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色

名色(梵文与巴利语),佛教术语,它是一个在梵文与巴利文都存在的复合字,由(nāma)与(rūpa)两个字组成。名是指「名称」;色是指「一切法」。「名色」意指「种种名称的一切法」。一切法可分类称为五蕴,若依意界识别五蕴,五蕴又可称为法尘。色法是总指一切法,不只是有形质碍之法,虚空分类为是色边色,亦是色法,无形质碍的虚空也可称为「色」。心是指「积集」的意思,不是指精神作用,此是翻译及理解谬误。

  十二因缘  
无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十二因缘

佛教十二因缘,是依四圣谛而伸展,若没有四圣谛而论十二因缘,只是外道言论,支离破碎。十二因缘中,依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是指「无明缘行、行缘识」三支关系,是名色创建的因,也是名色创建的缘,伺寻一切法创建的因与缘,就是「集圣谛」。「无明缘行」是指不知苦圣谛的「行苦」,故依「无明缘行」,十二支都可分类为五阴[1]。若知见四圣谛,就可知见「行缘识,识缘名色」,知见一切法(名色)不离识别,一切法(名色)及识别(识)皆依行(三世流迁)及思(作用)等而创建,然后依四圣谛思惟,乃至老、死。

参考文献

  1. 《增壹阿含经》卷46〈49 放牛品〉:「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忧、悲、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CBETA, T02, no. 125, p. 797, b17-22)

2.天台教观选录,法界初门。

参考条目

前任:
十二因缘
名色
继任:
六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