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顶
灌顶(梵语:,罗马化:abhiṣeka,标准藏语:,罗马化:dbang),其原来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头顶然后表示祝福之意,原为昔日印度国王册立太子之仪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

印度卡纳塔克邦的耆那教灌顶仪式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藏传佛教 |
---|
![]() 金刚 |
|
汉传密宗 |
---|
![]() 胎藏界中台八叶院 |
佛教大纲 ![]() |
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阇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后的佛)。不空三藏解释说:“顶为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为灌持,明诸佛之护念(守护忆念)。”如不灌顶而学,即是盗法,不但不得以成就,得了成就也要下地狱。
道教内丹修炼讲究“真种子”的产生。《悟真篇》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一般需要师傅在弟子身上种下的灵性之根,或称先天太乙之真气(真种子)。另外道家还有“飞灵入窍”的方法。这都与佛家的灌顶有类似之处。不过道家的“鼎”和“窍”一般不必在头顶。
经论记载
经文
论述
- 《大日经疏》八曰:“如西方世人,受灌顶法时,取四大海水及境内一切河水,具置宝药谷等,作境内地图,令此童子踞师子座(狮子座),以种种珍宝庄严,所统眷属,随其大小,列次陪奉。韦陀梵志师,坐于象宝,以临其后,持此宝水,以注象牙,令堕其顶上。而后唱令,以告众人。又叹说古先哲王治人济代之法,如是随顺行者,当得寿命长远,本枝繁盛,克绍转轮之业。若不作如是事者,则当自退其位,殒身绝嗣。如是一一而教诲之。今此法王子灌顶,则不如是。陈列密严佛土法界大图,坐于妙法莲华自在神通师子之座,以本性清净智能慈悲水具含万德,而灌其心。尔时诸菩萨众,下至八部众生,莫不欢喜赞喜而生敬仰。时阿阇梨,以法王遗训而教训之:从此以后,当得生如来家,定绍佛位。若不如是对明,则不知正法尊法也。”
- 《秘藏记》曰:“灌顶义,灌者诸佛大悲,灌顶者上之义。菩萨初地乃至等觉,究竟迁佛果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是顶义也。”
- 《表制集》一曰:“灌谓灌持,明诸佛护念,顶谓头顶,表大行尊高。”
- 《秘藏记钞》七曰:“以水灌顶,是五种中甘露灌顶也。自余四种无洒水义,虽无洒水名灌顶,其故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顶义,诸佛护念,令至佛顶住。皆名灌顶也。”
灌顶种类
一般可分为结缘灌顶与传法灌顶两种。灌顶也表示同时向受灌者授戒。
藏传佛教
无上瑜伽部又分成四级灌顶:即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能灌顶、胜义灌顶。领受灌顶后可修习相应法门,最受争议就是时轮金刚灌顶要男女双运。 灌顶”一词按梵文和藏文的原意是“授权”,就是授于学修密法的权力,也包含“培育”和“播种”之义,即培育成材和播种生产某种成果的善种。其内容包括传法、加持和净化。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