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同情心(英語:)是對自身以外的生命的痛苦或需要的感知、理解和反應。[1] 根據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說法,同情心的關注始於人們由自身觀點,轉向對於有需求的他者的觀點的過程;休謨解釋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所有人的心智在感覺和運作上都是相似的”,並且“一個人的動作會與其他人溝通”。[2]
有人認為,同情心產生的原因,除了同理心之外,還與公平、正義、相互依存等情緒有關。它牽涉到人類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的自由意志,被認為是人類天性之一,也是理性的根源。
心理学裡的同情
心理学上“同理心”()與同情(Compassion)、同情心(sympathy)有些許不同,“同情心”包含情感部分的感同身受,而“同理心”則強調以理性角度出發的理解。
哲学和宗教裡的同情
佛教
在佛教中,同情心体现在慈悲心。
參考資料
- Tear, J; Michalska, KJ. .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0, 13 (6): 886–899. PMID 20977559. doi:10.1111/j.1467-7687.2009.00940.x.
- Hume, David. . Charles River Editors. 2018. ISBN 9781531257637 (英语).
- . [201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