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

三毒梵语,藏文:dug gsum),又称三不善根梵语巴利语)、三根佛教术语,为三种烦恼的总称[1],在早期又译作「淫、怒、痴」[2]

是贪爱五欲嗔恚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称为“毒”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像毒药会有损众生,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烦恼的根源是有“行”,造下种种恶业,故称“爱欲淫为本”[3],但是要有身体才能造作,故身体为命根,无身命即是无轮回。[4][5][6]

在藏学中,三毒是五境 (即五官) 对自然事物客观反映而产生的3种情感,属因明学51种心生物之3种。[7]

其反义为三善根,即无贪、无瞋与无痴这三者的总合称[8]

分述

贪,又称贪毒,指世人引取各种事物、名分的欲望。它使人迷醉于一切顺情的境,贪取无厌。[9]

嗔,又称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恼怒打骂伤害他人。三毒中此毒为最恶。[10]

痴,又称痴毒,是指人有迷暗之心。心性暗钝,迷惘于事理。或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也称无明[11] 无明为十二因缘之首,为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即对世间道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种种烦恼,即“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无明就是没有智能,也即是愚痴。[12]

三者关系

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13][14][15][16][17][18]

佛教对思维结构的研究,不仅比化学专家对物质成分分析的更细致,而且具有对内外物质之间关系说明得更深入的特点。从心理研究发现的三毒之中,贪婪性质与风的特性相似具有动荡性,嗔怒与火的特性相似具有热燃性,痴愚与水、土特性相似具有稳、重性。贪、嗔、痴产生的隆、赤巴、培根也具有动、热、重稳的性质,即对应因果关系,又与三因、五元学相对立统一,这种辩证的关系千变万化,充满生机活力。[19]

灭除三毒的方法

通过佛门中的解脱智能知见的闻思修,确实了知五蕴虚妄,因而自然断除三毒。另外通过勤修戒定慧三学得到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也能熄灭三毒。[20]

象征

佛教的造像“生死轮”中,用鸽代表贪、蛇代表瞋、猪代表痴。

参考条目

参考文献

  1. 《长阿含经》卷8:「谓三不善根: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
  2. 万金川. . 正观. 2014: 5-59 [201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0). 六朝以降早期的佛经写本里的「淫」字,在入宋之后的刻本里,几乎都一律改作了「婬」字。其实在石室遗书六世纪以下的写卷里,这种情况业已大量出现。以《普曜经》与《正法华经》相当频出的「婬怒痴」一语为例,便是如此。然而,以支谦所译《维摩经》为例,针对经文中所云「于非常身,不以泥洹,常现不婬」,我们通过一件书于四世纪末的石室遗书里的支谦译《维摩经》写卷的对勘,却可以发现该一写卷乃作「于非常身,不以泥洹,常现不淫」。……就竺法护所译《正法华经》而言,什译《妙法莲华经》则分别作「婬欲、瞋恚、愚痴」,而辛嶋《正法华经词典·婬怒痴》给予「婬、婬欲」的对勘梵语乃是“raga=delight”,但是在古典汉语里,其实只有「淫」字可兼有「贪欲」之义,而「婬」字则并无此一义项。……此处(《维摩经》)的梵文原语作“viraga”(Tib: hdod chags dav bral ba, 即「离贪、离欲」之义),而该一梵语的构词前缀则是具有否定意味的“vi-”,因此支谦便以「不」来对译它,至于其后接的“raga”一词,在佛教语境里,就是指「三毒」之一的「贪」,亦即写卷的「淫」或刻本的「婬」
  3. 爱欲是指对五欲的贪爱,不限于淫欲或世间所谓的“爱情”
  4. 《四解脱经》云:“三毒感三途,嗔忿火途;悭贪刀途;愚痴血途。
  5. 智度论》(第十九):“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
  6. 大般涅槃经》:“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7. 让, 坚.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四川省阿坝州藏医院): 69-70. 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15.03.044 知网.
  8. 《长阿含经》卷8:「复有三法,谓三善根:一者不贪,二者不恚,三者不痴。」
  9. 《三藏法数》明·一如
  10. 华严经》:“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起嗔,殃堕无间。”
  11. 唯识论》(卷六):“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卷四):“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12. 成唯识论》:“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
  13. 《智度论》(卷三十一):“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是故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14. 《大乘义章》(五本):“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
  15. 《止观》(卷五):“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16. 《止观》(卷六):“心起三毒,即名三毒。”
  17. 法句经》:“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18. 增一阿含经》:“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数;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数;神足飞行成就,亦世俗常数。惟智能成就,为第一义。”
  19. 让, 坚.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四川省阿坝州藏医院): 69-70. 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15.03.044 知网.
  20. 《生经》卷4:「佛言:「人本立神,一身清明,能有所益。奉于正行,强有所观,不解本无,自见有身,因生五阴六衰之惑,反为所迷,不至正真;后解三界一切皆空,五阴悉除,三毒自灭,乃至无上正真之道。」」(CBETA, T03, no. 154, p. 100, b22-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