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港
淡水港又称淡水(沪尾)海关码头,是淡水河的河口港,曾经为台湾三大商港之一,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在此设通商贸易港,原本是沪尾水师守备营所筑码头区,当年位置于现在的红毛城前方河边,目前属财政部关务署基隆关所有、中华民国国军管辖。淡水港之黄金时代约在1865年至1905年之间。
淡水海关码头 | |
---|---|
沪尾海关码头 | |
![]() | |
位置 | ![]() |
建成时间 | ![]() |
官方名称 | 淡水海关码头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码头 |
详细登录数据 |
到了日治时代,淡水港渡过了黄金岁月,因河道日渐淤浅、大型船舶出入不便,转而大力建设基隆港,兼以台北、基隆间铁路之便,基隆港终而取代了淡水港昔日的地位。
历史
- 1858年(清咸丰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淡水正式开港。
- 1861年(清咸丰11年),7月英国副领事斯文豪(郇和)抵台勘查,以淡水港更具便利性,与清廷议定以沪尾为通商码头[1]。
- 1862年(清咸丰12年),淡水开港后选为海关税务司辨公所在,同年7月28日由区天民以沪尾守备署开征关税[1],并奏准由沪尾关税每月拨用一万两,予台湾道丁曰健充当军饷,平戴潮春民变[2]。
- 1863年(清咸丰13年),因外国船只课税纠纷与沟通问题日多,及中国人收贿弊端,由前福州海关税务司斯美里登提议,改由外籍人士担任税务司管理,第一任乃英国人何威尔(John W. Howell)[1]。
- 1872年(清同治11年),3月9日马偕博士登陆于淡水。
- 1927年(日昭和2年),由台湾日日新报举办票选,选定为台湾八景之一。
- 1941年(日昭和16年),当时淡水港已是有名无实的国际港。
- 1945年10月8日,国民革命军「台湾前进指挥所」宪兵第4团,搭戎克船自淡水海关码头上岸,乃中国军队踏进淡水之开端[1]。
- 2000年(民国89年),6月27日公告为三级古迹。[3]
空间配置
淡水海关码头原包含有海关关署、长官官邸与码头区三部分,码头区包含码头本体、洋楼及仓库,而今仅存二层洋楼一栋与仓库两栋,以及码头本体,上有系船柱15根[1]。
码头构造
淡水海关码头本体长约150公尺,岸壁以观音石为主,采交丁砌法,石长3尺或2尺5寸,断面每边1尺5寸,码头内填卵石。系船石亦由观音石打凿,长5尺8寸,登船口有楔形砌石,柱侧刻有淡字[1]。
历史留影
- 从淡水区英国领事馆远眺港口,确实日期不详,大约是19世纪末期。
- 从淡水河渡轮远眺港口2017
- 仓库
- 洋楼
- 国军军营
参考来源
书目
- 《淡水镇志》,2006
- 《台北县县定古迹淡水海关码头调查研究及修复计划》,(徐福全)2005年8月
外部链接
- 淡水海关码头 新北市立淡水古迹博物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淡水海关码头园区-新北市观光旅游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