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当派
噶当派(藏语:བཀའ་གདམས་པ་,威利转写:bka' gdams pa,THL:ka dam pa,藏语拼音:Gadam Ba),音译「噶当巴」,为一藏传佛教后弘期支派。
藏传佛教 |
---|
![]() 金刚 |
|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故称“噶当派”。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
1409年,西藏史上非常著名的宗教改革者宗喀巴大师,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又称新噶当派),因格鲁派僧人都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陆续改宗格鲁派,从此噶当派在西藏社会上消失。[1]
噶当派之兴起
阿底峡创立
高僧阿底峡来到古格王朝传授佛法,1045年,仲敦巴·甲哇迥乃拜阿底峡为师,修习佛法,1055年,阿底峡圆寂后,仲敦巴·甲哇迥乃前往热振寺传法,热振寺便成了噶当派的主寺。从此噶当派逐渐发展起来。后传噶当三昆仲,博多哇、京俄瓦、舖穹瓦,并形成道次、教典、教授三个系统;其中博多哇弟子朗日塘巴、霞惹瓦摄授弟子尤众,一时俊彦辈出。
噶当派的传承发展
噶当派在之后的发展中,形成三个支派。
教典派
教典派以重视学习佛教经典而得名,由僧人博多哇传入西藏。认为一切经纶都是为解脱而设教。
代表人物
- 朗日塘巴/夏尔哇巴
教授派
教授派以重视师长的教导、注重修行而得名,由僧人京俄哇传入西藏。
代表人物
- 甲域哇
道次派
道次派以显密双修而得名。由高僧阿底峡传入西藏。以「念师长为皈依、念自身为本尊、念语言为颂咒、念众生为父母、念心性为本空。」所说五念为其主要的修行方法。
噶当派的教法
主要有《噶当六论》:《生鬘论》、《集经》为起信之本;《净地论》、《经部饰》为修定之本;《入行论》、《集学论》为行道之本。并强调修行次第和显续教义全不相违,因此于显教的部分以《修心七义》、《菩提道灯论》为主。
由于《菩提道灯论》文简义丰,宗喀巴大师所撰的巨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即以此为基本的架构,而加以阐释、弘扬。
噶当派于密续的部分所重视的经典为《具德集密》、《具德轮胜乐》、《具德金刚令怖独勇》、《十三尊具德金刚令怖》、《具德时轮》,以具德本尊之修持为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