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
中华,中国的别称。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1]中华一词最早见于晋代典籍。刘弘〈请诏东海王等罢兵表〉:「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彊胡陵暴,中华荡复,狼狈失据。”[2]《左传正义》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该条目属于 |
中国的称谓 |
---|
1869年的晚清时期,美国传教士倪维思的英文名著《中国与中国人》一书关于中国的国名部分明确指出:“中国人讲起自己的国名,最常用的是中国(Middle Kingdom);另一个名字是中华国(Middle Flowery Kingdom);……此外,统治王朝的各朝代名称也经常被用,比如目前就又称作‘大清国’...”。不过,随后(1871年)清朝与明治日本谈判第一份条约《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方代表对于条规中中方使用“中国”一词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中国系对己邦边疆荒服而言”,要求条规内只写清朝的国号“大清国”。而清政府代表不同意日方的要求,并强硬地回应道:“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3]
衍生词汇
参考文献
- . 商务印书馆.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 . 中华民国教育部.
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河南省及其附近区域,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称其地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地,皆称为「中华」。桓温〈请还都洛阳疏〉:「彊胡陵暴,中华荡复,狼狈失据。」
- . [202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3).
- p.2-3,Sujian Guo; Baogang Guo. .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15– [30 November 2012]. ISBN 978-0-7391-353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