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
梵行(梵语:,罗马化:,巴利语:),又译为净行,本义是清净的行为、值得称赞的行为,最早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梵天信仰,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将修行者必修梵行的时期称为梵行期。古印度人认为这些清净的行为受梵天(Brahmā)赞赏,而施行这些行为者将能够投生梵天。这个信仰被佛教接受后,佛教也称呼出家的沙门为梵行者。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印度教系列模板 |
印度教 |
---|
![]() |
|
梵行期
梵行期,是印度教再生族四行期(又名四住期)第一阶段,指二十五岁前的人生阶段。这个人生阶段的特点是严格的独身,离开父母在森林中侍奉一位老师学习吠陀和瑜伽,须严格禁欲和戒酒素食。
弟子至二十五岁离开老师,回家过家庭生活,进入家住期。
注释
- 《大智度论》卷20:「问曰:何以故佛说慈报生梵天上?答曰:以梵天众生所尊贵,皆闻皆识故。佛在天竺国,天竺国常多婆罗门,婆罗门法,所有福德尽愿生梵天。若众生闻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说行慈生梵天。复次,断婬欲天,皆名为梵,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婬欲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
- 《大智度论》卷8:「问曰:上说行十善业道,此理已足,今何以复言净修梵行?答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行淫之人,身恶名臭,以是故赞断淫人,言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者。」
- 《瑜伽师地论》:「诸梵行者者,……不以爱染,身触母邑故,名远离生臭。不行两两交会鄙事故,名远离婬欲。不以余手触等方便,而出不净故,名非鄙爱。愿受持梵行故,名远离猥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