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戏曲是指中华文化的传统戏剧。「戏曲」一词始见于《水云村稿》中〈词人吴云章传〉,指南宋流行于民间的永嘉戏曲,是南戏戏文发展之滥觞。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尔后,「戏曲」之名迭有变迁,以「戏曲」指称「中国传统戏剧」,须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问世,本书以「戏曲」为名,首度将中国传统戏剧推上近代学术之林,「戏曲」乃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专称。

清代描绘知名戏曲演员的画作《同光十三绝

王国维将戏曲定义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时也指出代言体是戏曲不同于其他文类的重要特点。由此定义看来,戏曲必须具备演员、剧场、诗歌、舞蹈、音乐、代言体、演故事等基本元素。台湾学者曾永义将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视为戏曲小戏必须具备的条件,小戏的表演艺术较为原始。而相较于小戏的大戏有更高度的艺术表现,已经是综合的文学与艺术,其定义为:「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搬演故事,以诗歌为本质,密切结合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过俳优妆扮,运用代言体,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学和艺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剧获纳入名录之内,引起公众对戏曲发展及传承的关注。2009年及2010年,粤剧、藏剧及京剧更先后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进一步得到世界重视。[1]

历史剧种

中国戏曲表演

根据时代分期,中国戏曲包括:

现存剧种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即大跃进时期,当时中国有367个戏曲剧种,其中包括50多个当时新创立的剧种(即新兴剧种);到了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编撰过程中所做调查统计发现,当时仍有317个剧种;而到了2005年,仅剩下267个剧种[2]

在众多剧种中,昆曲京剧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最高典范[3],其它常见剧种则有豫剧粤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等。

粤剧戏服
  • 北京戏曲:京剧(又称平剧)、北昆西路评剧京梆子北京曲剧燕歌戏诗赋弦淤白蹦蹦戏苇子水秧歌戏山梆子戏北京皮影
  • 天津戏曲:京剧(又称平剧)、卫梆子宝坻评剧北昆蓟州皮影
  • 河北戏曲:京剧(又称平剧)、河北梆子评剧(东路)、北昆丝弦老调哈哈腔贤誉调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术戏口邦子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软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磁州怀调邯郸赛戏南锣剧坠子戏唐山皮影、河中皮影、冀南皮影
  • 河南戏曲:豫剧河南梆子)、河南曲剧越调淮调四平调大平调二夹弦河南道情柳琴调罗卷戏宛梆南阳梆子)、坠剧怀梆怀调大弦戏豫南花鼓乐腔五调腔蒲剧地灯戏嗨子戏大辫戏南乐五腔调枣梆汉剧花篮戏、河阳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扬高戏落腔柳子戏目莲戏杠天神、灵宝皮影、罗山皮影、桐柏皮影、南庄木偶戏
  • 山东戏曲:吕剧钝腔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胶州秧歌东路梆子柳子戏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莱西木偶戏、济南皮影
  • 山西戏曲:晋剧山西梆子):蒲剧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晋南皮影、晋中皮影、孝义木偶戏
  • 陕西戏曲:秦腔陕西梆子)、铜川梆子眉户剧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东路皮影、西路皮影、合阳线戏、陕西杖头木偶戏
  • 甘肃戏曲:陇剧高山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民勤小曲戏半台戏灯盏头戏崆峒笑谈影子腔南木特(甘南藏戏)、陇东皮影、陇西皮影、影子腔、正宁木偶戏
  • 宁夏戏曲:秦腔剧眉户剧牛皮灯影子
  • 黑龙江戏曲:龙江戏北路二人转龙江皮影
  • 吉林戏曲:吉剧东路二人转新城戏黄龙戏、舒兰皮影
  • 辽宁戏曲:辽南影调戏辽剧)、海城喇叭戏奉天落子唐派京剧阜新蒙古剧彩扮莲花落海城高跷秧歌二人转辽南皮影戏辽西木偶戏
  • 安徽戏曲: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戏庐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灵璧皮影、淮派皮影、皖南皮影、岳西木偶戏、界首扁担戏
  • 江苏戏曲:昆剧昆曲)、扬剧淮剧锡剧通剧淮海戏苏剧徐州梆子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江苏皮影、肩担木偶戏、泰兴木偶戏
  • 上海戏曲: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越剧海派京剧昆曲淮剧崇明扁担戏海派木偶戏长宁皮影
  • 浙江戏曲:越剧婺剧绍剧永昆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泰顺药发木偶戏、海宁皮影、平阳木偶戏
  • 江西戏曲: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婺源徽剧、湘东皮影、江西提线木偶、江西杖头木偶
  • 福建戏曲:闽剧高甲戏芗剧莆仙戏梨园戏四平戏闽西汉剧北路戏右词南剑调屏南乱弹戏平讲戏词明戏南词戏大腔戏小腔戏打城戏梅林戏闽南皮影戏布袋戏嘉礼戏大腔金线傀儡戏传子木偶戏诏安铁枝戏柴头仔戏七条线木偶戏屏南杖头木偶戏串头戏四平傀儡戏闽西采茶戏闽西木偶戏闽西山歌戏邵武三角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杂剧作场戏车鼓弄福建潮剧尹派越剧
  • 广东戏曲: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广东汉剧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梅州客家山歌剧粤西白戏贵儿戏石角傩戏雷州姑娘歌英歌五华提线木偶戏粤西白戏高州木偶戏铁枝木偶戏陆丰皮影戏手擎木偶戏
  • 广西戏曲:桂剧粤剧彩调剧邕剧丝弦戏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师公戏广西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广西苗戏广西侗戏毛南戏、壮族提线木偶戏、柏白客家木偶戏
  • 海南戏曲:琼剧临剧海南斋戏海南公仔戏临高木偶戏
  • 湖北戏曲: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湖北渔鼓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渔鼓皮影、歌腔皮影、武汉杖头木偶
  • 湖南戏曲: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澧州皮影戏、长沙皮影戏、衡阳皮影戏、槚山皮影戏、邵阳布袋戏、湖南杖头木偶
  • 四川戏曲:川剧四川曲剧曲艺剧)、川北灯戏芦山花灯戏洪雅师道戏南部傩戏梓潼阳戏射箭提阳戏旺苍端公戏嘉绒藏戏木雅藏戏康巴藏戏德格藏戏南木达藏戏、理塘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释比戏、成都灯影、川北灯影、川北大木偶戏成都木偶戏被单戏邻水手掌木偶戏白龙纸偶戏
  • 重庆戏曲:渝派川剧四川曲剧秀山花灯戏秀山辰河戏梁山灯戏踩堂戏杨戏面具阳戏木腊庄傩戏后河古戏亚亚戏石柱土戏巴渝木偶戏三峡皮影
  • 云南戏曲: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富宁土戏乐西土戏广南沙戏)、彝剧大词戏杀戏、腾冲皮影
  • 贵州戏曲: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佤族清戏仡佬族傩戏撮泰吉、石阡木偶戏
  • 内蒙古戏曲:呼图格沁查玛科尔沁蒙古剧八角鼓戏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内蒙道情晋剧、巴林皮影
  • 青海戏曲:黄南藏戏马背藏戏平弦戏青海眉户戏河湟皮影戏目莲宝卷、刚察寺院藏戏、互助秦腔
  • 新疆戏曲:维吾尔剧新疆曲子戏汗都春
  • 西藏戏曲: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门巴戏夏尔巴玛尼戏巴共戏
  • 港澳戏曲:粤剧潮剧闽剧木偶戏

台湾的剧种

台湾现存的剧种有:歌仔戏(古册戏、胡撇仔戏)、客家大戏(改良采茶戏)、南管戏(七子戏交加戏)、北管戏(乱弹戏)、台湾布袋戏皮影戏傀儡戏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车鼓弄牛犁阵竹马阵七响阵牵亡歌阵宜兰本地歌仔三脚采茶戏

东亚文化圈的其他戏曲

中南半岛

朝鲜半岛

  • 朝鲜族戏曲:唱剧假面剧(탈춤)、郭秃阁氏戏足假面戏(발탈)、巫剧(굿놀이)、多仕乐广场剧

日本列岛

琉球群岛

著名剧目

海外评论

  • 英国著名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在1930年代曾到访中国,期间观看京剧及粤剧演出后[4],其评语为「中国戏曲是珠玉与泥沙混杂」[5]。具体解释如下(按其随从翻译,原语不明。)[4]
珠玉的解释:「珠玉般的魅力到处都在,独特的说唱,精美的表演,夸张的脸谱,奇异的特技和华丽的服饰,集全能之美融于一身而令人震惊。演员一枝船桨在手,随着节奏的律动而舞蹈就能使人联想到江河船飘,挥动马鞭,便可想见骏马奔驰,许多虚拟表演不求真似,只求传神。」
泥沙的解释:「西方人不惯听京剧花旦尖声刺耳发声,好像猫儿的尾巴被踩着时发出的尖叫似的,令人生厌,粤剧的锣鼓也吵耳难受......」

参考文献

引用

  1. 杨慧仪. . 2013-02-05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2. 辰序,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 存盘,存档日期2011-09-03.,中国艺术研究院(简体中文)
  3. 施旭升. . 独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昆曲和京剧都自成体系,堪称典范......所以,此前曾有论者将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
    秋文. . 宝文堂书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 当时北京昆曲和京剧为雅部和花部两大支柱,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历史髙峰。
  4. 胡振(古冈). . . 香港: 利源书报社. 2003: 28. 香港公共图书馆索书号:992.62 4751.
  5. 张启超. (PDF). 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 1. 1999 [2022-10-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4).

来源

  • 张庚:〈中国戏曲〉,《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 (2000年)
  •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与欣赏》(台北:正中书局)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