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数

术数,或称之为数术,是中华文化中运用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五音六律十干十二支方位季节时辰历法节气物候)、星象十二次北斗九星七政四余二十八宿)、动物十二生肖二十八禽三十六禽)等要素,形成一套借以预测命数运势和人事吉凶的理论体系和技艺。

「李半仙」为人看卦算命,1879年

在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其主人公姜子牙不但能收妖,还称自己善能风水,又最精命理,开了一间命馆,能替人算命(八字)、看课(易卦)和看相([1]。按照五术中命、卜、相的分法,术数中的「命」指的是预测一个人整体命运的好坏,用的是四柱八字五星推命(琴堂五星、果老星宗、天官五星)、太乙命法紫微斗数罗洪先续道藏)、游年八卦[2]九宫(三元九宫行年[3]九星算命[4])、演禽术一掌金[5]前定数大定数范围数河洛理数铁板神数之类,「卜」偏重于预测事情的成败吉凶,从先秦的龟卜蓍筮灾异/灾祥/占候星象云气物候)、解梦择日,汉代的京房易太玄数式占太乙六壬遁甲[6]谶纬,隋唐的五兆卜法雷公式,宋代的皇极数火珠林/文王课,明清的梅花易数小六壬,其他还有风角鸟情占棋占逆刺占射复轨革/卦影测字求签牙牌数掷筊降乩等,「相」包含相墓相宅的风水,看手相面相摸骨听声的相术,及近代的姓名学[7]等。

数术在古代是以掌管天文观测以计算历法的「」官,以及掌管征兆解读以占测未来的「」官为源流[8],并和跳舞娱神的「」官、祷祠告神的「」官,救助性命的「」官,共用某些共通的文化要素和世界观。在分类上有时也将之并为一类,如汉书·艺文志将厌劾、祠禳等巫、祝使用之巫术,视为杂占一类,七录将术数、方技合并为术技录,后汉书·方术列传所列人物为通晓医学、卜筮、星相等技术的人,道教的道藏也将各式各样的数术、医术、仙术汇聚在一起。另外,在古代兵书、农书一类的著作中,通常会涉及到关于数术、祭祀、法术、医方一类的内容。

数术反映了古代文化对生命和宇宙模式的看法,可为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其中也包含了古代对算数历法天象地理的认识,因此也是科学史科技史的研究对象。而本命元辰风水煞和历日神煞等各种宜忌,以及替人攘灾解厄的诵经念咒佩符厌胜祠祀等活动,亦是民俗史宗教史的研究对象。此外,数术也是古代巫师道士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能成为宗教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古代对数术的批评,上可追溯至《荀子[9]王充论衡》,中有吕才的〈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下至季本《说理会编·杂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术数类》。又如清朝康熙帝曾表示:「钦天监选择日期相度风水之事,朕原不信。且堪舆家言甚多,并非古大圣贤所撰之书,皆是后人随意造作者。此书以为吉者,彼书或以为凶,并无一定之说,但此等术数亦未可尽废耳」[10][11]近代由于科学知识的发展和传播,数术的社会影响力、强制力和宗教一样已大幅降低,成为一种个人爱好的精神寄托、求个好运的心灵指引。

名称

术数,又作数术,比较早的用语似乎是数术。[12]「数」字的意思是计算[13]去声读法用于表示数目、算术、方法、道理、次序等意思。[14]「术」字的本意是邑中通行的道路,[15]衍生出技艺、方法、策略的意思。[16]数术是研究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道理──如历数、筮数、命数──来推测天道、人事与命运吉凶的技艺、方法。[17]数术、术数,二者意义本有区别,后者原指法家御下和治国的方法、谋略。到南北朝隋唐时,数术、术数二词,已逐渐混用。元明清《汉书》版本误用二词,加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术数类」作为书目分类之名称,现今多用术数。[12]

小数、艺术、术艺、技术、术技(艺或作蓺字,技或作伎字)等词汇,在古代也用于形容术数。小数的数指技术、技巧,[注 1]字面意思指不成大道的小技、小道、小术,通常指术数,如《汉书》称「蜀人赵宾好小数书」。艺术和技术在古代是指需要技巧、练习或学习的技艺与游艺活动,这包含了术数,如《颜氏家训》的杂艺,《七录》的术伎录,《晋书》的艺术传,《朝野类要》称医官、太史官为伎术官。[18][19]

在古代,阴阳、五行或阴阳五行也用作术数的代称,如《魏书》称屈拔「少好阴阳学」,《南史》称陶宏景「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旧唐书》称李淳风「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称一行「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宋史》称胡宿「兼通阴阳、五行、灾异之学」,指的是这些人能了解阴阳五行变化的道理。

另一有关的称呼是方术,方术多指医方、仙丹、法术、祭祀、祈禳一类,但有时候也包括了术数,如《后汉书》的方术列传、《太平御览》的方术部。近几十年,又出现玄学五术的称呼,分别从香港台湾流传开来。

西方欧美和术数相近的词语是occult/occultism,指的是古代与中世纪的神秘学,通常认为是对神秘不可知本质的诸种力量之认识与利用(如巫术炼金术占星术通神术等)。[20]

同词异义

中国古代数学中,数术也有算术的意思,如称《周髀》数术具存,或以《数术记遗》、《数术大略》命名算术书籍,三书都涉及到各类数学计算,尤其是天体运行和历法制定的计算。在古代,天象、历度为缀术,太乙、六壬、遁甲为三式,这两者被视为内算,能「通神明,顺性命」,一般日用的计算称为外算,用于「经世务,类万物」,两者具有紧密的关系。[21]

在先秦法家以及汉初黄老的著作中,术数则指君王统御臣下的权谋之道,如《韩非子·奸劫弑臣》,或治国的方法和谋略,如《管子·形势》。近似的用语,还有《商君书》的「法无度数而事日烦」,《韩非子》的「操法术之数」、「察于治强之数」、「任数不任人」。此处的数,指「理」,解为必然性或规律,不随人的意志移转。[22]术数犹言技巧、方法之道理、要领。如《盐铁论》:「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官制

中国古代术数官制涉及两种职官,一类为天文官,一类为卜官。天文官掌管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历代名称不同,称太史、司天或钦天,卜官掌管龟卜易卦式占等占卜技艺,名为太卜

天文官和卜官为「礼官」之下属,在《周礼》称礼官为春官宗伯,秦代称为奉常,汉代称太常。隋代以天文官为职掌图书的秘书省之下属,不再隶属于礼官。后代或沿用,将天文官置于秘书省或秘书监下,如宋代的秘书监太史局,又或者独立编制,如唐代的司天台、明清的钦天监

卜官历代或不独立设置并入天文官内,若设置,则置于「礼官」之下。在隋唐时,为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下的太卜署,宋代不立卜官并入天文官中,之后各代不再设立。宋代天文官的考试内容,包含了占卜技艺,占卜算命风水择日也在天文官和流外的阴阳官的职守范围之内。元代在地方设立了阴阳学,隶属中央的天文官,一直沿袭至清朝。

礼记·曲礼》是以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正狱讼)[23][24]太卜这六个官职,同为「天官」。[25]在《周礼》之中,太宰为天官,太宗、太史、太祝、太卜都是春官,太士为秋官。

官职以外,民间的奇能异术之士或通晓天文历法占卜者,则以「待诏」、「待制」的使职身份,作为君王顾问,安置于翰林院集贤院等处所,如唐朝的梁令瓒桑道茂[26][27]

理论与方法

术数的理论与方法脱胎自易经阴阳八卦和战国时期的五行生克学说,不同的术数有不同的占卜、推算方式,也有各自的理论模型,大致上可以统整为五术中的命、卜、相这三种类型。历史上流传过多种术数,到现代仍在流传,为较多人研习的有:八字算命紫微斗数果老星宗铁板神数文王课梅花易数小六壬六壬奇门遁甲择日姓名学相术风水等等。

中国术数以五行生成数九宫数卦气四正卦十二消息卦六日七分)、纳甲纳音五运六气神煞等为主要理论。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卜筮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星命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相术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堪舆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选择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术数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射复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卦影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拆字部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术数类一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术数类二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术数类存目一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术数类存目二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郡斋读书志/天文类星历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郡斋读书志/五行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直斋书录解题/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十万卷楼丛书本)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黄宗羲《易学象数论》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俞樾《游艺录》
  1. 「数」可解作「术」字或「技」字,如《广雅》:「数,术也」,《吕氏春秋》:「任其数而已矣」高诱注「数,术也」,《孟子》:「弈之为数,小数也」赵岐注「数,技也」焦循《孟子正义》「技、术皆训艺,数之为技,犹数之为术,即数之为艺」
  1. 封神演义》:「子牙曰:「你那里晓得甚么,我善能风水,又识阴阳。」马氏曰:「你可会算命?」子牙曰:「命理最精,只是无处开一命馆。」正言之间,宋异人见马氏、孙氏与子牙说话,异人曰:「贤弟,方才雷响,你可曾见些甚么?」子牙把收妖之事说了一遍。异人谢曰:「贤弟这等道术,不枉修行一番。」……那人无法,见刘干凶得紧,只得进子牙命馆来。那人是个公差有紧急事,等不的算八字:「看个卦罢。」扯下一个帖儿来与子牙看。子牙曰:「此卦做甚么用?」那人曰:「催钱粮。」子牙曰:「卦帖批与你去自验。此卦逢于艮,钱粮不必问。等候你多时,一百零三锭。」……子牙曰:「小娘子,借右手一看。」……武吉曰:「你看我的气色怎的不好?」子牙曰:「你左眼青,右眼红,今日进城打死人。」
  2. 陈柱.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抄写于五代之际的敦煌写本《推人游年八卦图(法)》,是中国古代禄命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本至迟在晋宋时期即已创制。此类写本以游年八卦为命理基础,以人生行年中的交往、出行、疾病医疗为主要占卜事项。
  3. 黄正建. .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百忌历》中有「推九宫鬼煞临人运命方所」,提到的九宫是「一吉、二宜、三生、四煞、五鬼、六害、七伤、八难、九厄」,这与S.5553“推三元九宫行年法”文书中的九宫和宜忌完全一样
  4. .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ただ当时の九星术は、现在のものとはかなり违うもので、そもそも九星の取り方自体も今とはまるで违うものであったようですし、混乱もかなりあったようです。その混乱に终止符を打ったのが幕末に活跃した、家相家としても著名な松浦琴鹤で、彼が中国のしっかりした文献に基づいて、现在の九星の配当の仕方を确定させました(1864年甲子・一白)。従って日本の九星术は事実上、琴鹤から始まるといって良いです。
    • . cbeta(《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 [2023-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 .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
    • .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明朝胡文焕文会堂校,马场信武和解)
  5. 中国考古网. .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四库全书·太乙金镜式经》:「《汉志》五行家有《太乙阴阳》二十三卷,当即太乙家之书,然已佚不传。惟《周易干凿度》有太乙行九宫法」。
    《四库全书·六壬大全》:「六壬与遁甲太乙世谓之三式,而六壬其传尤古……《吴越春秋》载伍员范蠡鸡鸣、日出、日映、禺中四术,则时将加乘,与龙、蛇、刑、徳之用,一如今世所传。而《越绝书》载公孙圣亦有今日壬午时加南方之语,其事虽不见经传,似出依托,然赵煜、袁康皆后汉人,知其法著于汉代也」。
    《后汉书·方术列传》:「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逆刺占)、日者、挺专(筳篿、筳篅)、须臾、孤虚之术,乃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于事也」。李贤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甲也。今书《七志》有《遁甲经》。」
    《四库全书·遁甲演义提要》:「考《大戴礼》载明堂古制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此九宫之法所自昉,而易纬干凿度载太乙行九宫尤详,遁甲之法,实从此起。……考《汉志》所列惟《风鼓六甲》、《风后孤虚》而已,于奇遁尚无明文。至梁简文帝乐府始有三门应遁甲语,《陈书·武帝纪》遁甲之名遂见于史,则其学殆盛于南北朝」。
    《抱朴子·外篇》:「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研精」。
  6. 清稗类钞》:「相名之说,谓就人名所取之字,相其体之欹正疏密,音之阴阳清浊,义之吉凶向背,可以定其人之穷通贵贱,然实与摸骨、听声、摸等术,同其荒诞也」。
  7. 《隋书·经籍志》:「是以圣人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变,为卜筮以考其吉凶,占百事以观于来物,覩形法以辨其贵贱。周官则分在保章、冯相、卜师、筮人、占梦、眡祲,而太史之职,实司总之。」
    《汉书·艺文志》:「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8. 姚海涛. . 周易研究. 2020 [202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8).
  9. 黄一农. (PDF). 清华学报. 1991, 21 (2) [2023-04-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8-27).
  10. 东野君. . 2014: 222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11. 谢君直. (PDF). 揭谛. 2014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3). 「数术」一词源自《汉书‧艺文志》的〈数术略〉,唯曾圣益〈「数术」与「术数」之名义辨析〉考证,《汉书》中「数术」与「术数」并用,但二者含义有别,后者偏向法家治国御臣之道,前者则是一般所熟悉历书、五行、命相、占卜之术。并且因为南北朝隋唐混用「数术」与「术数」,元明清《汉书》版本误用二词,加以《四库全书总目》将《汉志》「数术略」分类改作「术数类」,遂造成现今论述以使用「术数」为主。《辅仁国文学报》第30期,2010年4月。
  12. 说文解字》:「数:计也。」
  13. .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1).
  14. 说文解字》:「术:邑中道也。」
  15. .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1).
  16. . . 教育部.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1).
  17. 程民生. (PDF).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9, 34 (4): 78–82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3).
  18. 曾圣益. (PDF). 国家图书馆馆刊. 2010,. 九十九年第二期: 45–64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30).
  19. 瞿海源. . 台湾社会学刊. 1999, 22 [202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20. 宋芝业; 刘星. . 周易研究. 2010, 2: 88–96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1).
  21. 詹康. . 汉学研究. 2004, 22 (2): 155–188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1).
  22.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谏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子游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
    《周礼·地官》:「……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23. 张金鉴. . 国立政治大学学报. 1969, 20: 1–37. 上古法官,尧舜之世有士,主察狱讼,舜典曰:『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礼记月令曰:『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郑康成注曰:『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
  24. 《礼记正义》:「今此记所言,上非夏法,下异周典,郑唯指为殷礼也。然天官以下殷家六卿何者?大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是也。但周立六卿,放天地四时,而殷六卿所法则有异也。殷以大宰为一卿,以象天时,司徒以下五卿法于地事。故《郑志》崇精问焦氏:「郑三王同六卿,殷应六卿,此五官何也?」焦氏答曰:「殷立天官与五行,其取象异耳。」是司徒以下法五行,此大宰,即为六官也。但大宰既尊,故先列大宰,并显大宰之下隶属大宰之官,既法于天,故同受大名。……向立六官以法天之六气,此又置五官以象地之五行也。」
  25. 赖瑞和.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03, 43 (01): 69–105.
  26. 雒晓辉. . 唐宋历史评论. 2022, 1: 149–161.

术数书目

丛书

  • 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卜筮部至拆字部),1726年
  • 纪昀等主编,《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1787年
  • 高楠顺次郎等主编,《大正新修大藏经》(散在密教部中诸术数书,第18册No. 910-911,第21册No. 1299-1301,1308-1309,1311-1312,以及经集部第17册占察经,疑似部第85册天地八阳神咒经),1924-34年, 东京 :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 袁树珊编, 《中国历代卜人传 》,六册, 上海:润德书局,1948年
  •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八册,东京:明德出版社,1971-92年
  • 李零主编,《中国方术概观》,十三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纬书集成》,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 新文丰出版公司编,《珍本术数丛书》,七十二册,台北 : 新文丰,1995年
  •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术数类,第56-70册),十五册, 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另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
  • 刘永明主编,《增补四库未收术数类古籍大全》,九十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1997年(或无「增补」二字,或四库写为「四库全书」)
  • 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2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 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子部·术数类,第405-433册),二十九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01年
  • 顾廷龙主编,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1048-1064册),十七册,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 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道法众术中诸术数书,第32册No. 01-35),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 张登本、孙理军主编,《王冰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2006年
  • 谢路军主编,《术藏》,一百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
  • 张永堂主编,《术数艺文论丛》,十二册,台北 : 新文丰,2010年
  • 方鹏程主编,《子海珍本编·台湾卷 (国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1辑术数类第1-4册,第3辑术数类第34-38册),9册,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18年,另有《子海珍本编·台湾卷 (故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刘心明主编,《子海珍本编·大陆卷》(第1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术数类第52-61册,第2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术数类第39-48册),2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6年
  • 西山尚志、王震主编,《子海珍本编·日本卷》,(第1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术数类),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年

出土文献

  • 饶宗颐、曾宪通编着,《楚帛书》,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另有《长沙楚帛书文本编》(增订版)
  •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另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补正〉
  • 邓文宽录校,《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南京 : 江苏古籍,1996年
  •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市 : 岳麓书社,2000年
  •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刑德〉研究论稿》,台北 : 台湾古籍,2001年
  • 王子今疏证,《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 武汉 : 湖北教育,2003年
  •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 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壹)》, 上海:上海辞书,2010年
  •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上海:上海古籍,2012年
  •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
  • 郑炳林、陈柱,《敦煌占卜文献叙录》,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
  • 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七册,北京 : 中华书局,2014年
  •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伍)》,上海:上海古籍,2015 年
  • 关长龙辑校,《敦煌本数术文献辑校》,三册,北京 : 中华书局,2019年
  • 晏昌贵,《楚地出土日书三种分类集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年
  • 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上海:中西书局,2020年
  • 荣新江、史睿主编,《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二册,北京 : 中华书局,2021年
  • 厐壮城,《银雀山汉简数术类文献整理与研究》,台北:万卷楼,2022年

数据库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