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府
台北府[注 1]是大清帝国于清治台湾设置的府级行政区域,为1876年1月16日(光绪元年12月20日)清廷准沈葆祯奏请在原台湾府北部增设设置之官署[注 2][注 3][1]。台北府初设时隶属于福建省台湾道之下,与台湾府并立之区划;1885年(光绪11年),台湾建省后则改归福建台湾省台湾道,也是大清帝国218个府建制之一。
台北府 | |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汉字 | 台北府 |
注音 | |
汉语拼音 | |
威妥玛拼音 | |
台语白话字 | |
台语罗马字 | |
客语白话字 | |
英语 |
1876年(光绪元年)台北府设立之初,府治先暂设在竹堑城(今新竹市),1878年(光绪四年)才移往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2]。而后于大稻埕南修建新台北府城,1884年(光绪10年)建成后迁台北城内(今台北市中正区市中心)。其与台湾巡抚衙门、台湾布政使司衙门、淡水县知县衙门比邻(今台北中山堂附近)。
台北府设置台北府知府等官员,与分别受台湾道、福建台湾巡抚及福建台湾布政使等官职制约。1895年(光绪21年、明治28年),依照清日两国签定之《马关条约》,福建台湾省割让予日本后,台北府不再设置。
沿革
1876年(光绪元年)台北府设立之初接收原台湾府下辖噶玛兰厅、淡水厅土地,并改为三县一厅,分别是宜兰县、淡水县、新竹县、基隆厅[2]。辖区是大甲溪以北,相当于今台中市北部、苗栗县、新竹县及新竹市、桃园市、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宜兰县[2][3]:38。1887年(光绪13年)创建福建台湾省,行政区调整为三府一直隶州时,台北府新竹县南边一部分划出苗栗县并改归台湾府,但这时仍维持三县一厅的编制[3]:40。
年代 | 1876年以前 | 1876年-1887年 | 1887年-1895年 | 1895年起 |
---|---|---|---|---|
行政区域 | ![]() | ![]() | ||
福建省 | 福建台湾省 | 台湾 | ||
台湾府 | 台北府 | 台北县 | ||
噶玛兰厅 淡水厅 |
宜兰县 基隆厅 淡水县 新竹县 |
宜兰支厅 基隆支厅 淡水支厅 新竹支厅 |
最迟到1887年(光绪13年),才确定以南港溪为淡水线跟基隆厅的分界[2]。另有说法指出1894年(光绪20年)曾析淡水县南部设立南雅厅,但其存在有争议。
1812年 (嘉庆17年) | 1876年 (光绪元年) | 1887年 (光绪13年) | 1894年 (光绪20年) |
---|---|---|---|
噶玛兰厅 | 宜兰县 | 宜兰县 | 宜兰县 |
淡水厅 | 基隆厅 | 基隆厅 | 基隆厅 |
淡水县 | 淡水县 | 淡水县 | |
(南雅厅) | |||
新竹县 | 新竹县 | 新竹县 | |
苗栗县 | 苗栗县 |
- 注:灰底者为台湾府所辖之行政区域。
注释
- 清代台湾相关地名专用「」字,「台」为日治之后用字。
- 《台湾通志》/疆域/建革:「台北府,光绪元年建。领县三:曰淡水、曰新竹、曰宜兰;厅一:曰基隆同知厅。」
- 王石鹏《台湾三字经》附录:台湾说略:「台北府,光绪元年奏裁淡水同知,设台北府……」
参考来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