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

震旦梵语巴利语),又译震丹真丹真旦振旦神丹,也称摩诃震旦(),即支那斯坦[1][2][3],是支那的异译,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4][5]

字源

震旦这个称呼可能源自中亚或印度。源自梵文Cīna-sthāna,Cīna音译支那,为中国的古称。「斯坦」是印欧语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字根,意为「……聚集的地方」,有国家的意思。梵语,音译支那斯坦,即中国的意思。

概论

震旦此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05年,秦州刺史派遣至天竺的成光子[6][7]。南北朝开始,震旦在佛经中,泛指今天的中国[8][9]

由于天竺是佛陀出生之地,佛教徒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对印度来说,中国是遥远的边地。《杂阿毗昙心论[10]与《大毘婆沙论[11][12][13][14]皆以真丹或至那来比喻遥远之意。

丰臣秀吉在回复葡萄牙果阿总督的信函中以震旦称呼中国:「此神在竺土唤之为佛法,在震旦以之为儒道,在日域谓诸神道。知神道则知佛法,又知儒道。」[15]

注释

  1. 张业敏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06,第294页
  2.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二册,商务印书馆,,第105页
  3. 仁和章着,中国大历史 第1册,上海文明书店,宣统02.11,第76页
  4. 《玄应音义》卷4:「振旦,或言真丹,并非正音,应言支那,此汉国也。又无正翻,但神州之总名也。」同书卷18:「或作震旦脂那,今作支那。」
  5. 《一切经音译》卷72:「振旦或作震旦,或言真丹,皆一也。旧译汉国,经中亦作脂那,今作支那。此无正翻,直神州之总名。」
  6. 《释迦方志》卷下:「后汉献帝建元十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从鸟鼠山度铁桥而入。穷于达嚫旋归之日。还践前途。自出别传。」
  7. 《释迦方志》卷上:「故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振旦国五万八千里(振旦即神州之号也,彼人目之)。」
  8.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卷6:「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佛告阿难,震旦国中又有小国,不识真正无有礼法,但知杀害无有慈心。三圣教化遣言不着。至吾法没千岁之后,三圣又过,法言衰薄,设闻道法,不肯信受。但相侵陵诤于国土。欲灭三宝使法言不行,破塔灭僧真言无用。」
  9. 实叉难陀《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5:「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疏勒国有一住处,名:牛头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10. 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毘昙心论》:「处所远者,谓天竺振旦地,虽一时生,合成一体。然彼处异,故说远。」
  11.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6:「问曰:众生受身法和合,速令生有相续可尔。若受身法不和合者,如父在罽宾,母在真丹;父在真丹,母在罽宾。云何速令生有相续耶?」
  12.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0:「问:若受中有即遇生缘,此彼和合,可速往彼。与彼缘会,于中结生。若遇生缘不和合者。如何彼住,不经多时?如有父在迦湿弥罗国,母在至那。或有母在迦湿弥罗国,父在至那。如是生缘,难可和合。」
  13. 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6:「复次易得易起故。五种阿罗汉,是时解脱,难得难起故。一种不动法阿罗汉,是非时解脱。如今世人往师子王国及真丹国,还者甚少。若从此村,至彼村,还者甚多。彼亦如是。」
  14.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01:「复次,前五阿罗汉,世间易得,故合立一名时解脱。第六阿罗汉,世间难得,故别立一名不时解脱。如今世人往至那国、执师子国还者极少。往近聚落还者甚多,此亦如是。」
  15. 陈小法. . 许昌学院学报. 2005, 24 (1): 92–96 [2018-05-25]. doi:10.3969/j.issn.1671-9824.2005.0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