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白话字
潮州白话字(潮州话:,潮拼:Diê⁵ziu¹ Bêh⁸uê⁷ri⁷)是一套基于教会罗马字的潮州话书写系统,因制定于汕头,亦名汕头教会罗马字(潮州话:,潮拼:Suan¹tao⁵ Ga³huê⁶ Lo⁵ma²ri⁷)。
潮州白话字 | |
---|---|
![]() | |
类型 | (罗马化) |
创造者 | 汲约翰 卓威廉 |
使用时期 | 1875年— ? |
语言 | 汕头话、潮州话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教会罗马字
|
汉语族拼音方案 |
---|
汉字注音史 (*代表为现行由政府公告承认) |
历史
19世纪中叶,西方基督新教入华传教,传教士开始以教会罗马字来学习各汉语方言,并用之来向不识汉字的普通民众传教。用罗马字母拼写潮州话至少可追溯到1841年浸信宗传教士W. Dean出版的《潮州话》,但直到1875年英国长老宗传教士汲约翰()及卓威廉()在汕头制定了“汕头教会罗马字”[1],才成为一套正式的潮州话罗马字书写系统,1876年,基于汕头话翻译的《路加福音》出版,并在1888年相继出版《创世纪》、《约拿记》、《雅各书》,1889年《马太福音》、《使徒行传》,1890年《马可福音》,并在1915年以潮州府城话出版了《新约圣经》。
潮州白话字不仅仅用于承载《圣经》,也被教徒用于日常书写,进入民国以后,随着中华民国国语及注音符号推行,教会便不再推广白话字,但白话字仍在民间学习和使用,1955年黄典诚统计,在潮汕地区当时仍有1000名白话字用户。[2]
音标系统
字母
潮州白话字虽然与漳泉的白话字相似,但在字母的选择上略有差异,潮州白话字使用的基本拉丁字母有17个(A、B、E、G、H、I、J、K、L、M、N、O、P、S、T、U、Z),2个变体字母(Ṳ, ᴺ),6个二合字母(Ch、Kh、Ng、Ph、Th、Ts)以及两个三合字母(Chh、Tsh),其余拉丁字母9个(C、D、F、Q、R、V、W、X、Y)用在特殊表示、或外来语上。与其他闽南语罗马化方案相比,潮州白话字的拼写与甘为霖版白话字比较接近,除了字母Ṳ和Z是该方案没有的。
潮州白话字(PUJ)与潮州话拼音方案(DP)、闽南话拼音方案(BP)、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TL)及漳泉白话字(POJ)的字母对照如下:
大PUJ | A | B | CH | CHH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ᴺ | NG | Ø | O | P | PH | S | S | T | TH | TS | TSH | U | Ṳ | Z |
---|---|---|---|---|---|---|---|---|---|---|---|---|---|---|---|---|---|---|---|---|---|---|---|---|---|---|---|---|---|
小PUJ | a | b | ch | chh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ⁿ | ng | Ø | o | p | ph | s | s | t | th | ts | tsh | u | ṳ | z |
小DP | a | bh | zi | ci | ê | gh | h | i | ri | g | k | l | m | n | ◌n | ng | Ø | o | b | p | s | si | d | t | z | c | u | e | r |
小BP | a | bb | zi | ci | e | gg | h | i | li/zzi | g | k | l | m | n | n◌ | ng | o | oo | b | p | s | si | d | t | z | c | u | Ø | l/zz |
小TL | a | b | tsi | tshi | e | g | h | i | li/ji | k | kh | l | m | n | ◌nn | ng | o | oo | p | ph | s | si | t | th | ts | tsh | u | ᵻ | l/j |
小POJ | a | b | chi | chhi | e | g | h | i | ji | k | kh | l | m | n | ◌ⁿ | ng | o | o͘ | p | ph | s | si | t | th | ch | chh | u | Ø | j |
声母
潮州话声母总数一般为十八个。不以辅音为首的音节或以声门塞音为首的音节,称为零声母,这里不予标示。潮州白话字将三个塞擦音字母细分成齿龈音及龈腭音三对同位字母,故实际使用声母二十个,如下:
组别 | 边音 | 鼻音 | 塞音 | 塞擦音 | 擦音 | |||
---|---|---|---|---|---|---|---|---|
不送气 | 送气 | 不送气 | 送气 | |||||
双唇音 | 清 | p [p] 边 () |
ph [pʰ] 颇 () |
|||||
浊 | m [m] 门 () |
b [b] 文 () |
||||||
齿龈音 | 清 | t [t] 地 () |
th [tʰ] 他 () |
ts [ts] 之 () |
tsh [tsʰ] 出 () |
s [s] 思 () | ||
浊 | l [l] 柳 () |
n [n] 挪 () |
(并入l) | z [dz]-[z] 而 () |
||||
龈腭音 | 清 | ch [tɕ] 贞 () |
chh [tɕʰ] 刺 () |
s [ɕ] 时 () | ||||
浊 | j [dʑ]-[ʑ] 入 () |
|||||||
软腭音 | 清 | k [k] 球 () |
kh [kʰ] 去 () |
|||||
浊 | ng [ŋ] 俄 () |
g [g] 语 () |
||||||
声门音 | 清 | [ʔ] 英 () |
h [h] 喜 () | |||||
|
其中ch与ts同位,chh与tsh同位,j则与z同位。
以1883年《汕头话口语英汉词表》[3]为例,ch、chh、j用于e、i字母前面,而ts、tsh、z则用在a、o、u、ṳ及辅音音节(m、ng)前面。因此“潮州”拼写为“Tiê-chiu”而非“Tiê-tsiu”;“韭菜”拼写为“kú-tshài”而非“kú-chhài”,“热”的其中两个读音“zua̍h”与“jie̍t”不写作“jua̍h”或“zie̍t”。
即齿龈音的ts([t͡s])、tsh([t͡sʰ])、z([d͡z])遇到半闭及全闭的前元音(e、i),就会化成龈腭音的chi/che([t͡ɕ])、chhi/chhe([t͡ɕʰ])、ji/je([d͡ʑ])。
此外,鼻音m、n、ng及塞音p、t、k可用作韵尾,而有声门塞音韵尾[ʔ]则标示为h,与发出声音的清声门擦音声母[h]不同。
韵母
潮州话下列韵母共一百零三个,而现代使用中的韵母约七十九个,加上四个辅音音节,列表如下[4][5][6]:
韵腹 | 韵尾 | |||||||||||
---|---|---|---|---|---|---|---|---|---|---|---|---|
调音部位 | 单复韵母 | 声门塞音 | 鼻化韵母 | 双唇音 | 齿龈音 | 软腭音 | ||||||
前后 | 开闭 | 舒声 | 入声 | 舒声 | 入声 | 舒声 | 入声 | 舒声 | 入声 | 舒声 | 入声 | |
前 | 开 | a [a] 胶 () |
ah [aʔ] 甲 () |
aⁿ [ã] 柑 () |
ahⁿ [ãʔ] 垃 () |
am [am] 甘 () |
ap [ap̚] 鸽 () |
an [an] 干 () |
at [at̚] 结 () |
ang [aŋ] 江 () |
ak [ak̚] 觉 () | |
半闭 | e [e] 家 () |
eh [eʔ] 格 () |
eⁿ [ẽ] 更 () |
ehⁿ [ẽʔ] 脉 () |
eng [eŋ] 经 () |
ek [ek̚] 革 () | ||||||
闭 | i [i] 枝 () |
ih [iʔ] 砌 () |
iⁿ [ĩ] 天 () |
ihⁿ [ĩʔ] 碟 () |
im [im] 金 () |
ip [ip̚] 急 () |
in [in] 斤 () |
it [it̚] 吉 () |
||||
后 | 半闭 | o [o] 高 () |
oh [oʔ] 阁 () |
oⁿ [õ] 望 () |
ohⁿ [õʔ] 瘼 () |
ong [oŋ] 公 () |
ok [ok̚] 国 () | |||||
闭 | u [u] 龟 () |
uh [uʔ] 嗝 () |
un [un] 君 () |
ut [ut̚] 骨 () |
||||||||
ṳ [ɯ] 车 () |
ṳh [ɯʔ] 嗝 () |
ṳn [ɯn] 巾 () |
ṳt [ɯt̚] 乞 () |
|||||||||
前 | 闭上 | ai [ai] 皆 () |
aih [aiʔ] 𫠡 () |
aiⁿ [ãĩ] 爱 () |
aihⁿ [ãiʔ] 挨 () |
|||||||
后移 | au [au] 交 () |
auh [auʔ] 乐 () |
auⁿ [ãũ] 好 () |
auhⁿ [ãuʔ] 闹 () |
||||||||
前 | 打开 | ia [ia] 佳 () |
iah [iaʔ] 揭 () |
iaⁿ [ĩã] 京 () |
iam [iam] 兼 () |
iap [iap̚] 劫 () |
iang [iaŋ] 姜 () |
iak [iak̚] 龠 () | ||||
ie [ie] 蕉 () |
ieh [ieʔ] 借 () |
ieⁿ [ĩẽ] () |
ien [ien] 坚 () |
iet [iet̚] 洁 () |
||||||||
后移 | iong [ioŋ] 恭 () |
iok [iok̚] 鞠 () | ||||||||||
闭 | iu [iu] 鸠 () |
iuⁿ [ĩũ] 幼 () |
||||||||||
前移 | 闭上 | oi [oi] 鸡 () |
oih [oiʔ] 夹 () |
oiⁿ [õĩ] 间 () |
||||||||
后 | ou [ou] 孤 () |
ouⁿ [õũ] 虎 () |
||||||||||
前移 | 打开 | ua/oa [ua] 柯 () |
uah/oah [uaʔ] 割 () |
uaⁿ/oaⁿ [ũã] 官 () |
uam [uam] 凡 () |
uap [uap̚] 法 () |
uan [uan] 关 () |
uat [uat̚] 决 () |
uang [uaŋ] 光 () |
uak [uak̚] 廓 () | ||
ue [ue] 瓜 () |
ueh [ueʔ] 郭 () |
ueⁿ [ũẽ] 果 () |
uehⁿ [uẽʔ] 袜 () |
|||||||||
闭 | ui [ui] 规 () |
uiⁿ [ũĩ] 跪 () |
||||||||||
后移 | 开闭 | iau [iau] 骄 () |
iauh [iauʔ] 跃 () |
iauⁿ [ĩãũ] 掀 () |
iauhⁿ [iãuʔ] 跃 () |
|||||||
iou [iou] 骄 () |
iouh [iouʔ] 跃 () |
iouⁿ [ĩõũ] 掀 () |
iouhⁿ [iõuʔ] 跃 () |
|||||||||
前移 | uai [uai] 乖 () |
uaiⁿ [ũãĩ] 檨 () |
uaihⁿ [uãiʔ] 转 () |
|||||||||
辅音音节 | ngh [ŋʔ] 夗 () |
m [m] 唔 () |
ng [ŋ] 黄 () |
|||||||||
|
注释:
- 十九世纪白话字制定时尚常见齿龈鼻音[n]及清齿龈塞音[t̚]之韵尾,但现代潮州话中大多后鼻音化成软腭鼻音[ŋ]及清软腭塞音[k̚],小部份地区如潮安凤凰镇、饶平三饶镇及汕头南澳保留了此韵母。
- 上标n(ⁿ)则表示鼻化韵,附加于元音之后,在m,n及ng声母后,鼻化韵的ⁿ有时会被省略。[3]
- 潮州话有入声韵母以喉塞音[ʔ]为韵尾,以-h表示。
- 括号中为例字之白话字。
- 依地方音之不同,ṳ的音值游离在[ɯ]、[ɤ]、[ə]之间。
- oa组韵母仅出现在卓威廉《汕头口语英华词典》及耶士摩《汕头话语法初级教程》中,作为ua组韵母在t,th声母后的变体。[6]
- iou组韵母仅出现在林雄成《汕头话口语手册》中。[6]
声调
调值之数字是指声调轮廓,1为最低,5为最高,拼音中的声调以1至8表示:
声调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别名一[7][3] | 上平 | 上声 | 上去 | 上入 | 下平 | 下去 | 去声 | 下入 |
别名二[8] | 上平 | 上上 | 上去 | 上入 | 下平 | 下上 | 下去 | 下入 |
调值 | 33 ˧ | 52 ˥˨ | 213 ˨˩˧ | 2 ˨ | 55 ˥ | 35 ˧˥ | 11 ˩ | 4 ˦ |
调型 | 中平 | 高降 | 降升 | 低入 | 高平 | 高升 | 低平 | 高入 |
例子(文读音) | 分 | 粉 | 训 | 忽 | 云 | 混 | 份 | 佛 |
调序数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白话字调符 | hun | hún | hùn | hut | hûn | hũn | hūn | hu̍t |
第一声和第四声不使用附加符号,两者可从其韵尾舒声或入声而区分;第二、三、五、六、七、八声则各别使用锐音符(◌́)、重音符(◌̀)、扬抑符(◌̂)、波浪号(◌̃)、长音符号(◌̄)及上竖线(◌̍)。
第八声阳入在林雄成系统中也可以使用第二声的锐音符(◌́),两者可从其韵尾加以区分,以上例即为“hút”。
调号标示规则
- 优先级: a > o > u > e > i。
- m 作韵腹时标于字母 m 上。
- 双字母标于前一个字母上;比如 ng 标示在字母 n 上。
变调
在书面上,白话字基本上只标示原调,不标示变调。
两个字(或字词)连读时,前面的字要变调,后面的字不变调,而此变调的规律是固定的。如果两个以上的字连读,则只有最后的字不变调,这称为“连续变调”,情况如下:
原声调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原声调数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变调后声调数字(典型)[7] | 1 | 6 | 2 | 8 | 7 | 3 | 7 | 4 |
变调后声调数字(变化一)[9] | 1 | 6 | 2 | 8 | 3 | 7 | 3 | 4 |
变调后声调数字(变化二) | 1 | 6 | 5 | 8 | 7 | 9 | 9 | 4 |
在上述变化中,连读时,2、5的调头都是高度调,7、3都是低度调,其中9是调值21(˨˩)的低降调,因此其差异仅在于转折过程的,这也是以汕头话的变调为准。
双连接号(--)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变调模式:在双连接号之前的字作为上一个变调组的结尾保持原声调,而双连接号后的字将失去原有的声调,变为一个较低的、非重读的声调,如“入来”ji̍p--lâi、“觅着”tshuē--tie̍h、“来了”lâi--lō等。[7]
文法
潮州白话字的行文使用潮州话语法,读写及标点形式则如拉丁文,比如句首字母大写、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合成词的各个音节用连接号(-)连接[7]。具体方式与泉漳白话字的书写规则相同。
实例
1892年出版的汕头话《新约全书》[11]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五、六句:
Un-jiû kâi nâng ũ hok: in-ũi in chiang-àiⁿ tit--tie̍h thóu-tī tsò zũi-ngia̍p.
Mōⁿ-ngĩ che̍k-zû tóu khùn âu ta kâi nâng ũ hok: in-ũi in chiang-àiⁿ tit--tie̍h pá-tsok. |
潮州白话文汉字:
温柔人有福:因为𪜶将爱得着土地做遗业。 望义一如肚困喉灱人有福:因为𪜶将爱得着饱足。 |
现代标准汉语白话文: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要得到土地置遗业。 望义者就像饥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要得到饱足。 |
参考文献
- Snow, Don; Nuanling, Chen. . Global Chinese. 2015-04-01, 1 (1): 5–26 [2021-11-04]. ISSN 2199-4382. doi:10.1515/glochi-2015-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英语).
- . 台湾白话字文献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 Lechler, Rudolf; Williams, Samuel Wells; Duffus, William. . Swatow: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 马重奇. . 古汉语研究. 2014, (4): 10–22+95.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潮州音字典.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 徐宇航. (PDF).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13, (57): 223–24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1).
- Lim, Hiong Seng. . Singapore. 1886: 40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 Fielde, Adele Marion. . Shang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 . 潮州母语.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 "潮州话拼音方案ChaoZhou Dialect Romanisation Scheme". [201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1).,Min-Chaozhou.
- Duffus, W.; Gibson, J. C.; Maclagan, P. J. (编). . Su-kat-lân: Tãi Eng-kok Lãi Guā Siàⁿ-tsṳ-hũe. 1892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潮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