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蕴

巴利语,,梵语,),为十二因缘第二支,五蕴之一。

  十二因缘  
无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概论

在佛教中,行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依不同脉络而定[1]

行(巴利语)梵文中的字面意义是「被放在一起」,或「放在一起」。

  1. 被当成被动式时,代表的是一种心理倾向所造成的条件式结果。也就是「造作」的原因,以及因为「造作」所形成的结果。它可以被译为「在某种条件状况下才存在的事物」、「被决定的」、「被制造出来的」、「因为某种条件状况而形成的」。如「诸行无常」中,采用第一个意义,也是最广义的。指在世间的所有事物,无论是云朵、树木或是人,都是在某种条件下组合而成。因此,所有事物都在生灭变化中,都是无常、不恒久的,了解这个事实,就可以带来智能
  2. 当它以主动式出现时,代表某种心灵或意识的状态。而五蕴中的行蕴,十二缘起中的行,以及思的行,都采用第二个解释,较为狭义。如行蕴为的集合体[2]

行蕴种类

  • 身行、口行、心行
  • 六思身等[3][4]
  • 除了受心所和想心所外的50个心所(参见《摄阿毗达摩义论》第二摄心所分别品)

52心所:

触、、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

寻、伺、胜解、精进、喜、欲, 此等六法名为杂心所

如是当知此等十三法名为通一切心心所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 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炼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为遍一切净(善)心所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法名为离心所。 悲、喜二法,名为无量心所

若与慧根一起,则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当知为净(善)心所

行蕴体性

十二因缘法中的行

十二因缘之一,有两层意思,一为造作,二为迁流[6]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行」(造作诸业)而产生「[7](业识)。

十二因缘中的行支,则是指由无明而生起的感召,能引起因果报应的身、口、意等“业”,亦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8]。十二因缘中的行,专指能感召罪福果报的善、恶业。

按照三世二重因果说,行是过去世的因。无明和行均为过去世的二因。有了此二重因,才造成现在世有情众生的果报。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张瑞良〈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行』的一般解释即无常迁流之义,与『有为』同义,其概念内容有广狭种种义,如『诸行无常』的『行』是最广义,『五蕴』的『行蕴』居其次,而『十二缘起』的『行』是狭义的,『思』的『行』是最狭义。」收入《台大哲学论评》第八期,pp.107-121。
  2. 《杂阿含经》卷3〈61经〉:「云何行受阴?谓六思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思,乃至意触生思,是名行受阴。」
  3. 瑜伽师地论》卷25:「所言行者。即六思身等。是名行蕴。」《瑜伽师地论》卷25 (CBETA, T30, no. 1579, p. 419, b1)
  4. 「云何行蕴。谓六思身。则眼触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复有所余除受及想。诸心法等总名行蕴。」《瑜伽师地论》卷27 (CBETA, T30, no. 1579, p. 433, c15-17)
  5. 杂阿含经》卷2:「「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CBETA, T02, no. 99, p. 7, b23-28)
  6. 俱舍论颂疏》(卷一):“行,造作,迁流二义名行。”
  7.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库!以此谓之识。”
  8. 缘起论》:“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为行”
前任:
无明
十二因缘
继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