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元音之一,字形取自「」字,發音則取官話「丫」字的韻母。

注音符號
灰底爲變體;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擦音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ˉˊˇˋ˙
客閩˪˫

「ㄚ」的發音為開前不圓唇元音/a/,但部分漢學家認為是開央不圓唇元音;由於國際音標沒有開央不圓唇元音的專屬符號,只有表示較開前不圓唇元音/a/發音後面的/ä/,因此漢學家另自行發明//(縮小的大寫A)作為發音符號,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在方音符號中表示臺灣話的「ㄧㄚ」接齒齦入聲時(即「ㄧㄚㆵ」〔iat〕),此「ㄚ」會音變為/ɛ/甚至/e/,此與「」前接「ㄧ」或「ㄩ」的音變規則相同。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ㄚ」都對應為〔a〕。但在粵拼裏,「ㄚ」拼寫作〔aa〕。粵拼裏的單個〔a〕用來拼寫次開央不圓唇元音」。

注音字母苗文中,「ㄚ」用作開後不圓唇元音/ɑ/,仍拼寫作〔a〕。在馬祖話裏,於第一、二、五、八調發音爲/a/,於第三、四、七調發音爲/ɑ/,因無音位對立,視作同一音位,統一標記作「ㄚ」〔a〕。

相關變體

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方音注音符號中,有一些符號表示與「ㄚ」發音位置有點相近的音。首先是「」(),它表示的是次開央不圓唇元音/ɐ/,粵拼寫作〔a〕。在粵語裏,「ㄚ」與「ㆿ」對立是一個關鍵點。見條目。

其次,閏音符號裏的「」發音也與「ㄚ」相近,它表示的音也是開前不圓唇元音/a/,但只在與「ㄚ」有分別時才使用,這時候「ㄚ」只指開央不圓唇元音//。若只有一種「ㄚ」類音,無論偏前偏後,都只用「ㄚ」。方音注音符號裏不設此符。詳細說明見條目。

另外,在閏音符號中,增加了「ㄚ」的鼻化音,寫作「」,寫法爲「」上方添加「~」號。方音注音符號改爲在「ㄚ」的右旁加兩點「」。而臺灣方音符號則寫作「ㆩ」(),寫法為「」的最末筆收個圓並突出。它的發音為鼻化閉前不圓唇元音/ã/,在臺羅拼音中寫為〔ann〕。臺灣方音符號規定,若是前接的聲母本身就是鼻音聲母(),則所有鼻化韻母都直接寫成非鼻化版本,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例如「爛」的臺灣話白讀音為/nũã˧/,後面的「ㄨ」、「ㄚ」都是鼻化母音,但是因為前面的「ㄋ」為鼻音聲母,所以「爛」的臺灣話注音寫為「ㄋㄨㄚ˫」即可,後面的「ㄨ」跟「ㄚ」不需要寫成鼻音版本,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寫為〔nuā〕而非〔nuānn〕。

此外,還有「ㄚ」和「」合併的韻母。閏音符號裏寫作「」,臺灣方音符號則改作「ㆰ」(),發音為(/am/)〔am〕,取代了原本「ㄚ」這種寫兩個字卻只有一個音節的寫法,有助讓一些漢語的韻母維持在一個注音符號內。但像粵語本身韻母尾音豐富的系統,若不添加大量符號就無法維持一韻一符,以致本身已經常使用雙符號去注寫韻母,則連此符號都不必使用,粵語的方音注音符號把/am/〔aam〕標記作「ㄚ」。

編碼與拼音

字元圖檔編碼國際音標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臺羅拼音通用拼音粵拼馬拼拉丁苗文
UnicodeBig5GB 2312
U+311AA3A8A8DAa / aaaaaaa
ɑaa
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ãnaannaⁿ
ㄚ: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
U+31A9未收錄未收錄
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amamamamaam
U+31B0未收錄未收錄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