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

满洲,又名满洲利亚(英语:Manchuria),是东北亚的地理名词,即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广义上还包括现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市、以及曾由中国统治但现属俄罗斯外满洲

广义上的满洲地区。

中文里的「满洲」原为满洲族清朝的官方称呼,而这个汉字词作为地名使用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高桥景保的著作《日本边海略图》一书中[参⁠ 1]。直到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势力延伸至此,满洲作为地名的意义才开始突显[参⁠ 2]。此后更因为俄国日本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清政府在设置东三省前后,正式场合之中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如1902年与俄国《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与日本《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皆以「东三省」称之。1931年,关东军在未经天皇、总理、陆军3长官授权下发动九一八事变,从国民政府手中夺取东三省,又于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复出,于东三省树立满洲国,溥仪在正式场合中改称这片区域为满洲。1940年,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于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承认满洲国,亦在正式场合中称此区域为满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延用满洲国时期「北满」、「南满」、「东满」之类词汇与「东北」混用,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东北东部。中共机构、军区分别设置西北满分局西、南、北满军区。当今中国一般使用「东北」、「东北三省」、「东北地区」、「关东」等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级行政区,有时也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目前满洲已经很少被作为地名的称呼,尤其是官方,满族也非当地人口构成的多数。在历史遗留的专有名词方面,中国官方仍使用满洲一词,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文物古迹、满洲里市等专有地名、还有一些企业如「北满特钢」(位于齐齐哈尔市)等。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日本俄罗斯等近满洲的国家、世界其他各国,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常见。

名源

词语本义

满洲原本仅仅指代人的群体,而不包含任何地理学概念。这种称呼在1635年由皇太极引入[参⁠ 3][参⁠ 4][参⁠ 5]。关于满洲(manju)这一族名的来历说法不一,清史学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参⁠ 6]。根据清朝官方观点表示,满洲之名源于文殊菩萨梵语,Maṅjuśrī)[参⁠ 7]乾隆帝还特别在其诗中自注以表示对这一说法的认同[参⁠ 8]。该词可能是经维吾尔语译为蒙古语,之后进入满语。努尔哈赤建国时,以满洲国(满语穆麟德转写manju gurun)为名,取“文殊菩萨的土地”之意[参⁠ 9]。清史学者孟森也曾作考证来支持这一观点。他还进一步认为“满洲”之名与明朝中期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有关[参⁠ 10],并指出满住(满洲)是建州传统观念中的“最尊之称”。“满洲部族”正是“文殊部族”之意,是为当时建州女真人中自成的一种自名其部族之熟语[参⁠ 11]

创造传播

汉字词汇满洲真正被用作地名来自于日本。据日本学者宫脇淳子冈田英弘所言,日本幕府时期的地理学家高桥景保于1809年在《日本边界略图》中首次将“满洲”一词用作地名,西方人也正是从该作品中采用了这个名称[参⁠ 12][参⁠ 13]。根据马克·C·艾略特(Mark C. Elliott)的说法,满洲一次用作地名是在桂川甫周1794年的作品《北槎闻略》里的两张地图:亚洲全图和地球半球插图。此后,满洲一词便被日本地理学家[参⁠ 14]大量使用。日本人创作的地图由荷兰人菲利普·冯·西博德带回了欧洲[参⁠ 15]。根据日本学者中见立夫的说法,菲利普·冯·西博德同时也将日语的满洲介绍到了欧洲语言[参⁠ 16]。根据比尔·休厄尔(Bill Sewell)的说法,最早开始使用Manchuria来指代该地区的是欧洲人,而日本的帝国主义重新定义了满洲而使它不单纯是地理术语[参⁠ 17]。历史学家加文·麦考马克(Gavan McCormack)和罗伯特·H·G·李(Robert H. G. Lee)均认为,即满洲利亚(Manchuria)或满洲(Man-chou)是由西方人和日本人现代创造的词,该词本质上是帝国主义的,没有“确切的含义”。例如因为日本人在创建满洲国时,故意提倡使用“满洲”作为地名,以表现其与中国本土的分离[参⁠ 18]

在18世纪的欧洲,后来被称为“满洲利亚”(Manchuria)的地区最常被称为“(中华)鞑靼利亚”。然而,满洲(法语作)一词在世纪末开始出现;法国传教士最早在1800年就使用了它[参⁠ 19]。法国地理学家康拉德·马尔特·布戎和埃德梅·门特尔(Edme Mentelle)倡导使用 Manchuria(或法语)一词,以更好地区分“蒙古”、“卡尔梅克”等地理区域[参⁠ 20]

中国称呼

在中国语境中,满洲曾被称为关东关外,意指秦皇岛的山海关之外[参⁠ 21]。关东后来被更狭义地用于辽东半岛的关东州租借地。1683年吉林与黑龙江分治,此后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一直被三大将军统辖[参⁠ 22][参⁠ 23]。1907年东北设省,清朝对此地区的官方称谓为“东三省”( ᡩ᠋ᡝ᠋ᡵᡤᡳ
ᡳᠯᠠᠨ
ᡤᠣᠯᠣ
,Dergi Ilan Golo),该称谓一直延续至中华民国以及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作为一个分裂主义和帝国主义色彩极强的词汇,在多数场合被中国政府拒绝使用。在东北设省前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派特使李鸿章在赴俄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期间签署《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清廷寻求俄国帮助,条约约定清俄协防日本,并同意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俄国将铁路定名为「满洲铁路」,此举遭到了李鸿章的强烈反对,他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后来改铁路被正式定名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清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

历史

明及之前

「满洲」一词在满文中的写法,意为「满洲人」,并非地名

满洲地区中部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扶余国。上古至中古时代,满洲地区的东部及俄国远东在古代中国被称为肃慎女真等民族居住。满洲的南部属于汉族的汉地,满洲的西部属于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聚居地。战国时燕昭王曾经击东胡、拒箕子朝鲜,辟地千里。秦统一中国后设立辽东郡,两汉置辽西辽东郡,另左北平郡领有部分辽土,东汉三国时司马懿讨平割据此地之公孙氏,置平州,西晋因之,后五胡乱华时,鲜卑族在这里创建前燕后燕,后被高句丽吞并。灭高句丽后,辽东复归中国,其北部则创建了渤海国,之后则分属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族创建起来的政权所有。明初洪武北伐降伏纳哈出,逐退李成桂,克复辽东,因其边地,行卫所制,设都指挥使司,隶山东布政使,并置辽藩(靖难之乱后迁湖广荆州),移山西之民填之。永乐年间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设立羁縻机构奴儿干都司,其南部则为自治的女真族聚居地,当时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15世纪的朝鲜曾对女真展开进攻,吞并了图们江以南的地区,设立四郡六镇

清代满洲

16世纪中叶,建州女真部开始兴起,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并发展为后来的后金政权。后金成立之初即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至崇祯季年已控制整个辽东,以至创建清朝入主中原。地理意义上的满洲通常指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内蒙古东北部的地区(即东四盟)。根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与朝鲜的勘界约定,历史上满洲的地域还包括外满洲即今天的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以及外兴安岭以南,总面积约为210多万平方公里。

清朝初年,在满洲设置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满洲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关内地区。中俄雅克萨战役后,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满洲地区派遣八旗及八旗汉军移民。属于吉林将军管辖的宁古塔在清朝则是著名的流放地。由于满洲是清朝的发祥地,因此清兵入关之后对这一地区采取了封禁措施,修建了柳条边,禁止汉族移民进入其腹地。但是在整个18世纪,清政府日益举棋不定,时而封锁移民,时而对汉人渗入柳条边佯作不知。

近代时期

在19世纪末,满洲因为日本和俄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俄国向满洲的扩张始于17世纪上半叶。1858年和1860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1年牛庄(营口)开端口,西方势力开始进入满洲南部。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德国德茂洋行瑞记洋行美国旗昌洋行纷纷在营口开业,各国先后在营口设立领事馆,清朝也设立了营口海关。从1865年至1891年,满洲地区大量出口大豆、豆油、柞蚕丝、以及人参等土特产,进口鸦片、棉纺织品和其它消费品。

清朝早期,满洲被列为「龙兴之地」而禁止汉人进入。由于清朝末年俄国的南下势力擡头,以及朝鲜移民越过图们江开垦长白山地区的情况趋于严重,满洲地区的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1885年设立吉林电报局,1883年,满洲第一家近代机器工业制造厂——吉林机器局投产。

1896年,俄罗斯帝国通过《中俄密约》得到了在满洲境内修建铁路的特权,并于1898年取得了旅顺-大连租借地。这一时期日本也逐渐加强向满洲的扩张。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俄国战败,被迫退出南满。此后日本、俄国和中国三方均加速对满洲的开发。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时称东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日本于1906年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公司的名义在满洲实行殖民经略,并且鼓励朝鲜人向满洲大量移民。

1912年清朝灭亡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曾策划满蒙独立运动,由于局势变化而未能实现。之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满洲地区的实际控制者,张初期与日本交好,之后关系转差,1928年兵败于国民革命军北伐,自北京退回奉天时,被日本关东军的铁路炸弹所暗杀。1929年其子张学良继位,宣布东北易帜,改五色旗青天白日红旗,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

1931年爆发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全面侵略中国东三省,张学良不战而退,满洲地区被日本侵占,1932年至1945年,在大日本帝国扶植下,以前清皇帝溥仪为执政创建满洲国,1934年溥仪称帝,改名满洲帝国。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在满洲的日本关东军,日本战败后满洲国随之解体,满洲地区被苏联军队占领。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始争夺东北地区的控制权。战后因苏联迟未将满洲归还中华民国及运走大量满洲国遗留之物资设备,导致中国爆发反苏运动苏联最终于1946年5月撤出满洲地区并归还给中国。1948年,国民政府在辽沈战役中失利,标志中共对国民政府实现了军事胜利,而此前中共通过长期「剿匪」,彻底消灭了支持国民政府的各类地方武装游击组织。期间,中共对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多有调整,1949年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三省。

地理划分

历史上的满洲地区
  内满洲(今东三省
  内蒙古北部(东四盟
  外满洲(今属俄罗斯)

内满洲

  • 南满/南满洲:中长路沈阳至大连接以东的庄河、安东(今丹东)、通化、临江、清原和沈阳西南的辽中等地区。
  • 东满/东满洲:中长路沈阳至长春线以东的吉林、西安(今东辽)、延吉、安图、敦化等地区。
  • 西满/西满洲:中长路沈阳至哈尔滨线以西的齐齐哈尔、洮南(今洮安)、扶余、双辽、开鲁、阜新等地区。
  • 北满/北满洲: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地区。

外满洲

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萨哈林州萨哈林岛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乌第河以南、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阿穆尔州

民俗与文化

满洲的文化传统基本上是华北汉族文化与土着各族民俗(包括满洲人锡伯人等)及日本人朝鲜人斯拉夫人外来殖民习俗的结合体。

饮食

满洲的烹调以本地的原料和各本土居民的做法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山东河北等地中式烹调传统和朝鲜半岛日本料理及俄罗斯烹调的特色。食物加工讲究以少为佳以保持是食物的原味,以及采用大量的野生材料。和中国关内的烹饪的最大不同是大量使用不经加热的生鲜蔬菜(夏天时节满洲人喜好食用新鲜的原味材料)。满洲的特色食物有:酸菜粘豆包东北火锅、满味萨其马酸汤子驴打滚血肠等。辽宁省南部的新鲜水果和海鲜也极为出名。

娱乐

  • 嘎拉哈:一种由猪或者羊膝盖骨(有时也有牛膝盖骨)制作的玩具。
  • 冰尜(音:嘎):一种木质的类似陀螺的玩具。用鞭子在冰上抽打旋转。

曲艺

满洲民众普遍喜爱歌舞。发端于满洲乡村地区的著名民间曲艺的有秧歌二人转踩高跷以及由宗教形式演变而来的萨满舞蹈等。在城市中奉天大鼓评剧京剧相声等北方汉族传统曲艺则较为流行。

特产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参⁠ 24]
  1. Pozzi 2006,第159, 167页
  2. 《世纪行过:张学良传》第6分钟
  3. ed. Wolff & Steinberg 200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514.
  4. Clausen 199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7.
  5. Giles 1912,第8
  6. 明亡清兴六十年49
  7. 阿桂 1988,第2页
  8. 孟森 2006,第6页
  9. 杉山正明 & 黄美蓉译 2013,第389-391页
  10. 孟森 2006,第4-5页
  11. 孟森 2006,第5页
  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ozzi 2006,第159页.
  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Pozzi 2006,第167页.
  14. 如 Kondi Jūzō、Takahashi Kageyasu、Baba Sadayoshi 和 Yamada Ren
  15. Elliot 200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628.
  16. ed. Wolff & Steinberg 200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514.
  17. ed. Edgington 20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114.
  18. McCormack 1977, p.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9. "Mantchourie" appearing among the name of Jesuit missionary districts in China, with 10,000 Christians, in: 18: 161, 1800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20. "Les provinces tributaires du nord ou la Mantchourie, la Mongolie, la Kalmouquie, le Sifan, la Petit Bucharie, et autres pays vulgairement compris sous la fausse dénomination de TARTARIE", in: Mentelle, Edme; Brun, Malte, 12, H. Tardieu: 144, 1804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21. Clausen 199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7.
  22. Clausen 199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7.
  23. . 1935: 189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书籍

  • 孟森. . 中华书局. 2006 [2012-12-27]. ISBN 97871010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启功.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012-12-27]. ISBN 97873030701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英文)Pozzi, Alessandra; Janhunen, Juha Antero; Weiers, Michael (编). . Volume 20 of Tunguso Sibirica. Contributor: Giovanni Stary.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6 [1 April 2013]. ISBN 344705378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