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害
不伤害(梵语:,,巴利语:),又译不杀、不杀生、不害,原意是指对一切有情不加以伤害,为非暴力之意。源自古印度宗教,由印度教、耆那教及佛教承袭下来。佛教的五戒中,以不加害跟其人有因缘者为首。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印度教系列模板 |
印度教 |
---|
![]() |
|

耆那教的“不害”(ahiṃsā)标志,手掌作无畏印
概论
不害代表了不杀害和不伤害。不害理念同时尊重生命,尊重思想、言语和行为的正直,为人类自然和万物服务。有关「不害」的概念通行于印度次大陆的诸宗教,包括:其对象亦不只限于人类,并包对所有非人类的动物及其他众生仁慈与非暴力:它尊重生命为一整全体,并相信所有生物均相通。 不害理念被圣雄甘地教导给他的追随者[3]。 不害的理念同时包括了避免在语言上或行为上的暴力,除非是基于自卫的需要,以彰显灵性的强壮,和避免所有各种暴力所带来的相随业力。
起源自吠陀时代,在《夜柔吠陀》等婆罗门教经典开始使用这个字。婆罗门教《广林奥义书》所指不害意为断灭轮回的五种解脱方法之一。
注释
- Shukavak N. Das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408135457/http://www.sanskrit.org/www/Hindu%20Primer/nonharming_ahimsa.html . A Hindu Primer.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8).
- . [2021-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 [甘地的不害哲学及其应用于现时冲突]. Newsblaze.com. 2007-10-14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42:「大善地法有十种: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轻安,八舍,九不放逸,十不害。」
参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