ㄥ
ㄥ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之一,字形取自肱字的古字「𠃋」,发音则取「肱」字的韵母。《说文解字》:「𠃋,古文厷,象形。臂上也。」。ㄥ为复合韵母,发音「ㄜ」+「ㄫ」,开头的音为何,不同学者不同看法,有些认为跟ㄣ相同是ㄜ在感叹词或轻声等用法时发的中央元音/ə/;有些则认为ㄫ是舌根音,前方的音应会跟着后移,所以是发ㄜ的本音半闭后不圆唇元音/ɤ/;因此ㄥ的发音为/əŋ/或/ɤŋ/。
注音符号 灰底为变体;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 ||||||
---|---|---|---|---|---|---|
![]() | ||||||
声母 | ||||||
发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重唇 | ㄅ /p/ | ㄆ /pʰ/ | ㆠ /b/ | ㄇ /m/ | ![]() /β/ | |
轻唇 | ㄈ /f/ | ㄪ /v/ | ||||
舌尖 | ㄉ /t/ | ㄊ /tʰ/ | ![]() /d/ | ㄋ /n/ | ㆹ /ɫ˭~ɫʰ/ | ㄌ /l/ |
软腭 | ㄍ /k/ | ㄎ /kʰ/ | ㆣ /ɡ/ | ㄫ /ŋ/ | ㄏ /x/ | ㆸ /ɣ/ |
唇软腭 | ㆼ /kʷ/ | ㆽ /kʷʰ/ | ||||
喉 | ![]() /ʔ/ | ㄏ /h/ | ![]() /ɦ/ | |||
舌冠 | ㄐ /tɕ/ | ㄑ /tɕʰ/ | ㆢ /dʑ/ | ㄬ /ɲ~ȵ/ | ㄒ /ɕ/ | ![]() /ʑ/ |
翘舌 | ㄓ /tʂ/ | ㄔ /tʂʰ/ | ![]() /dʐ/ | ㄕ /ʂ/ | ㄖ /ɻ~ʐ/ | |
平舌 | ㄗ /ts/ | ㄘ /tsʰ/ | ㆡ /dz/ | ㄙ /s/ | ![]() /z/ | |
介母、高元音 | ||||||
部位 | 前 | 中 | 后 | |||
普通 | ㄧ /i~j/ | ㄩ /y~ɥ/ | ㆨ /ɨ/ | ㄭ /ɯ/ | ㄨ /u~w/ | |
鼻化 | ㆪ /ĩ/ | ㆫ /ũ/ | ||||
韵母 | ||||||
单韵 | ㄚ /a/ | ㆩ /ã/ | ㆿ /ɐ/ | |||
ㄛ /o/ | ㆦ /ɔ/ | ㆧ /ɔ̃/ | ㄜ | ![]() | ||
ㄝ | ![]() | ㆤ | ㆥ | ㆾ | ![]() | |
复韵 | ㄞ /ai/ | ㆮ | ㄟ /ei/ | ㄠ /au/ | ㆯ | ㄡ /ou/ |
鼻韵 | ㆬ /m̩/ | ㆰ /am/ | ㆱ /ɔm/ | |||
ㄯ /n̩/ | ㄢ /an/ | ![]() /ɔn/ | ㄣ | |||
ㆭ /ŋ̩/ | ㄤ /aŋ/ | ㆲ /ɔŋ/ | ㄥ | |||
韵尾 | ㆴ /p̚/ | ㆵ /t̚/ | ㆻ /k̚/ | ㆷ /ʔ̚/ | ||
其他 | ㄦ | |||||
声调 | ||||||
官话 | ˉ | ˊ | ˇ | ˋ | ˙ | |
客闽 | ˪ | ˫ |
ㄥ在华语中前面加上ㄧ时,ㄜ的音会消失,也就是发成「ㄧ+ㄫ」(/iŋ/);但在像是台湾话中,ㄧㄥ的ㄜ音不会消失,发为/iəŋ/。ㄥ在前面加上ㄨ,却没有加其他声母时,单纯的发为「ㄨ+ㄥ」(/wəŋ/)。若前方还有声母,则会发为「ㄨ+ㄫ」(/ʊŋ/);但今日主流的华语腔调,不论两岸,均都已改发为「ㄛ+ㄫ」(/oŋ/)。ㄥ在前面加上ㄩ时,会变为「ㄧ+ㄨ+ㄫ」的组合(/iʊŋ/),但今日主流华语腔调,已改发为「ㄧ+ㄛ+ㄫ」(/ioŋ/)。
在绝大多数的拼音方案中,ㄥ都对应为[eng];而前加上ㄧ时,则为[ing]。ㄥ前面加上ㄨ且无其他声母时,威妥玛拼音与汉语拼音拼为[weng],通用拼音则用台湾的主流发音拼为[wong]。而在ㄥ前面加上ㄨ且有其他声母时,威妥玛拼音以旧式发音拼为[ung];汉语拼音、通用拼音则都拼为[ong]。ㄥ前面加上ㄩ时,威妥玛拼音以旧式发音拼为[iung](无其他声母时拼为[yung]);汉语拼音则拼为[iong](无其他声母时拼为[yong]),通用拼音则不论前方是否有声母,全拼为[yong]。
在注音字母苗文中,ㄥ不单独使用,只用于「ㄨㄥ」/oŋ/[ong]跟「ㄧㄨㄥ」/ioŋ/[iong]。
相关变体
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方音符号中,增加了一个扩充符号「ㆲ」,即「工」,取其韵母,用于表示「ㆦ」[oo]+「ㄫ」[ng]的台湾话韵母(/ɔŋ/,台罗拼音:[ong]),用于区别发为「ㄨ+ㄫ」(/ʊŋ/)的「ㄨㄥ」。然而,由于台湾话中的「ㄛ」[o]并不会接「ㄫ」,因此「ㆲ」发为「ㄛ+ㄫ」(/oŋ/)实际上也是不影响辨义的同音位自由变异。因而台湾话用者也可能将「ㆲ」发为/oŋ/;在台湾话大量影响下的台湾华语,「ㄨㄥ」也跟着音变为/oŋ/。所以在台湾,「ㆲ」基本上是跟「ㄨㄥ」相同发音的符号;而「ㄧㆲ」则是跟「ㄩㄥ」相同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