台湾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合称为大中华地区,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属于华人较多且曾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有时也被认为是大中华地区。许多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都采用“大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区”一词于自身的商务运作当中,而以此为名所设立的公司业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处理台湾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两岸三地之间业务来往的管理事项,偶尔也兼有负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新马”(旧称“星马”)业务。

九州、赤县神州

禹贡九州图(图上方指向西方)

九州」或「赤县神州」是汉族先民自古以来对古代中国的泛称[1]。这个称呼最早出自战国时的邹衍[97][1]。后逐渐简化为“赤县”或“神州”来称呼中国[1]

先秦时期的楚国也存在有九州的概念[98]。 在汉族的神话及道教,相传上古时,炎帝以火德王,炎帝统辖的土地叫赤县;黄帝以土德王,黄帝统辖的土地叫神州。黄帝打败了炎帝后,统一起来就称作「赤县神州」。《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画九州,周分六服,断长补短,止方七千,国赋之所均,王教之所备,此谓华夏者也。」《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在此耳」。

神州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统辖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

汉语名称
简化字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名称
谚文
日语名称

出自汉朝。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许多北方来的民族征服了汉地北部,创建了多个政权。这一时期开始人们开始用“汉”称呼汉朝统治下的人的后代,唐朝时开始自称为「汉国」[99],称本民族为汉[100],汉这个称号被广泛接受,成为民族的称号。

元朝时蒙古统治者把人分成四种阶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中国北方的人称作「汉人」,在中国人当中算作最高的阶级。这个阶级包含了居住在中国北方的所有民族。

清朝满洲统治者也用汉来区分满人和中国本土的人,并用旗籍来区分汉军旗人和汉民。

唐山

汉语名称
汉语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名称
谚文
日语名称

唐山是大清以来海外华人的用语。在琉球王国琉球语对中国的称呼是“”(tō-nu-kuku)。

天下和天朝

古代中国人最初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是普天之下惟一的地方,因此称“天下”,后逐渐演变成对中国的别称,政权的更替也称之为“得天下”或“失天下”。这一称呼也意味着中国的皇帝在传统上是整个世界的领袖,而非简单的一国之君。与“天下”并称的是“天朝”。

江山

江山的用意与天下相似,常用于表示维护或者更替政权的时候。

中原

对于中国统治政权统治的疆域的称呼,不再局限传统中原的疆域与传统汉地的疆域的定义,例如中国东北地区亦可归类为中原地区。

其他别称

古时中国人认为自己地处东南西北四方的中央,故称“中土”,有时地处中原的王朝也称“中朝”[1]

与“天下”并称的是“四海”,用以表示帝王所能统治的最大限度范围;其他相同含义的词还有“海内”和“海宇”。[1]

各语言称呼

中国与中华

一些西方作家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手法表明中国有根深蒂固的自认为位于世界(天下)的中心的心理。Endymion Wilkinson不认为中国人只认为中国居于中心,即使中国仅仅是在文化上作为称号。[101]至于翻译的准确性,陈兼教授写道:“我相信Central Kingdom比Middle Kingdom翻译中国(China)更准确。Middle Kingdom这个术语不能表明中国高于周围的人和国家——仅仅是地理上居于中心;然而,Central Kingdom表明中国高于位于天下的周围的人和国家,并且由此占据已知的宇宙的中心。”[102]

简体字繁体字中的中国
“中国”在不同语言的称呼:
  • 波兰语:Państwo Środka
  • 英语:Middle Kingdom、Central Kingdom
  • 朝鲜语 Jungguk
  • 德语:Reich der Mitte(直译“中央帝国”)
  • 俄语:(Sredínnoye Tsárstvo,直译“中央帝国”)、(Podnebésnaya,直译“天下”)
  • 法语:Empire du Milieu(直译“中央帝国”)、Royaume du milieu(直译“中央王国”)
  • 哈萨克语:جۇڭگو(Juñgo)
  • 荷兰语:Middenrijk(直译“中央帝国”)
  • 捷克语:Říše středu(直译“中心帝国”)
  • 黎语:Dongxgok
  • 苗语川黔滇次方言:Suav Teb、Roob Kuj、Tuam Tshoj、中国(直译:夏地、中央王国、大清)
  • 满语ᡩᡠᠯᡳᠮᠪᠠᡳ
    ᡤᡠᡵᡠᠨ
    (Dulimbai gurun)、ᠵᡠᠩᡬᠣ(Junggʼo)
  • 蒙古语ᠳᠤᠮᠳᠠᠳᠤ
    ᠤᠯᠤᠰ
    (Dumdadu ulus),是内蒙古对中国的官方称号;而(Khyatad uls)是蒙古国对中国的称呼。前者出自“中国”和“中华”,后者出自“契丹”。
  • 缅甸语:Alaï-praï-daï
  • 日语 Chūgoku
  • 瑞典语:Mittens rike(直译“中央王国”)
  • 匈牙利语:Középső birodalom(直译“中央帝国”)
  • 意大利语:Impero di Mezzo(直译“中央帝国”)
  • 印度尼西亚语:Tiongkok(出自闽南语泉漳片发音Tiong-kok)
  • 排湾语:Tailiku
  • 越南语
  • 维语جۇڭگو(Junggo)
  • 藏语ཀྲུང་གོ་(Krung-go)
  • 壮语:Cunghgoz(老壮文:Cungƅgoƨ)
  • 东干语:(汉字:中国,小儿经,拉丁转写:Žunguy)
“中华”在不同语言的称呼: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汉语名称
简化字
邮政式拼音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名称
谚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自1912年创建以来,中华民国有时候被称作“民国时代”以对比清朝,或者在中国国民党建政后称作“国民政府”。由于国共内战失败导致的1949年失去中国大陆,中华民国的统治范围被限制在台湾本岛及其附属岛屿,亦称为台湾地区。在冷战初期两岸对峙的言论中,政府及其支持者有时自称“自由中国”。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称作“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在多种语文的称法:

台湾原住民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汉语名称
简化字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名称
谚文
汉字
日语名称
汉字

新中国常常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大陆社会用作正面的政治和社会术语来对比1949年前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新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术语有时也被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所用。冷战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被许多西方国家的人称作“共产主义中国”或“红色中国”以区别于以“台湾”、“国民党中国”(Nationalist China)或“自由中国”相称的中华民国。在某些环境下,尤其在经济、贸易和体育中,“中国”通常用来表示中国大陆而不包括。西方新闻报道中,“中国”通常表示包含港澳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尤其在报道政治新闻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多种语言文本中的官方称法:

其他语言:

非中文称呼

“China”一词在今日西方人的日常使用中通常泛指中国地区,不一定特指中国大陆、香港或澳门。

有一种流传较广观点认为“China”是来自瓷器china,而瓷器一名又是得自“昌南”,即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但事实是,“China”首先指代的是一个东方国家,用“china”来指代瓷器则是晚近的用法。

据考证,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梵文文献中,对中国的称呼是“Shina”或“Cīna”,汉语翻译为支那、脂那、至那等;另外也可以叫做“”、“”,汉语翻译为震旦、真丹、真旦、振旦等,或有,汉译为摩诃震旦。唐玄奘等僧侣赴印度取经时,就曾将古印度对中国的呼称“Mahachinasthana”音译成了“摩诃脂那国”、“摩诃至那国”、“摩诃震旦”等。梵文“Mahachinasthana”中的“Maha”乃“大”的意思;“sthana”读作“斯坦”,乃“国境”的意思;“china”则为“秦”的语音。[103]因此“Mahachinasthana”的意译应为“大秦国”。[104]根据后汉书记载,大秦是汉朝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当时汉朝使节到的应是罗马帝国的埃及行省。

欧洲各种语言对中国的称呼,主要有以中文「秦」音为基础的China体系,和以中文「契丹」音为基础的(Kitaĭ)体系。

「秦」系中国称呼

欧洲语言中,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亦有因为正字法原因而改写的种种China同源词,如法语的Chine,意大利语的Cina,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的Čína等等。这些词的语源均与印度梵语ShinaCīna相同,也是秦的音变(同上),而且由于字母i在大多数欧陆语言中的读音都是[i]音,所以这些语言中China(包括Chine,Cina等变体)一词的发音均与梵文的「支那」相近。英语因为历史音变的缘故,开音节的i读成[aɪ]音,造成不读「支那」而读「拆拿」。北欧及某些东南欧语言因为对字母组合ch的发音倾向于读成k音,所以将中国一词写为Kina(丹麦、瑞典、挪威),这是从China发生的语音变化。同样的例子还有希腊语的,匈牙利语的,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的等。

而拉丁语中有多个表述中国地名的词汇,其中一词,接近日文「支那」的训令式罗马注音;另外英语中的Sino-词根也用来表示中国。东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指出,「支那」并非是「Sino」的音译,而是它的意译,「na」和「no」的注音假名完全不同,若要音译「Sino」,那就应该译成「希恼」,而不是「希呐」,又指出如果日语「支那」的语音是由「China」演变而成,那么它的注音应为「恰依呐」,而不是「希呐」。另外,日本儒者新井白石在译介荷兰语地理书籍时首次将「China」与「支那」相连,然而他给「支那」加的注音假名的读音并非是「希呐」,而是「契呐」[105]

China

相当多的西方语言称中国为英语或者德语)、法语)、瑞典语)、Cina(读作chi'na在印尼语马来语、读作chi'no在爪哇语)、Sina(现代拉丁语)或其变体。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常见的说法是“”、“契丹”、“”、“赤那”等,以往也被认为是“”和“昌南”。

明朝末年传教士卫匡国认为,ChinaChineKinaSina等词汇来自“”的音译。这里的秦不仅指秦朝,而且也指西周东周时期的秦国。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秦人通过当时的玉石之路来与西方人进行贸易往来。这一称号用在中古波斯语为( Chīnī),其源头是梵语(Cīnāh),[106]而现代语言中的China是由16世纪葡萄牙探险家使用并由此衍生的。[107]

Cina

据说,中国在古印度梵文是cina(佛典翻译为支那)、chinas,在希腊语是Sinai,在古拉丁语是Sinae。但古印度人和希腊罗马人的“cina”等词究竟何指,目前没有定论。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有学者认为“cina”是指西周秦国,(卫匡国 Martini.Martin,1614-1655),但也有学者认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为赤那之地的音译(意思是狼)。“cina”更可能为古印度人对东方国家的称呼而不是特指中国。

「契丹」系中国称呼

至于俄语白俄罗斯语保加利亚语等语言将中国称为,则与秦国无涉。因为这个词来自「契丹」。

俄语称中国为,这是源于“契丹”一名;由于金帐汗国自13世纪至15世纪长期是欧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后该词泛指中国,所以在此期间兴起的斯拉夫语族突厥语族诸民族均以契丹为中原政权的代名词。现在仍有十几个国家将中国称为“契丹”:斯拉夫语国家(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称中国为“kitai”;突厥语国家(中亚各国)称中国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亚国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称中国为“Katay”、“Khatay”。

拉丁语词汇“”则来自奥斯曼土耳其语的“”一词。

其他

赛里斯

赛里斯拉丁语希腊语)是古希腊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对与丝绸相关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呼,一般认为指当时中国或中国附近地区,一般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

Tabgach

古代中国在中亚另有一别名“桃花石”(Tabgach),据研究,可能出自长期统治中国的鲜卑拓拔部的名字。

对中国名称的看法

中国

中国古代对「化外之地」的观念: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中国古代对「化外之地」的观念: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天圆地方的,汉族则是位于该世界中心地区的民族群体,其所在地称为中国;中国以外的地区是“化外之地”,居住在化外之地的周边民族是“蛮族[108],并有:

  1. 东夷”(泛指日本朝鲜琉球等)
  2. 南蛮”(早期是指非周朝「王母弟甥舅」一系的诸侯国[109],后期开始用来称呼非汉民族,如宋史蛮夷传)
  3. 西戎”(泛指现代中国的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四川羌族聚居地)
  4. 北狄”(泛指位于蒙古大漠内蒙古草原东北地区的犬戎东胡乌丸夫余靺鞨匈奴回纥契丹突厥蒙古鞑靼等北方游牧民族)之称谓。

古代中国认为天子位于世界(天下)的中心,外为诸侯庶民,然后便是“朝贡国”,即“蛮族”或“化外人”,必须向天子朝贡;并对外族有贬低之称谓(例如日本鞑虏鞑子指入主中原创建清朝满族等)。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君王统治制度,促成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并对20世纪新的中国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夏人自唐朝以来,便一直认为这个宇宙天圆地方的,整个地是平坦的,空中物体围绕大地,中国位于正中,因而得名;而化外之地则是蛮夷的居住地,必须朝贡于天子诸侯。当然,因为后来科学技术的实证,这种中国式世界观念自然就被打消了。

日本

日语起初很少用“中国”一词代指中原王朝,而是直呼各朝国名,如“明国”,或直接以“唐”(から)称之。根据日本学者考证,除了以历代王朝的国号来称呼中原王朝,早年的日本古籍中曾重复出现「日本与中国」的记载,并清楚明白地将日本与中国并列成相对的两者。直到江户时代中国一词在日本仍是一字多用。[110]如北宋时,日本僧人奝然以隶书与宋太宗对答时以中国称宋朝。[10]有如明朝政府于日本官方文档中有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明神宗予丰臣秀吉的诏书也以中国自称。

另外,从10世纪开始,日本本州西部山阳、山阴地区也叫做“中国地方”,当时日本分为“近国”、“中国”和“远国”,有如日本在回应于明太祖的国书中曾多次提及「中华」的称呼[111]。怀良亲王回应明太祖的国书中「天朝」称呼[112][113]。日本自明治维新起,由于西化影响,渐渐出现借用佛教经典中的称呼“支那”来指称中国。这种称呼到了清代晚期逐渐带有贬义[114]。二战后日本停止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

印度

此外,自古有些民族,每视其本国为世界之中心,故自称“中国”,对他国则称“边国”。在印度,Madhya-deśa音译是末睇提舍,意译即中国,原本是指位于恒河中游的地带,古称为拘罗国土,此地即是婆罗门文明之中心地,婆罗门教于此地区创建其坚固之基础,又称为婆罗门国、雅利安邦。及至佛陀时代,中国则大抵指以摩揭陀、憍萨罗为中心的区域,佛陀即以此一地区为行化重心,当时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为印度新兴势力之中心,为了有别于婆罗门教之“旧中国”,故也称其为“新中国”。另据贤愚经卷七记载,“中国”又指罗悦祇、舍卫、王舍城等地,其数众多,不能具说。故在佛教与佛典中的“中国”,指的是有正信佛法弘化的国家与区域。于是而有中国难生,如来难遇等等的说法。

注释

    1. 其中“国”就是各诸侯的封地,国字在上古时代为经过王者所分封各部族联盟所管理的部族土地[19]。直至周朝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封建制度下分封制所封的诸侯之地(或称「诸侯国」、「封国」或「王国」),一是指都邑[20]
    2. 中国大陆学者黄兴涛研究清末民国史料与著述,表示过去认为“中国是中华民国简称”的说法未必靠的住,…这一点,是民国成立时所发的五项决定中,“称中国为中华民国 ”的第二项决定可以体现。…很显然,中国做为国家的名称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前已存在,而不是相反。原文见,《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2017年7月10日
    3. 原句是:“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了,岂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原意与人民相同。去掉‘民主’二字后,从以下解释也很容易明白:是共和而非专制,是民主而非君主,是人民而非布尔乔亚的国家。再说,人民是指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75]
    4. 原句:“我们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两人坚持了“民主”,去掉了“共和”,其理由是两者同义复用,不必要并列。筹备会常委会成员和各小组组长也认为,“民主”和“共和”无并列的必要,因为西文的democracy和republic的字面意思并无区别,不过前者是指民主的政治体制,后者是指民主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徐俊. .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35. ISBN 7-5622-2277-0.
    2. 《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五·上哲宗论蕃官久例在汉官之下·范纯仁》臣昨准兵部相度,欲乞应蕃汉官非相统辖者,并依官序相压,其城寨等管辖蕃官即依旧在本辖汉官之下,诏依兵部所乞,契勘诸路蕃官不系官职髙卑久例,并在汉官之下,此所以尊中国而制夷狄也,行之永久人情安熟,.......伏望朝廷详酌,特赐指挥诸路蕃官各依久例,不得与汉官叙班并在汉官之下,所贵不失中国夷狄尊卑之限,绝蕃酋骄慢觊望之心,统制有常不为后患。元祐元年四月上,时知庆州。
    3. 新五代史·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契丹下》胡峤居虏中七年。当周广顺三年,亡归中国,略能道其所见。云:「........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觝、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
    4. 《大明会典卷之一百六十三·蒙古色目人婚姻》 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5.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四》永乐元年冬十月庚申,上谓兵部尚书刘俊曰:「武臣中有鞑靼人,多不识字,难委以政,故只令食禄,遇有警急则用以征代,今中国人亦有冒鞑靼名以避政事者,其晓谕改政,不改政者罪之。」
    6. 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慨自满洲肆毒,混乱中国,而中国以六合之大,九州之众,一任其胡行,而恬不为怪,中国尚得为有人乎?妖胡虐焰燔苍穹,淫毒秽宸极,腥风播于四海,妖气惨于五胡,而中国之人,反低首下心,甘为臣仆,甚矣哉!中国之无人也!夫中国首也,胡虏足也;中国神州也,胡虏妖人也。中国名为神州者何?天父皇上帝真神也,天地山海,是其造成,故从前以神州名中国也。胡虏目为妖人者何?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夫中国有中国之形像,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满洲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7.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乌桓》:「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
    8. 晋书·卷五十六·列传第二十六·江统》〈徙戎论〉:「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及至周室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而利害异心。戎狄乘间,得入中国。……建武中,以马援领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余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是以充国、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夏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9. 北史·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西域·大秦》:「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
    10.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日本国》:奝然善隶书,而不通华言,问其风土,但书以对云:「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白居易集》七十卷,并得自中国。土宜五谷而少麦。交易用铜钱,文曰『干文大宝』。畜有水牛、驴、羊,多犀、象。产丝蚕,多织绢,薄致可爱。乐有中国、高丽二部。四时寒暑,大类中国。国之东境接海岛,夷人所居,身面皆有毛。东奥州产黄金,西别岛出白银,以为贡赋。国王以王为姓,传袭至今王六十四世,文武僚吏皆世官。」
    11. 元史·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五·外夷一·日本》:「五年九月、命黑的、弘复持书往、至对马岛、日本人拒而不纳、执其塔二郎、弥二郎二人而还。」
    12. 五代帝王物语』「(文永)同六年、蒙古使、高丽の舟にのりて又对马国に着く、去年の返牒なきによりて、左右きかんため也、不虑の喧哗いできて、归国の间、对马の二人とられて高丽へ渡る。高丽より蒙古へつかはしたれば、王宫へ召入て见て、种々の禄をたらせて、本朝へ返送、是に付て又牒状有、」(『群书类従』第贰辑 帝王部 441~442页)
    13. 高丽史·卷二十六·世家二十六·元宗二·元宗十年(七月)甲子(二十一日)条》:「甲子、蒙古使于娄大于定等六人、偕倭人来、昌出迎于郊、初申思佺与倭人谒帝、帝大喜曰、尔国王祗禀朕命、使尔等往日本、尔等不以险阻为辞、入不测之地、生还复命、忠节可嘉、厚赐匹帛、以至从卒、又谓倭人曰、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赉予甚稠、𠡠令观览宫殿、既而倭人奏云、臣等闻有天堂佛刹、正谓是也、帝悦、又使徧观燕京万寿山玉殿与诸城阙。」
    14. 金尼阁, 利玛窦.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33-3271-5.
    15. 吴志良,〈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澳门研究》,第4期,1996年,第24-42页
    16. 缪昌武、陆勇. . www.iqh.net.cn.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16-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17.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7-02-02
    18. 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 《史记》五帝本纪
    19. 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孔颖达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与之。」
    20. 春秋左氏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传》富辰谏曰:「...周公吊二叔之不咸,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1.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尚书·梓材》
    22. 司马迁. . . [-61].。原文:“自黄帝,皆同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23. 王尔敏,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4. 张兴照. 甲骨文所见殷人空间观念[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7, 19(4):8.
    25. 中国一词最早起源于西周初年青铜器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星岛日报,2009-09-22
    26. 尚书·梓材》,春秋
    27. 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条:「曷为不言楚子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28. 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条:「有鹳鹆来巢,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29. 公孙丑万章等编着:《孟子》,战国
    30.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31. 王尔敏以秦汉统一前「中国」的意义做了定量分析,当中诸夏领域的意思占80%。其统计数据见「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载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湾,商务,1995年),第448-449页。
    32. 春秋》,鲁国
    33. 《汉书卷六 武帝纪第六》今中国一统而北边未安,朕甚悼之
    34. 《史记/匈奴列传》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35. 《史记》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史记天官书-27卷-第5
    36. 《汉书·沟洫志》:「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37. 《汉书·西域传》云:「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38. 《后汉书/乌桓传》:「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
    39.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史记》
    40. 《 史记天官书 63卷》描述征西吉兆时﹕「赤为兵,黑为水。出东方,大而白,有兵于外,解。常在东方﹐其赤﹐中国胜﹔其西而赤﹐外国利。 无兵于外而赤﹐兵起。其与太白俱出东方﹐皆赤而角﹐外国大败﹐中国胜」
    41.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从安息绕海北陆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无盗贼。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于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
    42. 北史·列传·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新罗》:「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地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地。辰韩亦曰秦韩。相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
    43. 唐会要·卷四十九·大秦寺》:诏曰: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
    44. 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大秦国》: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45. 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
    46.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朝·宋
    47. 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七》,唐
    48.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一《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另外也存在没有「夷而」一词的版本,变成“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49.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传一·契丹》明宗初纂嗣,遣供奉官姚坤奉书告哀,至西楼邑,属阿保机在渤海,又径至慎州,崎岖万里。既至,谒见阿保机,延入穹庐,.....阿保机因曰:「理当如此,我汉国儿子致有此难,我知之矣。闻此儿有宫婢二千,乐官千人,终日放鹰走狗,耽酒嗜色,不惜人民,任使不肖,致得天下皆怒。我自闻如斯,常忧倾覆,一月前已有人来报,知我儿有事,我便举家断酒,解放鹰犬,休罢乐官。我亦有诸部家乐千人,非公宴未尝妄举。我若所为似我儿,亦应不能持久矣,从此愿以为戒。」又曰:「汉国儿与我虽父子,亦曾彼此雠敌,俱有恶心,与尔今天子无恶,足得欢好。尔先复命,我续将马万骑至幽、镇以南,与尔家天子面为盟约,我要幽州,令汉儿把捉,更不复侵入汉界。」又问:「汉收得西川,信不?」坤曰:「去年九月出兵,十一月十六日收下东、西川,得兵马二十万,金帛无算。皇帝初即位,未办送来,续当遣使至矣。」
    50. 《新五代史·卷七十一·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问者曰:「四夷、十国,皆非中国有也,四夷之封爵朝贡则书,而十国之不书,何也?」曰:「以中国而视夷狄,夷狄之可也。以五代之君而视十国,夷狄之则未可也。故十国之封爵、朝贡,不如夷狄,则无以书之。书如夷狄,则五代之君未可以夷狄之也。是以外而不书,见其自绝于中国焉尔。」
    51.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
    52.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日本国》:太宗召见奝然,存抚之甚厚,赐紫衣,馆于太平兴国寺。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中国自唐季之乱,宇县分裂,梁、周五代享历尤促,大臣世胄,鲜能嗣续。朕虽德惭往圣,常夙夜寅畏,讲求治本,不敢暇逸。建无穷之业,垂可久之范,亦以为子孙之计,使大臣之后世袭禄位,此朕之心焉。」
    53. 太宗之治几于成、康。至高宗孱弱,武后专制,明皇之兴 ,又不克终,唐日微矣。下至五代,中国分裂为六七。《彭汝砺 上哲宗论太平百年所当戒惧》
    54.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儒林六》
    55. 李蓉岚《论元朝科举对明清科举制度的影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资治文摘》,2010/02
    56.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 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 ,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利而制称。为秦为汉者,着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且皆徇百姓见闻之偶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干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草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 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於戏!称义而名,固非为之溢美﹔孚休惟永 ,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 至元八年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建国号诏》
    57. 『元史』卷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国「五年九月、命黑的、弘复持书往、至对马岛、日本人拒而不纳、执其塔二郎、弥二郎二人而还。」
    58. 『五代帝王物语』「(文永)同六年、蒙古使、高丽の舟にのりて又对马国に着く、去年の返牒なきによりて、左右きかんため也、不虑の喧哗いできて、归国の间、对马の二人とられて高丽へ渡る。高丽より蒙古へつかはしたれば、王宫へ召入て见て、种々の禄をたらせて、本朝へ返送、是に付て又牒状有、」(『群书类従』第贰辑 帝王部 441~442页)
    59. 『高丽史』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元宗十年(七月)甲子(二十一日)条「甲子、蒙古使于娄大于定等六人、偕倭人来、昌出迎于郊、初申思佺与倭人谒帝、帝大喜曰、尔国王祗禀朕命、使尔等往日本、尔等不以险阻为辞、入不测之地、生还复命、忠节可嘉、厚赐匹帛、以至从卒、又谓倭人曰、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赉予甚稠、𠡠令观览宫殿、既而倭人奏云、臣等闻有天堂佛刹、正谓是也、帝悦、又使徧观燕京万寿山玉殿与诸城阙。」
    60.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宋濂
    61.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谈蒙元帝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东方早报, 2014-07-31
    62. 殊域周咨录·卷二·东夷·日本国
    63. 黄兴涛《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 ——对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回应》,载〈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115期),2012-07-15
    64.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30,雍正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条:我满洲居东海之滨,若言东夷之人则可
    65. 《大义觉迷录》卷一:且如中国之人,轻待外国之入承大统者,其害不过妄意诋讥,蛊惑一二匪类而已。原无损于是非之公,伦常之大。倘若外国之君入承大统,不以中国之人为赤子,则中国之人,其何所托命乎?
    66. 张辉诚《中国古代「夷夏之防」思想特质 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载〈中山女高学报〉(第六期)
    67. 邹逸麟《论清一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载〈东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别册四)
    68. 大义觉迷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9. 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 : 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 ———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9月第17卷第3期
    70. John Livingston Nevius, CHINA AND THE CHINES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69. p22
    71. 黄兴涛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年7月10日
    72. 可见《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进呈刑律草案折》《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进呈刑律分则草案折并清单》…等,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令》,第1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66—471页;第531—537页
    73. 欧立德教授演讲「A Reflection and Response to the New Qing History(历史学与政治话语:关于新清史的反省与回应)」纪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台湾), 2016年5月25日
    74. 宋念申《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澎湃研究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5-12-09
    75. . www.bjd.com.cn. [2020-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76.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0-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77. . People.com.cn. [201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78. 章立凡. “国号”系铃人周善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凤凰周刊》二OO六年第十五期. [2020年2月13日] (简体中文).
    79. 潭江. 揭秘确定新中国国号历史内幕:司徒美堂建议删掉"中华民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0年2月13日] (简体中文).
    80. 朱月怡. 新中国国号诞生内幕揭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人民网. 2006年7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繁体中文).
    81. . 中国网. 人民日报. 2012-09-03 [201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4).
    82. 洪健昭. Taiwan, Taipei — What’s in a na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文中国邮报》. 2009年10月15日 [2015年1月22日] (英文).
    83. 汪园斐. 台湾是中国一省吗? 存盘,存档日期2016-03-04.. 《黄花岗杂志》. [2016年2月11日] (繁体中文).
    84. John W. Garver.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美国阿蒙克: M. E. Sharpe. 1997年6月 [2016年2月11日]. ISBN 978-0765600257 (英文).
    85. 中共党政军机关企业学术机构团体旗歌及人员职衔统一称谓实施要点》. 台湾台北: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1992年11月19日. (繁体中文).
    86. . 大陆委员会. [2021-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87. .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88. .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05-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89.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西汉
    90. 令狐德棻等编:《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疏:‘夏,大也。故大国曰夏。 华夏谓中国也。’”636年成书
    91. 许慎:《说文·文部》:“华,荣”。 “夏,中国之人”。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东汉
    92. 《尚书·武成》
    93. 中国为什么叫做“华夏、神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全福健身网 (简体中文)
    94. 《国语郑语》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
    95.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虢、郐为大,恃势与险,崈侈贪冒,君若寄帑与贿,周乱而敝,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亡不克矣。”
    96. .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94年 [201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1) (中文(台湾)).
    97. 《史记·孟子旬卿列传》附邹衍云:“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98. 楚简《容成氏》:「禹亲执耒耜,以陂明都之泽, 决九河之阻,于是乎夹州、徐州始可处也。 禹通淮与沂,东注之海,于是乎竞州、莒州始可处也。禹乃通蒌与氵易,东注之海,于是乎蓏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三江五湖,东注之海,于是乎荆州、扬州始可处也。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乎豫州始可处也。禹乃通泾与渭,北注之河,于是乎雍州始可处也。」易德生在《上博楚简容成氏九州刍议》一文中认为夹州即冀州、徐州即兖州、竞州即青州、莒州即徐州、蓏州即幽州
    99. 《唐蕃会盟碑》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文武孝德皇帝与圣神赞普猎赞陛下........蕃于蕃国受安,汉亦汉国受乐,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如此盟约,各自契陈,刑牲为盟,设此大约。.......」
    100. 《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六·河湟有感》:一自萧闗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蕃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101. Wilkinson, p. 132.
    102.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8078-4932-3)
    103. 斯塔夫里阿诺斯, L·S.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62. ISBN 9787301074237.
    104. .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2).
    105. 周程《“支那”与“sina”――亦谈新浪网域名的是与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6.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oughton-Mifflin (Boston), 2000.
    107.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China". ISBN 978-0-19-957315-8.
      The Book of Duarte Barbosa (1516) (chapter title "The Very Great Kingdom of China"). ISBN 978-81-206-0451-3. Portuguese original is he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 Grande Reino da China").
    108. 《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传第十四·李严》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
    109.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虢、郐为大,恃势与险,崈侈贪冒,君若寄帑与贿,周乱而敝,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亡不克矣。」
    110. 间宫林蔵述村上贞助编『东鞑纪行国立公文书馆デシタルアーカイブ 东鞑地方纪行 中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11.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列传三‧日本〉。原文:「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
    112. 北畠亲房 《神皇正统记》,日本文学古典大系87(东京岩波书店)
    113.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外国列传三‧日本〉。"原文: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
    114. 刘柠.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年10月28日 [2017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9日).

    另见

    • 意大利的称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