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

杭州话杭州小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吴语次方言,现代分类属太湖片。历史上在宋室南迁时由于大量的北方移民南渡,为该语引入宋代汴洛语音,对杭州话的成型产生决定性影响[3] ,使其成为太湖片中的方言岛[4]。在近世唐音数据里面的杭州音(话),常与南京官话一同被统称为南京口,即广义的南京话[5]。现该语的语音系统带有显著的官话方言特征,[6]且文白异读中多用文读,所以又称“杭州官话”,有官话和吴语双重特质[7],可视作官话化的吴语方言或吴语化的官话方言[4]

杭州话
杭州话语
发音/ɦäŋ t͡sei ɦuä ʔy/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区域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
族群吴越民系
母语使用人数
约130万左右 (2006年)[1]
语系
文本汉字教会杭州话罗马字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3
ISO 639-6hgou
Glottologhang1257[2]
脆弱
维基教科书中的相关电子:杭州话

历史

历史上,对杭州话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外籍居民已超过土着。当时南渡士民带来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

华音者俗所谓唐音也其音多品今长崎舌人家所学有官话杭州福州漳州不同......其中原所用之音有二类官话之舆俗话也俗话者平常言语也官话者读书音此之用......其俗话者杭州音也亦曰浙江音......其浙江音也以予观之皦如正音哉以符合唐宋正韵书也
江户 文雄 《三音正讹》 宝暦二年(1752)

其次,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绍兴话。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杭州也有一句谚语:“杭州萝卜绍兴种”,是说有很多杭州人的祖籍在绍兴。绍兴人多了,绍兴话对杭州就有了影响。

以下是杭州话与北京话及周边吴语的区别示例:

杭州话与南北方言的异同比较
普通话北京话杭州话典型吴语
(若有括号,括号外为上海话,括号内为苏州话绍兴话温州话
说 明
时间时候儿/多偺/多早晚辰光辰光与吴语相同
脖子头颈头颈
你、我你、我你、我(偶)侬(内,乃)、阿拉(偶,吾)与北方方言相同
脸盆脸盆儿脸盆面盆
脸儿脸(面)孔面孔吴语、官话杂糅
傍晚擦黑儿晚快边儿夜快边与吴语相同但有儿化
吵架吵架闹架儿吵相骂(杀相骂)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儿化
玩儿耍子儿孛相(白相)
筷子筷子筷儿筷儿(ng)
零食零嘴儿消闲果儿小食
今天今儿个今朝今朝(该日,今日天光)和太湖片苏沪嘉近似
不要,不行不要,不行嫑,不来塞弗要,弗来塞(弗来塞哉,弗能ng)

分布

杭州话的使用范围,覆盖杭州老城区和近郊,大致相当于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的范围,具体为钱塘江以北,东至下沙、东北至笕桥乔司、北至拱宸桥三墩、西至留下、南止于转塘的小片区域,为吴语区内范围最小的方言[8]

语音

声母

杭州话完整的保留中古全浊声母,例如“巴”(不送气清音[p],即普通话拼音b)、“怕”(送气清音[pʰ],即普通话拼音p)、“爬”(浊音[b],即标准英音b)三字声母相互对立。次浊依据声调阴阳两分。与典型吴语不同的是,杭州话里古日母微母多读擦音;古见系开口二等字多读如三等字。零声母[注 1]亦可视作一个声母,但未在下表中列出。

辅音表
调音方法 调音部位 双唇 唇齿 齿龈 龈腭 软腭 声门
鼻音 浊音 m   n ȵ[注 2] ŋ  
塞音 浊音 b   d   ɡ  
清音 不送气 p   t   k ʔ
送气      
有咝塞擦音 浊音     dz    
清音 不送气     ts    
送气     tsʰ tɕʰ    
有咝擦音 浊音   z    
清音   s ɕ  
无咝擦音 浊音   v     ɦ
清音   f   h
近音 浊音     l      
中古汉语三十六字母对比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
唇音 重唇音 /p//pʰ//b//m/
轻唇音 /f/无此音/v/无此音
舌音 舌头音 /t//tʰ//d//n/[注 3]
舌上音 无此音无此音无此音/ȵ/
半舌音 /l/
齿音 半齿音 无此音
齿头音 /ts//tsʰ//dz//s/似/z/[注 4]
正齿音 见/ʨ/[注 5]溪/ʨʰ/[注 6]群/ʥ/[注 7]晓/ɕ/[注 8]无此音
牙音 /k/[注 9]/kʰ/[注 10]/g/[注 11]/ŋ/[注 12]
喉音 /ʔ//ɦ/[注 13]/h/[注 14]/ɦ/

清浊对立

杭州话区分清音与浊音塞音塞擦音更是VOT三分,例如:

  • [pʰäŋ]≠谤[päŋ]≠棒[bäŋ]
  • [fäŋ]≠房[väŋ]
  • [tʰoŋ]≠冻[toŋ]≠动[doŋ]
  • [tsʰäŋ]≠帐[tsäŋ]≠丈[dzäŋ]
  • [sɿ]≠寺[zɿ]
  • [ʨʰi]≠计[ʨi]≠忌[dʑi]
  • [kʰoŋ]≠贡[koŋ]≠共[goŋ]
  • [huä]≠话[ɦuä]

平翘不分

杭州话不分平翘音,不存在普通话中的翘舌音,例如:

  • /tsɿ/=之
  • /tsʰɿ/=耻
  • /sɿ/=试

尖团音

1930年代前出生者使用的老派杭州话严格区分尖音和团音[10]例如:

  • /tsiø/≠九/ʨiø/
  • /tsʰin/≠轻/ʨʰin/
  • /siɔ/≠晓/ɕiɔ/

20世纪末出生者使用的新派杭州话中尖团音一般合流,但匣母字不与尖音相混:

  • 酒=九/ʨiø/
  • 清=轻/ʨʰin/
  • 小=晓/ɕiɔ/
  • 线/ɕiɛ̃/≠现/ɦiɛ̃/

疑影有别

不同于普通话,杭州话中疑母字与影母字的声母一般不同且分别为浊音和清音,例如:

  • /ŋe̞/≠爱/ʔe̞/
  • /ŋɛ̃/≠案/ʔɛ̃/
  • /ŋɔ/≠奥/ʔɔ/
  • /ŋei/≠呕/ʔei/
  • /ŋäʔ/≠搤/ʔäʔ/
  • /ɲi/≠衣/ʔi/
  • /ɲi/≠意/ʔi/
  • /ɲi/≠倚/ʔi/
  • /ɲin/≠音/ʔin/
  • /ɲiẼ/≠烟/ʔiẼ/
  • /ɦyəʔ/≠郁/ʔyəʔ/
  • /ɦia/≠鸦/ʔyəʔ/
  • /ɦuei/≠煨/ʔuei/

但是,疑母上声字在一些情况下声母念作清音:

  • 合口一等:五/ʔu/
  • 开口二等:雅/ʔia/
  • 合口二等:瓦/ʔua/
  • 合口三等:语(英~)/ʔʮ/

韵母

元音表
不圆唇 圆唇 圆唇
i y u
半闭 ø o
E[注 15] ə
半开 ɔ
A[注 16]

普通话相比,杭州话韵母多单元音化,如:效摄读作/ɔ/,而普通话则读/ɑʊ/。杭州话中保留了入声,但入声韵尾已经合并一律收于喉塞音 /ʔ/。古咸山两摄一二等在杭州话中无别,如“关”=“官”。此格局区别周围吴语,却与淮河以北的官话相若。杭州话的韵母[11]

韵母表
开尾韵鼻化韵和鼻尾韵入声韵
开口呼 /ä//e̞//ei//ø//ɔ//o/ /äŋ//ɛ̃//ən//oŋ/ /äʔ//əʔ//oʔ/
齐齿呼 /i//iä//ie̞//iø//iɔ/ /iäŋ//iɛ̃//in//ioŋ/ /iäʔ//iəʔ//ioʔ/
合口呼 /u//uä/~/ʮä/[注 17]/ue̞/~/ʮe̞//uei/~/ʮei//uo/ /uäŋ/~/ʮäŋ//uõ/~/ʮõ//uən/~/ʮən/ /uäʔ/~/ʮäʔ//ʮəʔ//uoʔ/
撮口呼 /ʮ/ /yõ//yn/
其他 /ɿ//əl//m̩//n̩/

前后鼻音不分

杭州话不像普通话那样区分前后鼻音。杭州话中有前鼻音/in/,但没有后鼻音/iŋ/

  • 心=星/sin/
  • 金=京/ʨin/
  • 音=英/ʔin/

杭州话有后鼻音/äŋ/,但是没有/än/

  • /ɛ̃/≠肮/äŋ/
  • /pɛ̃/≠榜/päŋ/
  • /sɛ̃/≠商/säŋ/

杭州话有前鼻音/ən/,但是没有/əŋ/

  • /fən/≠风/foŋ/
  • /pən/≠崩/poŋ/
  • /mən/≠孟/moŋ/
  • 根=耕/kən/
  • 陈=成/dzən/

儿尾

杭州话的儿尾均是独立的音节,"儿"/əl/作为一个单字出现在词尾而不影响前面的发音,不同于北京话普通话儿化。此外,杭州话的儿尾使用范围亦不同于北京话的儿化:

杭州话北京话
打架儿打架
蝴蝶儿蝴蝶
老头儿老头儿
筷儿筷子
袜儿袜子

声调

杭州话有7个单字调,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古上声全浊归入阳去,古上声次浊和清音今仍读上声。就调值来看,杭州话中阳声调调值都低于对应的阴声调调值。杭州话有着复杂且丰富的连读变调

杭州话声调
代表数字声调名称调值例字
1 阴平323[注 18]
2 阳平212[注 19]
3 阴上51[注 20]
4 阴去334[注 21]
5 阳去113
6 阴入55[注 22]
7 阳入12[注 23]

四声八调对比

  • 古阴平与古阳平:包/pɔ33/≠跑/bɔ213/,帮/päŋ33/≠旁/bäŋ213/
  • 古阴上与古阳上:本/pən53/≠笨/bən13/,董/toŋ53/≠动/doŋ13/
  • 古阳上与古阳去:道=盗/dɔ13/,待=代/de̞13/
  • 古阴入与古阳入:福/foʔ5/≠服/voʔ2/

变调

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连读,其声调可能发生变化。以下为一般规律。[12]

动宾式的变调

前字声调为阳平的,念作21调,如:擡轿、赔款。

非动宾式的变调
前字声调后字正常声调后字实际声调例子
阴平舒声阴平松树、西湖
入声阴入衣服、中学
阴上、阴去舒声31(阳上)菜心、戏票、九溪、虎跑
阳去舒声阴上共同、电话
入声阴入大学
阴入平声31(阳上)发明、北风
阳入阴入节约、角落
阳入阳平阳去敌人、石榴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指日常语音与读书语音不同的现象。由于历史上自南宋起就一直受官话的直接影响,杭州话文白异读极少。对比其他典型吴语,老派的杭州话中往往只有文读音,例如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杭州话无一处白读。老派杭州话中所谓白读音也往往是外来语,实际上属于旁读音;例如,虽然“晚米、晚稻”的“晚”有白读mᴇ53,但以前的杭州城里人并不从事农业,因此这种读音实际来自周边乡村。随着1958年以来大量人口迁入杭州城中,周边方言语言也开始出现在新派杭州话中,据赵庸2006年调查发现新出现白读音至少68个。[13]:95-96

杭州长期作为浙江省会,其方言也影响省内其它地方的语言,而在钱塘江上游的金华、衢州等地区更是深受以杭州话为基础的“浙江官话”的影响,将杭州话转化为地方的文读系统[14],而发源于浙江绍兴的越剧也在历史演变中由吴语转变为浙江官话,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流行戏曲[15]

词汇

名词

杭州话的名词基本上是分为官话式、自有式和吴语式,其中官话式的占大部分。

代词

杭州话的人称代词由于官话的影响,今采用的是北方式,即“你、我、他”作为人称代词,复数加“们”。

人称代词表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单数 /ŋo53//ni53//tʰä33/
复数 我们 /ŋo53 mən31/
我们大家 /ŋo53 mən3113 t͡ɕiä53/
你们 /ni53 mən31/他们 /tʰä33 mən33/
  • 反身代词为原形后加上“自家”/d͡zɿ13 t͡ɕiä53/,例如:你自家、他们自家。
  • 物主代词一般为原形后加上“个”/kəʔ5/,例如:我个、你个。
    • 但是,当单数人称代词作亲属的定语时,用对应的复数,例如:我们老婆(my wife)、你们老公(your husband)、他们儿子(his son)。
指示词
近指远指
/kəʔ5 koʔ5/、接个/t͡ɕiəʔ5 koʔ5/那个/nä445 koʔ5/
/kəʔ5 li/那里/nä445 li/
/kəʔ5 ɦiäŋ/那样/nä445 ɦiäŋ/

疑问词

疑问词释义
接、接套/t͡ɕiəʔ5 kəʔ5 tʰɔ445/how,怎么
啥西/sä53 ɕi31/、啥个/sä445 koʔ5/what,什么
哪一个/nä445 ʔiəʔ5 koʔ5/which,哪个
哪个/nä53 koʔ5/who,谁
哪里/nä445 li/where,哪里

动词

杭州话的动词普通话有较大区别,如“拿”称之“驮”等等,但相较其他吴语则差别要小些。

虚词

杭州话的介词语气词虚词完全不同于官话,基本与其它吴语相同,如表示处所的“唻咚”,表示动作完成的“好”等等。

前缀

  • /ä/33阿三、阿哥、阿太、阿婆
名词后缀
  • /əl/213盝儿[注 24]、(小)伢儿[注 25]、盖儿、摊儿、帽儿、凳儿、瓢儿、葱包桧儿
  • /lɔ/53/əl/31:外国佬儿、皇帝佬儿、乡瓜佬儿/乡巴佬儿
  • /tsɿ/53:鬼子、日子、桃子、小八剌子[注 26]、学生子
  • /dei/213:贼骨头、拳头、苦头
  • /kuei/53:晦气鬼、乌烟鬼、枪毙鬼、背时鬼
  • /pʰei/33:流氓胚、不要好胚、下作胚、贼胚
动词、形容词后缀
  • /säʔ/5:热煞、冷煞、辣煞、恨煞、想煞
  • /säʔ/5/kʰue̞/445:气杀快、冷杀快、吓杀快、痛杀快
动词重叠
  • AA+儿尾,表示友好随便:搞搞儿[注 27]、荡荡儿[注 28]、追追儿[注 29]、抓抓儿[注 30]
  • AA+补语,用于祈使语气:坐坐正、看看仔细、说说灵清[注 31]、立立牢、摆摆好、收收拢、拉拉上来
  • AA+宾语,用于直陈语气:洗洗菜、烧烧饭
  • ABB:毛估估[注 32]、呆想想
  • ABAB:学习学习、荡法荡法[注 33]
  • ABAC:兑进兑出[注 34]、跳上跳落
形容词重叠
  • AA+交,表示程度弱化,作状语:慢慢交、好好交、轻轻交
  • ABB:香喷喷、温吞吞[注 35]、混沌沌[注 36]、昏东东[注 37]、浑淘淘[注 38]、呆咕咕、慌兮兮、辣乎乎、酸津津、甜咪咪、绿茵茵、黄哈哈、黑戳戳、亮晶晶
  • AAB:精精光、雪雪白、墨墨黑、血血红、蜡蜡黄、滚滚壮、石石硬、笔笔直、蜜蜜甜
  • AABB:清清爽爽、大大方方、规规矩矩、懵懵懂懂
  • ABAB:笔直笔直、墨黑墨黑、冰冰瀴
  • ABAC:木知木觉、匹长匹大

文本

汉字

教会罗马字

法吴注音法

声母
调音方法 调音部位 双唇 唇齿 齿龈 龈腭 软腭 声门
鼻音 浊音 m   n gn ng  
塞音 浊音 b   d   g  
清音 不送气 p   t   k '
送气 ph   th   kh  
有咝塞擦音 浊音     dz dj    
清音 不送气     tz c    
送气     ts ch    
有咝擦音 浊音   z    
清音   s x  
无咝擦音 浊音   v     r
清音   f   h
近音 浊音     l      
韵母
开尾韵鼻化韵和鼻尾韵入声韵
开口呼 a /ä/e /e̞/ei /ei/eu /ø/o /ɔ/oo /o/ ang /äŋ/an /ɛ̃/en /ən/ong/oŋ/ aq /äʔ/eh /əʔ/oq/oʔ/
齐齿呼 i /i/ia /iä/ie /ie̞/ieu /iø/io /iɔ/ iang /iäŋ/ian/iɛ̃/in /in/iong/ioŋ/ iaq /iäʔ/ieq /iəʔ/ioq/ioʔ/
合口呼 u /u/ua /uä/~/ʮä/ue /ue̞/~/ʮe̞/uei /uei/~/ʮei/uoo/uo/ uang /uäŋ/~/ʮäŋ/uon /uõ/~/ʮõ/uen /uən/~/ʮən/ uaq /uäʔ/~/ʮäʔ/ueq /ʮəʔ/uoq /uoʔ/
撮口呼 ü /ʮ/ üon /yõ/ün /yn/
其他 y /ɿ/el /əl/mm /m̩/nn /n̩/

作品

电视

另见

备注

  1. 仅限韵母/əl/、/m̩/、/n̩/
  2. 常记作ɲn̠ʲ
  3. 后面有/i/音的泥母字都念娘母
  4. 不与邪母对应。杭州话中邪母字的声母有/z/(寺)、/dz/(徐)、/ʥ/(邪)等;反倒是日母多为/z/。
  5. 见母分化而来。照母念作/ts/
  6. 溪母分化而来。穿母念作/tsʰ/
  7. 群母分化而来。床母念作/dz/
  8. 晓母分化而来。审母念/s/
  9. 部分见母字念/ʨ/
  10. 部分溪母字念/ʨʰ/,甚至(如新派“溪”)念/ɕ/
  11. 部分群母字念/ʥ/
  12. 一般仅疑母一等开口。三四等开口念/ɲ/。一三等合口、二等开合念/ɦ/,遇上声则为/ʔ/。[9]
  13. 上声字念/ʔ/
  14. 部分晓母字念/ɕ/
  15. 亦记作/e̞/或/ɛ̝/
  16. 亦记作/ä/
  17. 咝音后发音为[ʮ],下同。
  18. 或33
  19. 或213
  20. 或53
  21. 或445
  22. 或5
  23. 或2
  24. 愚蠢的人
  25. 孩子
  26. 小老百姓、顺民、小人物
  27. 逛街、散步
  28. 小孩嬉闹追跑
  29. 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一个人抓,其余人逃,被抓住者算输
  30. 灵清:清楚、明白
  31. 大概估计
  32. 闲逛
  33. 刚好错过,没有遇上
  34. 液体不冷不热;性情平和,做事缓慢
  35. 头脑发昏;神志不清
  36. 发昏;糊涂
  37. 发昏;骂人不明事理

参考资料

  1. . www.ixueshu.com.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2.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 .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张照旭. 近世唐音中的杭州音和南京官话——基于《 四书唐音辨》 的音韵学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9 (4): 44-51.存盘,存档日期2022-08-18.
  4. . www.zgbk.com. [202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4).
  5. (日语)森博逹.近世唐音と『东音谱』[J].国语学,1991(166):15-16.
  6. 徐越.宋室南迁和杭州话的形成[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26
  7. 罗杰瑞. . 《方言》. 2004, (4): 295,298. (p.295) 用这三个标准,可以说明现在的杭州话是一种保守的南系官话。(p.298) 虽然杭州话具有一些吴语的特征,它基本上还是个古老的官话方言。八、九百年跟邻近吴语的接触无疑给杭州话涂上了一层吴语的粉饰,但是基本上须把它看作一种官话。
  8. . www.hangzhou.com.cn. 杭州网. 2009-05-08 [2018-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18日).
  9. 麦高地. . 知乎专栏.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9).
  10. 嘉谅. . 杭州网. [202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11. Yue, Yang; Hu, Fang, (PDF), Proc. Interspeech, 2018: 207–211 [2019-07-01], doi:10.21437/Interspeech.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7)
  12. 鲍士杰; 侯精一. 第一版.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9月. ISBN 7532058654.
  13. 游汝杰.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486187.
  14. . www.chinanews.com.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15. . news.ecnu.edu.cn. [201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