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说一切有部

根本说一切有部梵语:मूलसर्वास्तिवाद,)是佛教部派之一,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分出,相对于犍陀罗国迦湿弥罗国等地的传承,在摩偷罗国的说一切有部后来又自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称其为“持律者[1]”。[2]

历史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比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夹杂了更多的譬喻本生。最早的有关记录可见于《大智度论》:

考证

根本说一切有部与说一切有部之间的关系,长期在学界中争论。在《异部宗轮论》等早期经论中只提及了说一切有部这么一个称呼,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个称呼出现在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并认为从它分出了四个部派。现代学者则倾向于认为这两个学派是独立发展的。

1982年,德国梵文学者贝歇特(Heinz Bechert)进行一次名为《小乘文献的部派归属》的系列研究,发现这两个部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律藏,论藏次之,至于经藏只有文句上的细微差别。日本学者榎本文雄,认为这两个部派其实是同一个部派,因时间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两个名称[5]。2000年,发表《根本说一切有部和说一切有部》以证明此说。

引用

  1. 大毘婆沙论》:「譬喻云何。谓诸经中所说种种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说。」
  2.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在汉译『根有律』的论书中,可以明白的看出,『根有律』的组织,是近于『十诵律』的(如本书第六章说)。『根有律』就是『八十部律』,与『十诵律』为同一原本,只是流传不同而有所变化。起初,『十诵律』从摩偷罗Madhurā而传入罽宾──健陀罗Gandhāra、乌仗那Udyāna一带,为旧阿毘达磨论师所承用。如『十诵律』说的结集论藏,为:「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与『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相合。其后,『根有律』又从摩偷罗传到北方,为迦湿弥罗Kaśmīra阿毘达磨「毘婆沙师」所承用。例如『大毘婆沙论』解说「譬喻」为:「如大涅槃持律者说。所说大涅槃譬喻,出于『根有律杂事』。又如『顺正理论』,说结集论藏为「摩呾理迦」;也与『根有律杂事』相合。流行于北方的说一切有部,源远流长,化区极广,随时随地而有多少不同。这二部广律,不全为广略的差别,实为同一原典而流传不同。
  3.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六章「比丘尼‧附随‧毘尼藏之组织」,第一节「比丘尼毘尼」,第一项「比丘尼毘尼的内容」:说一切有部律,「比丘尼法」部分,还含摄在「杂诵」或「杂事」中。
  4. 出三藏记集》:「佛泥洹后。大迦叶集诸罗汉。于王舍城安居。命优波离出律。八万法藏有八十诵。」「萨婆多部者。梁言一切有也。……本有八十诵。优波掘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以诵为名。谓法应诵持也。」
  5.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四十七卷第一号:「古来之文献数据中,被称为『根本说一切有部』,但因为『说一切有部』内部没有分派,不是『说一切有部』以外之异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和『说一切有部』是同一者,应该只是旁称而已。」页117,1998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