ㄌ
ㄌ()是注音符号中的声母之一,字形取自力的古字「𠠲」,发音则取官话「力」字的声母。《说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注音符号 灰底为变体;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 ||||||
---|---|---|---|---|---|---|
![]() | ||||||
声母 | ||||||
发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全清 | 次清 | 全浊 | 次浊 | 清 | 浊 | |
重唇 | ㄅ /p/ | ㄆ /pʰ/ | ㆠ /b/ | ㄇ /m/ | ![]() /β/ | |
轻唇 | ㄈ /f/ | ㄪ /v/ | ||||
舌尖 | ㄉ /t/ | ㄊ /tʰ/ | ![]() /d/ | ㄋ /n/ | ㆹ /ɫ˭~ɫʰ/ | ㄌ /l/ |
软腭 | ㄍ /k/ | ㄎ /kʰ/ | ㆣ /ɡ/ | ㄫ /ŋ/ | ㄏ /x/ | ㆸ /ɣ/ |
唇软腭 | ㆼ /kʷ/ | ㆽ /kʷʰ/ | ||||
喉 | ![]() /ʔ/ | ㄏ /h/ | ![]() /ɦ/ | |||
舌冠 | ㄐ /tɕ/ | ㄑ /tɕʰ/ | ㆢ /dʑ/ | ㄬ /ɲ~ȵ/ | ㄒ /ɕ/ | ![]() /ʑ/ |
翘舌 | ㄓ /tʂ/ | ㄔ /tʂʰ/ | ![]() /dʐ/ | ㄕ /ʂ/ | ㄖ /ɻ~ʐ/ | |
平舌 | ㄗ /ts/ | ㄘ /tsʰ/ | ㆡ /dz/ | ㄙ /s/ | ![]() /z/ | |
介母、高元音 | ||||||
部位 | 前 | 中 | 后 | |||
普通 | ㄧ /i~j/ | ㄩ /y~ɥ/ | ㆨ /ɨ/ | ㄭ /ɯ/ | ㄨ /u~w/ | |
鼻化 | ㆪ /ĩ/ | ㆫ /ũ/ | ||||
韵母 | ||||||
单韵 | ㄚ /a/ | ㆩ /ã/ | ㆿ /ɐ/ | |||
ㄛ /o/ | ㆦ /ɔ/ | ㆧ /ɔ̃/ | ㄜ | ![]() | ||
ㄝ | ![]() | ㆤ | ㆥ | ㆾ | ![]() | |
复韵 | ㄞ /ai/ | ㆮ | ㄟ /ei/ | ㄠ /au/ | ㆯ | ㄡ /ou/ |
鼻韵 | ㆬ /m̩/ | ㆰ /am/ | ㆱ /ɔm/ | |||
ㄯ /n̩/ | ㄢ /an/ | ![]() /ɔn/ | ㄣ | |||
ㆭ /ŋ̩/ | ㄤ /aŋ/ | ㆲ /ɔŋ/ | ㄥ | |||
韵尾 | ㆴ /p̚/ | ㆵ /t̚/ | ㆻ /k̚/ | ㆷ /ʔ̚/ | ||
其他 | ㄦ | |||||
声调 | ||||||
官话 | ˉ | ˊ | ˇ | ˋ | ˙ | |
客闽 | ˪ | ˫ |
「ㄌ」的官话、粤语、闽东话、苗语发音为齿龈边音/l/,不过单讲「ㄌ」这个符号时通常会发为「ㄌㄛ」或「ㄌㄜ」。
在绝大多数的拼音方案里,「ㄌ」都是被写为〔l〕。
闽南语中,声母十五音的「柳」声母去鼻化后,在多数拼音方案中被写为〔l〕,中华民国教育部将之对应「ㄌ」;但部分学者认为该声母不是单纯的/l/,而是介于/d/之间,或是介在/ɾ/之间,是为一种自由变异;因此台湾话标为「ㄌ」声母的音不一定发为/l/。
相关变体
注音符号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有「」,为「ㄌ」的末笔尾端多一竖,该符号用做韵化的「ㄌ」(「ㄌ」本身为有声辅音,可以单独发声而不需接韵母),发音为/l̩/。
类似「ㄌ」的发音方式/l/有其他扩充的注音符号。由于苗语除了/l/外,还有软腭化的送气软腭化齿龈边音/ɫʰ/〔hl〕跟不送气软腭化齿龈边音/ɫ˭/〔dl〕,因此另外发明了「」作为这两种软腭化「ㄌ」的注音符号,并获Unicode收录。
闰音符号还有「」号,为清齿龈边擦音/ɬ/,用于粤语南宁白话、勾漏片、四邑片(特别是台山话及开平话)、钦廉片、桂南平话,和闽语莆仙语、海南话。「泛粤大典」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使用的扩展粤拼标记作〔sl〕。
编码与拼音
- 以下汉语拼音包含扩充版本闽南方言拼音方案,粤拼包含扩充版本扩展粤拼。
字符 | 图档 | 编码 | 国际音标 | 汉语拼音 | 威妥玛拼音 | 台罗拼音 | 通用拼音 | 粤拼 | 马拼 | 拉丁苗文 | ||
---|---|---|---|---|---|---|---|---|---|---|---|---|
Unicode | Big5 | GB 2312 | ||||||||||
ㄌ | ![]() | U+310C | A37B | A8CC | l | l | l | l | l | l | l | l |
d ~ ɾ | dd | l | ||||||||||
![]() | ![]() | 未收录 | 未收录 | 未收录 | l̩ | |||||||
ㆹ | ![]() | U+31B9 | 未收录 | 未收录 | ɫ˭ | dl | ||||||
ɫʰ | hl | |||||||||||
![]() | ![]() | 未收录 | 未收录 | 未收录 | ɬ | sl |
参考数据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本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华民国连江县政府:《马祖闽东(福州)话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编辑说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连江:连江县政府,2009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