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注音符号中的韵母元音之一,字形取自「」的异体字「𠀀」,发音则取官话「呵」字的韵母。《说文解字》:「𠀀,反『丂』也。读若呵。」

注音符号
灰底为变体;每格次行为万国音标
声母
发音
方式
塞音擦音
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重唇
/p/

/pʰ/

/b/

/m/

/β/
轻唇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软腭
/k/

/kʰ/

/ɡ/

/ŋ/

/x/

/ɣ/
唇软腭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翘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韵母
单韵
/a/

/ã/

/ɐ/

/o/

/ɔ/

/ɔ̃/
复韵
/ai/

/ei/

/au/

/ou/
鼻韵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韵尾
/p̚/

/t̚/

/k̚/

/ʔ̚/
其他
声调
官话ˉˊˇˋ˙
客闽˪˫

「ㄛ」在最初1915年公布的注音字母时,发音同今日的「」,当时无「ㄜ」这个符号。1920年,基于国语的读音变化,另外增加了新的符号,为「ㄛ」上面多一点,写作「ㄮ」(),后来这一点与「ㄛ」下半部连成一划,成为「ㄜ」();而原本的「ㄛ」则用新的发音,并沿用至今。

「ㄛ」的国语发音为半闭后圆唇元音/o/,但部分学者认为是半开后圆唇元音/ɔ/,由于官话中并无其他发为/ɔ/的韵母,因此「ㄛ」发为何者均可,可视为同音位自由变异。其他/o/、/ɔ/并不对立的汉语语言,皆可以共用「ㄛ」字母,例如马祖话,于第一、二、五、八调发音为/o/,但于第三、四、七调发音为/ɔ/,因无音位对立,视作同一音位,统一标记作「ㄛ」〔o〕。然而在其他有/ɔ/韵母的汉语中,例如台湾话,「ㄛ」只能用作/o/,/ɔ/会另用符号(见下)。

另外,国语里的「ㄛ」前方接「」等唇音声母时,会有一个过渡元音/u/(「ㄨ」)插在「ㄛ」之前,比如「ㄆㄛ」,严格来说实际发音为「ㄆㄨㄛ」,但该过渡性质的「ㄨ」音不会写出。

在绝大多数的拼音方案中,「ㄛ」都对应为〔o〕。

相关变体

类似「ㄛ」的发音方式有其他扩充的注音符号。在注音符号的扩充版本闰音符号中,增加了多个扩充符号,其一为「ㆦ」(),下方呈菱角形,与「ㄛ」不同(见右图),该符号用于表示半开后圆唇元音/ɔ/,亦即所谓的「开口o」、「松ㄛ」,用于台湾话、苏州话等/o/与/ɔ/对立的汉语上。台湾方音符号依从之,对应的台罗拼音为〔oo〕。但人民政府时期的方音注音符号改为「」形。

至于「ㄛ」的鼻化音,闰音符号并非在其上方加「~」号,而是设立了「」这符号。「」本身指/on/或/ɔn/之音,即在元音后加上辅音韵尾,粤语「安、干、寒」之韵母(即粤拼〔on〕韵)即如此。它也兼职指鼻化半闭后圆唇元音/õ/和鼻化半开后圆唇元音/ɔ̃/。方音注音符号弃用之,粤语〔on〕韵改用「ㄛ」标示,鼻化音改为在「」的右旁加两点「」。台湾方音符号没有〔on〕韵,鼻化音则写作「ㆧ」(),写法为「」的最末笔收个圆并突出。它的发音为鼻化半开后圆唇元音/ɔ̃/,在台罗拼音中写为〔onn〕。若是前接的声母本身就是鼻音声母(),则所有鼻化韵母都直接写成非鼻化版本,对应的台罗拼音也是如此;例如「毛」的台湾话文读音为/mɔ̃˨˦/,其韵母是鼻化音「ㆧ」,但是因为前面的「ㄇ」为鼻音声母,所以「毛」的台湾话注音写为「ㄇㆦˊ」即可,后面的「ㆦ」不需要写成鼻音版本,对应的台罗拼音也是如此,写作〔môo〕而非〔mônn〕。

台湾方音符号还有「ㆦ」()和「」合并的韵母「ㆱ」,书写方式为两者的结合,写作「」(见右图),发音为/ɔm/〔om〕,取代了原本「ㆦ」这种写两个字却只有一个音节的写法,有助让一些汉语的韵母维持在一个注音符号内。

闰音符号里还有「」,其国际音标也标作/o/(但《注音符号总表》把「ㄛ」标作/ɔ/,把「ㆦ」标作/ɔ˘/注为短音,故这三符号并不同音)。赵元任在注解里指「ㄛ」比较开,「」比较闭,如常熟话的「各」是「ㄍㄛ」,「谷」是「ㄍ」;温州话的「包」是「ㄅㄛ」,「巴」是「ㄅ」。以今天而言,或许接近中后圆唇元音//与半闭后圆唇元音/o/之别。或者把「ㄛ」视为/ɔ/而不作「」;同时把「」视为/o/而不作「ㄛ」。

字形辨正

现在ㄛ的写法
1932年ㄛ的写法
1949年ㄛ的写法

早期「ㄛ」的设计,下方并没写作弧笔。在1932年的《注音符号总表》中,写了「ㄒ」形后,第三笔写一短横,第四笔写「㇗」,写成「」的样子。1949年的示范模板中,先写一个「丁」形,其钩代替了最初第三笔的短横,接着就写末笔的「㇄」,作「」。现在则为「」形,采用弧笔,两笔即可完成书写,方便快捷。

另外,台湾方音符号「ㆦ」〔oo〕应写作「」,下方呈菱角形。可是在旧版Unicode中,因字体显示不当,「ㆦ」〔oo〕往往跟「ㄛ」〔o〕分别不大,下方不但不够菱角,甚至还保留「ㄛ」〔o〕的竖笔部分。同时,鼻化音「ㆧ」应该是「ㆦ」〔oo〕末笔收圆,写成「」才正确,旧版Unicode却写成「ㄛ」〔o〕的末笔收圆;带有闭口韵尾的「ㆱ」也应该是「ㆦ」〔oo〕与「ㄇ」的合体,即「」,却被旧版Unicode写作「ㄛ」〔o〕与「ㄇ」的合体。唯幸在台湾话中只有〔oo〕有鼻化韵,也只有它有接双唇鼻音的韵尾,而〔o〕没有,所以Unicode的讹写并不带来辨义差别。然而这仍是不正确的字形,Unicode最新版已更正之。

编码与拼音

字符图档编码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台罗拼音通用拼音粤拼马拼拉丁苗文
UnicodeBig5GB 2312
U+311BA3A9A8DBooooo/or[1]ooo
əor[2]
ɔoo
U+31A6未收录未收录ooo/oo[3]
未收录未收录未收录
U+31A7未收录未收录ɔ̃ / õonnoⁿ
未收录未收录未收录
未收录未收录未收录
on / ɔnon
U+31B1未收录未收录ɔmomom
未收录未收录未收录

注解

  1. 台语通用拼音里写作〔or〕,其余均作〔o〕。
  2. 南部腔将原本的/o/韵发为/ə/,特别区别腔调时,会将发为/ə/的腔写为〔or〕。对应的台湾方音符号官方仍维持使用「ㄛ」。民间书籍会将发为/ə/的腔转写为「ㄜ」。其实官方的台湾方音符号原本的「ㄜ」是用于泉腔的/ə/(台罗〔er〕),不过该腔调在台湾已少见,所以「ㄜ」已常常被拿来改标示〔or〕甚至〔o〕,这样台语的/ɔ/便可以改标示为「ㄛ」,减少使用「ㆦ」——因为在不少字体中「ㆦ」字符为缺字。
  3. 台语通用拼音里写作〔o〕,在客语通用拼音里写作〔oo〕。

参考数据

  •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注音符号总表》,北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4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广州音农民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广州音职工速成识字课本》,广州:华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国文本改革硏究委员会秘书处拼音方案工作组:《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12月。
  • 吴守礼:《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台北:远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台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华民国连江县政府:《马祖闽东(福州)话日常生活常用词汇编辑说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连江:连江县政府,2009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