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无我(梵语:,,巴利语:),佛教术语,指对于我的否定,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这个名词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可以解释为,没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又称我空;另一方面,则可解释为,这不是我,即释义为非我。这两种含义间的争论,成为佛教各宗派间的重要课题。 [1][2]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即所谓“我”)的存在,有两类:
- 人无我,是说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 法无我,大乘佛教还认为色、受等五蕴之法,亦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
无我可以简称我既不存在,可我也在。 以字面分析——无乃是一切都是空,既没有的意思 以字面分析——我乃是自身也代表自己 综合性分析——无我,也许有,也许没有,为何有无我,为何出现无我,为何没有无我,为何出现无我。
学术研究
学者平川彰等人认为,《阿含经》中的无我论实为非我论,并非为了批驳吠陀教的《奥义书》传统中的梵我()之概念[3] 。印顺法师与今西顺吉则认为 佛教的无我论确实是对耆那教或婆罗门教教义中的命我或神我之概念的批驳[4][5]。
参考文献
- Anatta Buddh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3)
- [a] Christmas Humphreys. . Routledge. 2012: 42–43 [2018-03-22]. ISBN 978-1-136-2287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b] Brian Morri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1 [2018-03-22]. ISBN 978-0-521-852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Quote: "...anatta is the doctrine of non-self, and is an extreme empiricist doctrine that holds that the notion of an unchanging permanent self is a fiction and has no reality.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the individual person consists of five skandhas or heaps—the body, feelings, perceptions, impulses and consciousness. The belief in a self or soul, over these five skandhas, is illusory and the cause of suffering."
[c] Richard Gombrich. . Routledge. 2006: 47 [2018-03-22]. ISBN 978-1-134-903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6)., Quote: "...Buddha's teaching that beings have no soul, no abiding essence. This 'no-soul doctrine' (anatta-vada) he expounded in his second sermon." - 王开府《初期佛教之「我」论》引述:
- 平川彰认为:《阿含经》的「无我」,并非对《奥义书》「梵我一如」之ātman的否定,而祇是对由五蕴形成之「自己」之执着的否定(见所着〈自我と无我〉,《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20号,1975年2月,页21∼22)。
- 中村元在探讨「最初期佛教」中的无我说时,根据最古层的经文,特别是偈颂部分,论定初期佛教未说:「ātman不存在」(见中村元编《自我と无我──インド思想と佛教の根本问题》,页24)。
- 樱部建针对「无我」一词的「我」,在初期佛典之「古层」与「新层」语义的差异,进行疏解。他认为在古层(韵文经典)中确立「我」(attan)为实践之主体性的自己(本来的自己),「无我」(an-attan)只是「非我」(「不是我」),不是「没有我」。古层中有「诸法无我」,其「无我」也是指「非我」。在新层(散文经典)出现「一切法非我」的说法,他认为这种说法中,仍然维持了古层所确立的「我」。所以古层与新层中的「我」,都未预想为佛教以外,如「奥义书」的ātman观念。至于在对抗外教的各经中,情况例外(见所着〈无我の问题──ニ ヵ ㄧ ヤの范围で〉,《大谷大学研究学报》,35号,1982年2月,页69∼100)。
- 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释尊的一代教法,以缘起、无我为宗要,虽然在某些大乘经中,「无我」已被巧妙的譬喻,而判为方便说了!如尊重史实,那末释尊的无我说,正是针对当时印度宗教的「我」,否定神我而树立源本于正觉的正法。」
- 王开府《初期佛教之「我」论》引述:
- 今西顺吉则认为佛教的非我说,系对《奥义书》ātman思想的直接批判。详见所着二文:〈无我说におけゐ我の概念(一)〉(《印度哲学佛教学》,5号,1990年10月,页39∼66);〈何故ātmanなの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48,1号,1999年12月,页275∼281)。
- 平川彰. .
佛教在印度的消灭,虽然也有其他理由,不过一大理由是在佛教否定梵我(ātman)。虽然佛教从原始佛教以来即主张无我,但这与印度传统的梵我宗教对立。梵我的存在与轮回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而轮回思想也可说已成为印度人的血肉,所以佛教在印度也接受轮回思想,基于轮回思想发展教理。……如果认同轮回思想,则须有轮回的主体。因此在佛教里,一边说无我,同时也须认定轮回的主体与梵我是不同的形态。唯识思想的阿赖耶识,如来藏思想的如来藏或佛性等,都是与梵我极为类似的观念。
外部链接
- Nirvana Sut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Kosho Yamamoto'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Mahāyāna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