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祇難
生平
維祇難全家累世信奉拜火教,不信佛法。當時有一個比丘,因為遠行關係,路過其家,想要借住一宿,因為信仰不同,於是維祇難一家讓比丘露宿外頭。比丘為了教化維祇難,所以施展密法,讓維祇難家中所供之火無因自熄。因此,維祇難全家才捨棄了原先的拜火信仰,皈依於佛教[2]。自此捨棄本來所學,改學佛教三藏義理,尤其擅於《四阿含經》[3]。
貢獻
維祇難至中國時帶來了「曇鉢經」,即《法句經》的梵文本,並譯出漢文本,共兩卷。譯經過程,由於和竺律炎兩人對華語尚未熟悉,所以翻譯的重點在於不失經句義理,語言呈現質樸特色[5]。後學沙門法立、法巨才又重翻,共有五卷[6]。維祇難除了譯出《法句經》外,所譯經典尚有《阿差末經》四卷(今闕),竺律炎則譯出《摩登伽經》(三卷)、《梵志經》(一卷))、《佛醫經》(一卷)、《三摩竭經》(一卷)[7]。
當時由於佛教在中國仍處傳播階段,經典、戒律都有待進一步的弘揚。以戒法來說,中國戒律的起點,雖有曇柯迦羅三藏譯出了《僧祇戒本》,為佛教徒應持守的戒律做出了具體簡扼的原則,但仍不夠。在從僧傳紀錄中,我們可以見到維祇難等人,皆傳律義,對佛教戒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 梁•慧皎著,《高僧傳》。
-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
- 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
- 唐•靖邁撰,《古今譯經圖紀》。
- 唐•智昇撰,《開元釋教錄》。
- 唐•圓照撰,《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 法救撰,吳•維祇難譯,《法句經》。
- 熊琬,《宗教知識+•法句經》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64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註釋
- 《開元釋教錄》卷2:「沙門維祇難,吳『障礙』。」
- 見《高僧傳•卷1》、《開元釋教錄•卷2》
- 《高僧傳•卷1》:「難既覩沙門神力勝己,即於佛法大生信樂,乃捨本所事,出家為道。依此沙門以為和上,受學三藏,妙善《四含》。(《四含》,即《阿含經》。參見 . 维基文库.)
- 《開元釋教錄•卷2》:「其名群錄不同,或將炎、或持炎、或律炎。」
- 《歷代三寶紀•卷5》:「黃武三年於武昌郡譯為吳文。而維祇難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際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句樸質。」《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1》:「齎法句經梵本,翻譯之。難、律燄皆未善華言,故經辭多質。」《出三藏記集•卷7》維祇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
- 《高僧傳•卷1》:「有沙門法立。更譯為五卷。沙門法巨著筆。」《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1》:「晉法立更譯之為五卷,法巨筆受。詞始達意。」《高僧傳•卷14》:「魏吳武昌維祇難(法立、法巨)」。
- 《古今譯經圖紀》卷1:「以黃武三年歲次甲辰,於武昌郡譯《阿差末經》(四卷)、《法句集經》(二卷)。……武烈皇帝黃龍二年歲次庚戌,於楊都譯《梵志經》(一卷)。《佛醫經》(一卷)。《三摩竭經》(一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