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静涯
木下静涯(1887年—1988年),本名木下源重郎,号静涯,长野县伊那市人,日本东洋画京都派画画家,曾在台湾日治时代的台北州淡水郡(今新北市淡水区)居住与作画达二十余年。
木下静涯 | |
---|---|
![]() 木下静涯 | |
出生 | 1887年![]() |
逝世 | 1988年![]() |
职业 | 画家 |

生平
1887年生于长野县伊那市的木下静涯12岁开始习画,曾是四条派画家,并加入竹内凤的竹丈会,吸收不同流派的技法。1918年,他与画友相偕前往观摩印度石窟壁画途中,顺道来台拜访同胞,不料某画友罹患伤寒,他因此自愿留下看护,以至盘缠用尽无法返日。滞留台湾的他爱上淡水郡的风景,遂于1923年落籍淡水街三层厝26番地(今淡水区三民街2巷2号),并将妻儿接来同住。淡水木下静涯旧居为两层砖造瓦盖楼房,可眺望淡水河。他取名此楼为「世外庄」。[1]
木下静涯居住淡水期间,创作不辍,个性浪漫、豁达,除绘画外,还喜欢打猎、钓鱼、下围棋、喝酒,连家中缺米他都全不知道。1920年代台湾的1925年,他在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举行个展后,陆续的展览,除胶彩花鸟画以外,还有淡水风景的画作,如〈风雨〉、〈霁レュク大屯〉、〈淡水雨后〉等。1934年以后,常画台湾山景,以观音山甚多。1927年起,连续担任台湾美术展览会和台湾总督府美术展览会的审查委员,但是未曾正式招收弟子。自1932年开始担任淡水街协议员,历经四到七届。[1]
木下静涯的画作如〈花苏断崖〉、〈淡水雨后〉、〈新高山〉等曾在台湾印为明信片[2]。
对于台湾画家的看法,木下静涯在第二届府展时说:「相对于日本人多思想性的作品,台湾人则明显地以写实作品为主。[3]受其影响的台湾画家包括陈澄波、李梅树、李石樵等等[4]。他还在淡水曾组织一个画友会,招收当地有力人士入会,定期缴纳会费,每月以抽签方式把他的画作送给会员,对淡水美术发展有一定影响[5]。
1946年,由于日侨强制遣返政策,木下返回日本,并将其大量画稿与书籍留给私塾学生蔡云岩[1]。回日本后,他住在北九州市小仓北区,多半以教导业余画家或制作客户订购作品为主[1]。他还为千余名曾住在台北淡水的日本同胞们,组织了淡水会,每年聚会一次,一起关心着淡水的近况[6]。该会成员最多达400余人,在2011年时剩十几人[4]。
1988年去世时,留下「好日好日又好日」的遗言[1]。
身后

创价学会下的台湾创价学会于2003年起便举办「文化寻根.建构台湾美术百年史」系列画展,当2006年欲展出木下静涯的画作,向蔡云岩其家属搜集相关数据,意外发现蔡家搜藏当时台展与府展共16本图录。当东京富士美术馆馆长野口满成来台看到这些图录后,表示过去在台湾竟有那么多活跃的日本艺术家,但日本艺术界却因缺乏数据而无从得知,这16本图录恰好可补足了日本美术史。[7]
新北市政府在淡水老街中正路的马偕纪念公园旁设立以他名字取名的纪念公园[8]。该公园于2011年10月19日激活[4]。
2012年,插画家刘亦甫出版绘本《淡水好日》,以图画方式介绍木下静涯于台湾的日常生活[9]。
参考
- 廖瑾瑗. . 《艺术家杂志》 (台湾: 艺术家杂志社). 1996-06, 第44卷 (第6期) (中文(台湾)).
- . 文化部典藏网.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中文(台湾)).
- 木下静涯. . 《台湾新民报》. 1937-01-15 (日语).
- 林昭彰. . 《联合报》. 2011-10-20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淡水古迹博物馆.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3) (中文(台湾)).
- . 《人间福报》. 2013-12-08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中文(台湾)).
- 陈思娴. . 《自由时报》. 2010-03-29 [2015-05-31] (中文(台湾)).
- . 淡水区公所. [2015-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中文(台湾)).
- 刘亦甫. . 台湾: 新北市立淡水古迹博物馆. 2012-09. ISBN 9789860336139 (中文(台湾)).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木下静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