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拼音历史
现代
1888年传教士湛约翰设计了粤语第一套拼音方案「粤语标准罗马拼音」。1993年推出的粤拼,于2010年代开始普及。
比较有影响的方案主要有:
- 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1993年):简称粤拼。
- 教育学院拼音方案:常用于教育界,如香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中文系、《广州话正音字典》等。
- 不成文的香港政府音译:香港政府拼写人名、地名的方案,主要由入境事务处、路政署使用。另外该拼法与其他方案不同,并非一个成文的标准化方案,导致一拼多音以及一音多拼的可能性。在1949年以前在广州市也有被广州市政府及社会广泛使用,参见广州地名。
- 不成文的澳门政府音译:澳门政府拼写人名、街名、地名的方案。
- 粤语标准罗马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通行于粤语教会之拉丁化文本系统,上述港府音译方案之滥觞。
- 广州话拼音方案:饶秉才在广东省教育部门方案基础上的修订版本。
- 刘锡祥拼音
- Meyer–Wempe
- 耶鲁粤语拼音(1942年)
- 黄锡凌罗马拼音
- 粤语罗马字,赵元任先生的跟国语罗马字配套的方案,特点是不使用数字或调号而是采用清浊音搭配阴阳调及改变字母串法来表达声调。
也有一些不太流行、影响不广的方案,如:
非罗马化拼音方案
虽然有些方案并非使用26只标准罗马字母,但在粤语学界相当有影响力,包括:
注释
- . [2018-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