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子部

犊子部[1]梵语印度俗语:Vātsīputraka[2]巴利语[3][4]),亦称可住子部、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罗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音译为跋私弗底梨与部、跋私弗多罗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罗部、婆麤富罗部、婆蹉富多罗部、跋私弗部、婆蹉部[5]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自先上座部分支,《大毘婆沙论》称《发智论》评破了犊子部的根本宗义[6][7],故此部起源比说一切有部更早,它同大众部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一起并列为早期四大部派[8]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初期佛教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历史

犊子部主流支派正量部称犊子部是在佛灭满二百年时,犊子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所确立的。据正量部文献,该长老名犊子Vātsīputra,出土铭文记为Vāchiputa[2]

西藏翻译的清辨《异部精释》,所举部派分化的不同传说中第三说为正量部[9]的传说:“世尊般涅槃后,一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而至摩诃钵土摩王时,于华氏城集诸圣众”。“僧伽诤论大起,长老龙及坚意等多闻者,宣扬根本五事。……由是分为二部”。“如是僧伽纷争,经六十三年,及犊子长老,集诸僧伽,息诸诤论,举行第三结集”。《布顿佛教史》转载了有关记载[10]

异部宗轮论》传说,在佛灭第三百年中(即佛灭满二百年后而未满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犊子部[11],南传《岛史》称其从本上座部分出。

学说

早期宗义

犊子部根据地在跋蹉国(、Vaccha)都城拘舍弥地方,其早期宗义与说一切有部发智论》本身所确立的宗义大多相似,只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不同之处[6]

大毘婆沙论》记载:

十八部时期宗义

在犊子部确立后百年内,因为对《发智论》中的一颂[20]的解释不同[21],又分出四个分支:

偈颂发智论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
虽脱
而坠堕
外道道果阿罗汉退阿罗汉1.预流果(初果)2.思法(无学)
2.家家(二果向)1.退法(无学)
饕餮
复来还
4.一间(三果向)3.护法(无学)
3.一来果(二果)4.住法(无学)
得安仍乐乐有余依涅槃界阿罗汉住独觉5.不还果(三果)5.堪达(无学)
乘乐至乐所无余依涅槃界阿罗汉进6.阿罗汉果(四果)6.不动(无学)

其中以正量部最为兴盛,它后来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自称为根本正量部。《依说论》(《三弥底部论》)是现存仅有的正面记述十八部时期犊子系宗义的论书,《三法度论》是犊子系释经之论书,经过了信仰大乘佛教者的诠释。

依说论》(《三弥底部论》)记载:佛说有三种,依说人,即依契经所说诸法施设人,契经说,人与色等五蕴,不一不异;度说人,即三世行度施设人;灭说人,即命终五蕴尽灭施设人[22]。对于依说人、度说人,命终时舍此生之五蕴无遗,受五蕴中间有,依五蕴中间有,可施设有,从此有度至彼有[23]

异部宗轮论》记载的犊子部宗义:

真谛译《部执异论》额外的记载了犊子部的一些其他宗义:

宗义诤论

提婆设摩识身论》自称性空论者,将犊子部等批判为补特伽罗论者之后,有关的大是大非诤论从未止息。

补特伽罗问题

一般被认为犊子部是补特伽罗论者的代表,如《大毘婆沙论》记载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自体实有」[17]。《异部宗轮论》三译本一致记载的犊子部宗义: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是依蕴处界而施设的假名[25],此说与在《依说论》(《三弥底部论》)中的正面论述大致相同。《十八部论》和《异部宗轮论》记载的犊子部宗义:依补特伽罗,有法从前世转到后世,可说补特伽罗有移转[27],此说与其自述宗义不同;而真谛译《部执异论》记载:依,有法从前世转到后世,可说补特伽罗有移转[27],此说与之相近。

龙树大智度论》记载犊子部尊奉旧有的《舍利弗阿毘昙》[34],犊子部传承的此论又称为《犊子阿毘昙》,不同于现存分别说部传承的《舍利弗阿毘昙论[35]。《大智度论》记载其学说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36]中所摄」[37]补特伽罗不是五蕴有为法和无为法所摄,《三法度论》有关记载与此说大致相符。龙树中论》归结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是一种实有的「不可说我」[38]

说转部立「胜义补特伽罗」,是五蕴所摄的微细难以施设之法[39]。学术界有人认为,此说可能受到了犊子部补特伽罗学说的影响。

刹那起灭问题

婆薮跋摩四谛论》与玄奘所译版本的《异部宗轮论》记载犊子部认为,诸行中,有暂住者,如部份色法,亦有刹那灭者,如心、心所法[26];不承认化地部[40]说一切有部[41]以及饮光部的「一切行皆刹那灭」学说。

分支

影响

犊子部被认为是佛教中少见的认为「有」的部派[42],因此常受到其他部派的批判,在大乘佛教智𫖮等人更指称他们为附佛外道[43]

学术研究

印顺法师称,《大毘婆沙论》将犊子部的「涅槃有三种」主张[44],归为分别论者而加以批判[45]

注释

  1.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犊子者。律主姓也。上古有仙居山静处。贪欲已起不知所止。近有母牛因染生子。自后仙种皆言犊子。则婆罗门姓也。佛在之日。有犊子外道归佛出家。如涅槃经说。此后门徒相传不绝。至此分部。从远袭为名。言犊子部。文殊问经。犊子部注。律主姓是也。真谛法师。可住子弟子部。谓罗睺罗舍利子弟子。皤雌子是罗睺罗弟子。弘舍利子所说。因以部分。名为可住。可住仍言上古有仙名可住。今此律主母是彼种。从母为姓。名可住子。此理难解。幸愿详之。」
  2. Maythee Pitakteeradham. (PDF). 世界宗教学刊. 2006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28). そうしたことを考えて、指导者たちの中に、Vāchiputaという人物はVātsīputrīyā(犊子部)の开祖であることが推测できる。これは、 正量部の文献によれば、犊子部の开祖はVāts-īputraという高僧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と一致する。 ……「Sārnāth 石柱铭文(Lüders, 923) 〔A.D.IV〕Sammitiya とVātsīputrakaの所有。
  3. . [202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Vacchiputtaka does in fact occur in the PTS edition of the Mohavicchedanii on p. 258, although it is not read in CSCD.(CSCD版把犊子部拼作Vajjiputtakā有可能为错拼,PTS版的Vacchīputtaka才是正确的拼法,因为Vaccha即是犊、小牛,亦是跋蹉国之国名。Vajja是跋耆国,Vajjiputtakā是指主张十事的东方僧团跋耆族比丘。)
  4. 佛光大辞典. . [202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另据日本学者赤沼智善研究,此部诸师为十六大国中筏蹉国(梵 Vatsa)之比丘,故此部之梵名作 Vatsī-putriyā(意谓筏蹉之弟子);又此部之巴利名 Vajji-puttaka,或系由 Vatsa 与第二次经典结集时之跋耆(巴 Vajji)混同而成者。
  5. 《佛光大辞典》【犊子部】:梵名 Vātsī-putrīyāh,巴利名 Vajji-puttaka。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跋私弗底梨与部、跋私弗多罗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罗部、婆麤富罗部、婆蹉富多罗部、跋私弗部、婆蹉部。又称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罗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有关此部之分派,诸说不同。依异部宗轮论载,此部系于佛陀入灭后三百年,自说一切有部所分出者;舍利弗问经及南传岛史等,则谓于上座部分出。又南传佛教谓其分裂年代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年中。其部名与部主,三论玄义举真谛三藏之说,谓有名为「可住」之古仙人,其后裔有可住子阿罗汉者,今此部为其弟子所倡,故称可住子弟子部。异部宗轮论述记则别出有关犊子名称之传说,以前说为非;谓上古有一仙人,贪欲莫遏,染母牛而生子,自后仙种皆言犊子,为婆罗门之一姓。佛世时有犊子外道,归佛出家,其后门徒相传不绝,分部之后,即称犊子部。又俱舍论光记卷三十亦以此部主为佛世时犊子外道之党徒。盖可住子、犊子两者之译语相异,系由于梵音不同所致,其长音言「可住」,短音则「犊」;若据称友之梵文俱舍论疏、翻译名义大集等所载此部之梵名,则「可住」之译语为谬误,犊子始为正确译名。另据日本学者赤沼智善研究,此部诸师为十六大国中筏蹉国(梵 Vatsa)之比丘,故此部之梵名作 Vatsī-putriyā(意谓筏蹉之弟子);又此部之巴利名 Vajji-puttaka,或系由 Vatsa 与第二次经典结集时之跋耆(巴 Vajji)混同而成者。依真谛之说,此部属于舍利弗之法系,谓舍利弗作阿毘昙论,其弟子罗睺罗大弘其说,可住子复阐述罗睺罗之说。其教义系将一切事物分为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等五藏,以为均属实有,特别主张有补特伽罗(我),称之为不可说,以此补特伽罗与五蕴不即不离(非即非离蕴),实则承认有生死轮回之主体。历来多有破斥补特伽罗实有说者,贬为依附佛法之外道,然后世佛教发达,大乘教义立如来藏者,与此补特伽罗思想不无关系。另据异部宗轮论载,尔后自此部更分出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四部。其分派之原因乃源于对一偈之解释产生异义,此偈为(大四九‧一六下):「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大毘婆沙论卷二、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二、卷十、部执异论、十八部论、中论卷二、出三藏记集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参阅「小乘二十部」928、「印度佛教」2215) p6667
  6. 迦多衍尼子阿毘达磨发智论》:「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有作是说:若五根,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
    大毘婆沙论》:「有作是说:『若五根,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问:谁作此说?答:是旧阿毘达磨者说。……有说:此是犊子部宗,彼部师执: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为自性。」
  7. 苻秦僧伽跋澄译《鞞婆沙论》:「问曰。何以故彼作经者(迦旃延子)立此经(阿毘昙八犍度论)。答曰。……或以三事故。增益智故。开意故。离计故。……离计人者。诵尔所阿毘昙前句后何。如是四句不说计人。一切中说无我行。非众生、非命、非长养、非士。空净聚也。以三事益智、开意、离计人故作此经。」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复次以三因缘故。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经(阿毘昙八犍度论)。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断我故。……断我人者。彼尊者造阿毘昙经。未曾说有我。于一切处常说无我无人。以如是等众因缘故。彼尊者造阿毘昙经。」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复次尊者(迦多衍尼子)以三因缘制造此论(阿毘达磨发智论)。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遮计我故。……遮计我者。尊者所造阿毘达磨。未曾说有补特伽罗。恒显诸行空。无有我。以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彼尊者制造此论。」
  8. 印顺《印度之佛教》:「佛世一味之教,以七百结集,初分为圣大众部及圣上座部,谓之根本二部。次于佛元百三十年顷,于上座部出分别说者,合为大众、上座分别说及上座之三系,成鼎立之势。迨大天等率众南行,其上座系之沿恒河北岸及雪山麓而东进者,别出犊子部。其在西北印者,自称说一切有部以别之,成四大派。『寄归传』:「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盖谓此也。其弘布之区域,略言之,则大众系在南印,说一切有系在西北印,分别说系在中印,犊子系则在中印之东北,亦间及西南也。」
  9. 《三论玄义》: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复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毘昙不足。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也。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罗汉。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此三从人作名。四名密林部。从住处作名也。
  10. 布顿佛教史大宝藏论》:佛灭度后一百三十七年,难阿迦王及大莲王在世,当‘白崛城’长老‘大迦叶’和上师等还在世时,有一罪恶者名‘贤善’,装饰比丘外相,示现各种神通,使诸僧伽内部分裂,佛教发生混乱。那时正当‘龙军’及‘悦意’两位尊者护持教法,僧伽分成各部各家,经过了六十三年,‘上座寓母子部’,才结集法藏。
  11. 真谛译《部执异论》:「上座弟子部。住世若千年。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
  12. 杂阿含经·六五三经》:「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彼诸根,则不空无果。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作凡夫数。」
    大毘婆沙论》:「有作是说:若五根,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问:谁作此说?答:是旧阿毘达磨者说。问:彼何故作此说?答:为遮余部,故作是说,不必唯说五根为性,谓:分别论者执:信等五根,唯是无漏,一切异生,悉不成就。……为遮彼意故,旧阿毘达磨者说:世第一法,以五根为自性。世第一法,在异生身故,知五根亦通有漏,异生定不成有为无漏故。……
    有说:此是犊子部宗,彼部师执: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为自性。唯此五根,是自性善,余杂此故,亦得善名。由此五根,创建一切贤圣差别,不由余根。如契经说:『若有五根,增上猛利,平等圆满,多修习故,成俱解脱;从此减下,成慧解脱;次复减下,成身证;次复减下,成见至;次复减下,成信解;次复减下,成随法行;次复减下,成随信行。』」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为断彼人如是论故,说:信等五根,是世第一法。若信等五根是无漏者,无始已来,未曾能起一念无漏,而得世第一法,是故当知,五根非纯无漏。」
  13.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何异生性。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欲界见苦所断十随眠是异生性。如犊子部。彼说异生性是欲界系。是染污性是见所断。是相应行蕴摄。为遮彼执显异生性是三界系。是修所断。是不染污。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何凡夫性。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异义者意故。如犊子部说。欲界见苦所断十种烦恼。是凡夫性。彼说凡夫性。定是欲界系是染污。是见道断。是相应。为止如是说者。意明凡夫性是三界系是不染污。是修道所断。是不相应法。故而作此论。」
  14. 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然犊子部信有去来。执有随眠非相应法。如是所执极为无用。如彼论言。诸欲贪缠一切皆是欲贪随眠。有欲贪随眠非欲贪缠。谓不相应行欲贪随眠。」
  15. 、《大毘婆沙论》:「有作是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涅槃自性有三种相。一学、二无学、三非学非无学。何学。谓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何无学。谓无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16. 大毘婆沙论》:「已说五趣一一差别。于彼中有阿素洛今当说。谓有余部立阿素洛为第六趣。彼不应作是说。契经唯说有五趣故。问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复次素洛名端政。彼非端政故名阿素洛。以彼憎嫉诸天令所得身形不端政故。复次素洛名同类。彼先与天相近而住。然类不同故名阿素洛。……问阿素洛其形何。答其形上立。问语言何。答皆作圣语。问诸阿素洛何趣所摄。答有说。是天趣摄。……如是说者。是鬼趣摄。………」
  17.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犊子部作如是说:处所是假名法,无有定体;结非假名,众生非假名,各有定体。……」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犊子部说:所系事是实,能绑定亦实;补特伽罗亦是实。……」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以何等故?如不可得,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人意故,或有说者:有,以有故,忆本所作。……」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补特伽罗既不可得,又无前心往后心理,何缘能忆本所作事,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补特伽罗自体实有,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若无我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
  18.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问曰:以何事故,尊者迦旃延子引犊子部所立义耶?答曰:彼犊子部所说而与此经少有相违,所谓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一向染污,彼以欲界、苦谛所断、十使是凡夫性,涅槃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阿须罗是第六道,说有我人。为如是等。若五、若六,与此经相违,莫谓彼部所说尽与此经同。」
  19. 大毘婆沙论》:「何故此法,不应言无色界系耶?答:入正性离生,先现观欲界苦为苦,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圣道起,先办欲界事,后合办色、无色界事。……此中入正性离生,先现观欲界苦为苦,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者,谓:见道中,先别现观欲界苦谛,为苦行相;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谛,为苦行相。……问:如于色界苦,非先现观,而世第一法是色界系;如是,于无色界苦,虽非先现观,何妨世第一法是无色界系?答:以色界中有遍缘智,能缘自地,及缘上、下故,于色界苦,虽非先现观,而世第一法,得是色界系。无色界中,无遍缘智,虽缘自、上,而不缘下故,世第一法非无色界系。」
  20. 玄奘迦多衍尼子阿毘达磨发智论》:「『虽脱而坠堕。饕餮复来还。得安仍乐乐。乘乐至乐所。』(1)虽脱者。谓诸外道。虽脱欲界。而坠堕者。谓彼而坠色无色界生。及堕彼受生贪。(2)饕餮复来还者。谓彼于顺五下分结。虽少分断。而余多故。后必起贪。还生欲界。(3)得安者。安谓有余依涅槃界。诸阿罗汉。已证故名得。仍乐乐者。乐谓无余依涅槃界。彼恒欣慕故名乐。(4)乘乐至乐所者。谓乘道乐。至涅槃乐。」
    苻秦僧伽提婆迦旃延子阿毘昙八犍度论》:「『脱若堕已堕。贪餮复来还。已逮安隐处。乐往至乐所。』(1)脱若堕已堕者。脱谓欲界也。已堕谓生色界。若堕谓办色界中五阴也。故曰脱若堕已堕也。(2)贪餮复来还者。有世间道垢尽圣智未生。彼自身娱乐自身恃怙。复堕地狱畜生饿鬼。故曰贪餮复来还也。(3)已逮安隐处。已逮者。谓佛佛弟子。安隐者。谓之泥洹彼娱乐。故曰已逮安隐处也。(4)乐往至乐所者。彼道乐至泥洹。故曰乐往至乐所也。」
  21. 异部宗轮论》:「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有如是等多差别义。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法上等四部执义别。四释一颂以旧四释:一、阿罗汉中有退住进。初二句释退。次一释住。后一释进。二、三乘无学。初二句释阿罗汉。次一释独觉。后一释佛。三、四果有六种人。一解脱人即预流初得解脱故。二家家人即第二果向。三一来果人、四一间人。五不还人。六阿罗汉。已解脱一、更堕二。堕由贪第四人、复还者第三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四、六种无学。退、思、护、住、堪达、不动。已解脱是第二人、更堕是第一人。堕由贪是第三人、复还是第四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
  22. 三弥底部论》:「问曰:何说有人?答曰:佛说有三种人。问曰:何三种人?答: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
    问曰:何依说?答:如佛所说,语跋婆耶,言是是行所依,说是是其名安,是名依说。如火譬,如佛语舍利弗,有人名象,白净可爱,四大所成,是名我,如是。一切,亦如乳譬,如是。
    依修多罗等所说,是名依说,如色、得色人,得色人不可说异色,色不可说异得色人,依色,得名依色人。
    若人说,是色是我,是其色成,名我见,若人说色是我者,以是过,五阴人,前所说,成是其过。
    复言,若人说,得色人异色者,名异我见,若人说异我,以是过,人异五阴,成是其过。
    得色人相从而已,非是真说,若人说,色、得色人相从而已,成其邪见,若邪见者,言无我,以是过,前所说,成是其过。
    以是故,此是三过,是故,实、异、邪见。不随实、异,不随邪见,依色,得色人可说。以是故,得色人共色,实可说。是故,是时色起,是时得色人亦起,是时色灭,是时得色人亦灭,不是不可说,如是。
    五阴,十二门,五道阿修罗道中阴为七道,人生有处,迦罗罗阿浮陀那、肉团、支,新生、童子、年少、中年、老。善、恶记心。戒、犯戒,如是。上一切,合、不合。依上诸法,是名依说人可知。
    问曰:何度说人?答曰:以是时度异有,是时佛说度众生。何度说众生?过去说,未来说,现在说。何过去说?……如佛所说,我过去世时,曾作顶生王,是名过去说。……依三世行,制三说,如是。应知,以是行度说,是名度说。……
    何灭说?答:逐依说人,度说人,佛说灭说人,如过去身坏时,是名灭说,如是。如佛所说,漏尽比丘,五阴无常灭,是名灭说。如佛说偈言,智者莫能测,得至无动乐,是名灭说。」
  23. 三弥底部论》:「见依说、度说,是故说有人,舍五阴生有处,受五阴中间有。见灭说,佛说无复有受阴处,如是。
    问曰:为舍五阴灭尽犹有所余?答曰:何所疑?曰:见先师意互相违故生疑。
    有诸部见,五阴一边,从此有往彼有,如是。……
    又诸部说人,如是。从此有往彼有,非是阴。……是故,如诸部见人,如是。从此有往彼有,非阴,如是。
    又诸部说,无人从此有度彼有。……前世已生,不复更生,是故无人,舍此度彼有。是故生疑。
    曰:前所问,为舍五阴灭尽犹有所余?今若舍五阴,五阴无遗余,从此有度彼有。如佛说偈言:弃舍此人形,受天身具足。如佛说人无,财宝一切舍,随所往,如是。如佛说临死时,舍其身独自去,在世之时言,皆是我有,临死之时,一切舍,独自去,戒定熏心,借此善业上生,是故,佛说,善心而已,上生胜处。是故,舍五阴灭尽,往彼胜处,依业不灭。佛说偈言:是业是其物,自捉自随去。中阴根故,往生彼处,受根义,行中阴处,天眼见中阴色。如诸部说,五阴一边,从此有往彼有,是故,舍此语,如是。
    前所说,如是。人从此有往彼有,唯人而已。若尔者,应至道。实、异,无往。若实、异,若常,若不常,成邪见。如前所说,实、异、常、不常,成邪见遮。以是故,人共阴,实、异不可说。是故,是人而已往生处不可说
    问曰:何人身灭时五中有起?答曰:人欲灭时,中有起时,依五中有,是名五中有人可说。逐过去说,依度说,人可说。以是故,不依人,是故,不依义,不是人可说,如是。见法念灭念灭,不灭行念念,是名佛说,应当知,以是故,舍五阴身都尽,人从此有度彼有,是故说,有人舍五阴生有处,受五阴中间有,如是。」
  24. 杂阿含经·二一三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是非二者。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彼自以意说二法者。但有言说。闻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杂阿含经·三〇六经》:「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
    提婆设摩识身论》:「谓契经中世尊善语善词善说。如是五趣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捺落迦趣傍生趣鬼趣天趣人趣。」「……如是八种补特伽罗。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预流果能作证向。若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能作证向。」「……如是三聚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学补特伽罗。无学补特伽罗。非学非无学补特伽罗。」
  25. 失译《十八部论》:「彼犊子部根本见者。非即是人。亦非离阴界入。和合施设故。」
    真谛译《部执异论》:「可住子部是执义本。非即五阴是人。非异五阴是人。阴界入故。立人等假名。有三种假。一摄一切假。二摄一分假。三摄灭度假。」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蕴处界假施设名。」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者。谓我非即离蕴。处界亦尔。然世说言色是我。乃至法亦是我。但依蕴等假施设此我名。我实非蕴等。」
    诃梨跋摩成实论》:「犊子道人说有我。余者说无。……佛但以外道离五阴已别计有我。常不坏相。断此邪见故。言无我。今我等说五阴和合。名之为我。是故无咎。……如然可然。不得言一。不得言异。我亦如是。」
    世亲俱舍论·破执我品》:「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蕴不一不异。……此如世间依薪立火。如何立火可说依薪。谓非离薪可立有火。而薪与火非异非一。若火异薪。薪应不热。若火与薪一。所烧即能烧。如是不离蕴立补特伽罗。然补特伽罗与蕴非异一。若与蕴异。体应是常。若与蕴一。体应成断。」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其犊子部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谓实有我。非有为无为。然与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但无即蕴离蕴。如外道等所计之我。悉皆是无。非无不可说非即蕴离蕴我。既不可说。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
  26. 杂阿含经·二八九经》:「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尅。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失译《十八部论》:「彼犊子部根本见者。……一切阴刹那不住。」
    真谛译《部执异论》:「可住子部是执义本。……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
    婆薮跋摩四谛论》:「又跋私弗部。说有为诸法实有暂住。此住有异。是有为相说名为老。如经中说。此身得住百年。或说有四识住。以是义故说名为老。若有为法实念念灭。少壮不成亦无命根。」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者。即正量部计从此流出。心心所法。灯燄铃声。念念灭。色法中。如大地经劫。命根等皆随一生。长犹有生灭等。」
  27. 失译《十八部论》:「彼犊子部根本见者。……一切阴刹那不住。离无有法从此世至他世。当说人至彼。」
    真谛译《部执异论》:「可住子部是执义本。……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离无有一法从此世至后世。可说人有移。」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诸法若离等者。此中意说。法无移转可说。命根灭时法亦随灭。然由我不灭故。能从前世至后世法。不离我亦可说有移转。」
    大毘婆沙论》:「何死?答: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同分移转,坏没舍寿煖,命根灭弃,诸蕴身殒丧。是谓死。」「问契经所说复何通?如说:『苾刍诸行不住。』答:不久住,故说不住言,非谓全无刹那住相。尊者世友作是释言:契经但遮刹那后住,说不住言,非谓诸行无刹那住;若全无住,世尊不应创建施设世及刹那。复作是释:刹那住相微细难知、难可施设故,说不住,谓刹那量是佛所知,非诸声闻独觉等境;如乘神通屈伸臂顷从此处没至色究竟,于其中间,非不相续可有从此往至彼义,亦非一法移转至彼,又无从此越至彼义;是故决定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从此至彼,于其中间,诸刹那量最极微细,唯佛能知,由此故言,诸行不住。」
  28.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亦有外道得通。现见有修得故。」
  29.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五识无染亦无离染。但有无记。都无善恶。无分别故。有分别者。有善恶故。若断欲界修所断惑等者。以修惑唯迷事有不障理。有漏六行既非证理故。唯伏修。非见所断。见所断法迷理起故。要见理时方能永断。凡圣六行皆尔。离色界等亦尔。此中且举欲界。」
  30. 三法度论》:「近行禅者,忍、名、想。近于思惟,故曰近行禅。问:为近谁?答:如前说善胜。问:如前已说四禅,何故重说?答:前说禅,是趣生死胜,此趣出要胜,此次第观真谛。如人始度旷野,见种种妙好华池,若干清泉盈满,及园观种种华树严饰;见已作是念:『此非空野中可得,必近城邑。』如是,行者在生死旷野,婬怒痴烦劳,得真知识故,
    • 正思惟,观阴、界、入,无常、苦、空、无我时,若欲乐,是谓
    • 正思惟,意不动,是谓
    • 如梦中见亲,如镜中像,如是苦观,
    世间第一法,由世尊想。是谓近行禅,彼次第,如梦觉见亲,后得圣谛观,亦如是。」
    四阿鋡暮抄解》:「思惟疾行阴、界、处,无常、无我、苦所有观,若欲,是有忍(三忍)增。思惟不动,如梦中见乐,见其形像,苦时相见,是想增。世间最好法,世尊想。如是,是禅行,其中间觉见喜,是圣谛时。」
  31. 部执异论》:「忍、名、相、世第一法,此四位名正定。」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初观四谛,但总忍可,名『忍』。亦观四谛,名『名』。次观四谛所诠体,名『相』,世第一法可知。此根本所诵,但说此四,而为善根。」
  32. 三法度论》:「见地者,法、观、未知智。法智,观智,未知智,此是见地智。
    • 于中法智者,是现智义,譬如良医,知痈已熟,以利刀破痈,然后以指贯信道,令不伤脉,而后破痈;彼修行人,亦如是,正思惟,观欲界苦时,断见苦所断烦恼,然后生第二智;如欲界苦、无常,色、无色界,亦如是,从此比智,断色、无色界烦恼,是谓见苦三智。
    • 欲界,爱苦因,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见习三智。
    • 欲界灭止,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尽三智。
    • 此道灭欲界苦,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道三智。
    此十二智,见地广当知。」
  33.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若已入正性离生、十二心等者。此中谛别,有三心,一、苦法智,即观欲界苦;二、苦法忍,后观欲界苦谛惑,断未断,以犹有上界惑故,重观断等;三、苦类智,即合观色、无色界苦。以苦谛三界尽故,不复重观故,合十二心。第十三心,或说即道类智第二念相续心,或总观四谛心。次第超越得果,皆尔;次第得第二、三果,如常。」
  34. 龙树大智度论》:「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毘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毘昙》。」
  35. 龙树大智度论》:「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结。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如《迦旃延子阿毘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犊子儿阿毘昙》中结使亦同。缠有五百。」
  36. 龙树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中,无戏论垢浊故,名毕竟清净。毕竟清净故,能遍照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
    龙树十住毘婆沙论》:「佛实是一切智人,何以故?凡一切法有五法藏,所谓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出三世法、不可说法,唯佛如实遍知是法。」
  37. 龙树大智度论》:「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毘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38. 梵志青目龙树中论》:「『若人说我相。』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言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
    诃梨跋摩成实论》:「又汝法中说,可知法者,谓五法藏,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法。我在第五法中,则异于四法。」
  39. 世友菩萨异部宗轮论》:「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蕰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蕰永灭。有根边蕰、有一味蕰。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但是微细难可施设。即实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蕴离蕴。蕴外调然有别体故也。」
  40.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说一切行皆刹那灭。」
    真谛译《部执异论》:「正地部是执义本。……一切行刹尼柯(有刹那)。」
    失译《十八部论》:「彼弥沙塞部根本见者。……一切行刹那。」
  41.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说一切行皆刹那灭。」
    真谛译《部执异论》:「说一切有部是执义本。……一切行刹尼柯(有刹那)。」
    失译《十八部论》:「彼萨婆多根本见者。……一切行磨灭。」
  42. 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我法俱有宗,此宗摄二十部、五部之义,谓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或亦取经部根本一分之义。」
  43. 《摩诃止观》卷10:「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犊子读《舍利弗毘昙》自制别义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说藏中。……今犊子计我异于六师,复非佛法,诸论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
  44.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33:「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如犊子部。……
    有说:此中应作余说,问答决择,理更显故。谓应理论者,辨分别论者,所说有过,显自无失。分别论者所说有二:一说,涅槃先是非学非无学后转成学,先是学后转成无学,先是无学复转成学。二说,涅槃有三种,谓学者常是学,无学者常是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常是非学非无学。
    若对前说释此文者,而『汝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耶?』者,是应理论者问。重定前宗,若不定他宗,说他过失,则不应理。答『如是』者,是分别论者答,我说涅槃转变不定,可有三种,故言『如是』。……我说涅槃体类差别,定有三种,故言『如是』。……」
  45.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犊子部立三种涅槃: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毘婆沙师评破他,称之为「分别论者」。「分别」,本为阿毘达磨的标帜,上座系的独到学风。由于现在有派,自称「分别说者」,因而三世有派,渐形成「说一切有」,以为对立。分别说者虽是上座部中的现在有派,但是说一切有 部的对立者,所以毘婆沙师,也泛指说一切有部以外的上座别系为分别论者。这样,犊子部也被称为分别论者了。或可以这样说:犊子部所宗奉的根本阿毘达磨,虽诵本不同,而与分别论者(印度本土的,如法藏部等)一样,都是『舍利弗阿毘达磨』。」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