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梵语:,罗马化:acalanātha),亦称圣者无动、圣无动尊、不动尊或无动尊,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在镇守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五大明王中,为镇守中央方位的明王,[注 1]也是著名的护法。
不动明王 | |
---|---|
![]() 日本镰仓时代不动明王坐像 | |
汉名 | 不动明王
|
梵名 |
|
藏名 | མི་གཡོ་བ་ () |
日语名 |
|
蒙古名 | () |
韩语名 | 부동명왕 () |
越南语名 | Bất Động Minh Vương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金刚乘、大乘修验道 |
属性 | 金刚、羂索、三钴剑 |
![]() |

汉传密宗 |
---|
![]() 胎藏界中台八叶院 |
佛教大纲 ![]() |
藏传佛教 |
---|
![]() 金刚 |
|
概述
不动明王名称中的“不动”,是指慈悲心深广,本心本愿不变,“明”即为智能光芒之意,“王”是指的德行深广,能导众生至无余涅槃,为众导首。不动明王其誓愿为“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2]”
不动明王被视为毘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之音译名,为释迦牟尼佛之报身)的忿怒相化身,打败过大自在天。相传大自在天认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动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动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级,使其归顺,在诸明王之中不动明王也是最高尊者。[3]
形象
密教的明王像通常呈现多面多臂(拥有多个脸和双倍的手臂)的怪异形象,但不动明王则以一面二臂的形态为主。不动明王周身呈现青蓝色,右手持消除魔障的智能三钴剑,左手拿缚住邪恶烦恼的金刚锁(羂索)。面容右眼仰视,左眼俯视。周身火焰。这些是不动明王的基本特征(在密教图像集中,有时也会描述多臂的不动明王像,如后述,日莲传承中感得了四臂不动明王,但立体造像相对较少见)。
一般都以愤怒的形象示人,降伏内心诸魔障。而不动明王有两臂、四臂、六臂多个形象,但大多以两臂形象示人。其动作形象的来源主要是由(大日如来)的忿怒形象而来,多做舞蹈相,立相[4]。
不动明王虽然起源于印度,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然而在印度和中国,其造像的遗例非常稀少。在传入日本后,随着密教的流行,不动明王的造像也渐渐盛行。
佛教护法
不动明王是佛教八大护法之一,同时也是十二生肖属鸡者的守护本尊。
佛教《大集经》记载,我们的东南西北有十二神兽镇守,此十二神兽即汉地十二生肖之起源。《法苑珠林》曰:「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而不动明王对应的十二生肖中的鸡(对应其他地区的金翅鸟等),负责护佑、教化一方众生。所以在中国属鸡的人也佩戴“不动明王”法相作为守护神、本命佛。
宗教文化与影响
日本佛教
在日本佛教,东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动明王,高野山是其道场。在江户时代,幕府将军在都城江户设置有五色不动明王,以祈求政权的和平稳固。此外,日本的三大不动明王佛画,高野山明王院的赤不动、大津三井寺的黄不动、京都青莲院的青不动,合称三不动。
以真言宗为首,日本佛教的各宗派包括天台宗、禅宗、日莲宗以及修验道广泛地被信仰。与大日如来、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徳明王、金刚夜叉明王、爱染明王等一同被奉祀。
日本人认为不动明王能镇守温泉,而台湾经历过日治时期,因此在各温泉区多有奉祀不动明王的香火、尊像或寺庙,如:
- 台北市北投区
- 不动明王石窟
- 波切不动明王尊
- 南投县庐山温泉(尊像现已不存)
- 嘉义县中埔乡
- 台南市白河区关子岭关岭里火王爷庙
- 花莲县新城乡(自太鲁阁宁安桥下迁移)
- 花莲县吉安乡庆修院
- 花莲县干城村西宁寺
- 花莲县寿丰乡丰田村碧莲寺
非温泉区方面,如台北法华寺内亦有供奉不动明王。
咒语与手印
真言
根本咒:
- 曩莫三漫跢嚩日啰(二合)𧹞阿慕伽曀呬婀钵啰(二合)底贺跢曀呬婀左攞际咤婀难跢迦(引)曩底瑟咤(二合下同)底瑟咤(二合同上)左(引)拏左(引)拏跢抳怛咤乌(二合)尾勒南(二合引)伽(引)哆也莽啰也佉(引)娜也萨跢单左茗婀拏满驮婀讫娘(二合引)矩噜婀娑荷驮曩(引)仡啰(二合)羯咤羯咤莽咤莽咤憾憾婀底么攞曀呬摩诃愚拏避洒拏捺咤捺咤婀尾舍(引)婀尾舍婀左攞制咤萨嚩怛啰(引)努跢𪢐迦际咤跢咤跢咤娜么娜么发咤(半音)发咤(咤半音)憾𤚥(引)
心咒:
- 𑖡𑖦𑖾 𑖭𑖦𑖡𑖿𑖝 𑖪𑖕𑖿𑖨𑖯 𑖡𑖯𑖽 𑖮𑖯𑖽 (梵语罗马转写:namaḥ samanta vajrā nāṃ hāṃ)
火界咒:
- 𑖡𑖦𑖾 𑖭𑖨𑖿𑖪 𑖝𑖞𑖯𑖐𑖝𑖸 𑖥𑖿𑖧𑖾 𑖭𑖨𑖿𑖪 𑖦𑖲𑖏𑖸 𑖥𑖿𑖧𑖾 𑖭𑖨𑖿𑖪 𑖞𑖯 𑖝𑖿𑖨𑖘𑖿 𑖓𑖜𑖿𑖚 𑖦𑖮𑖯 𑖨𑖺𑖬𑖜 𑖏𑖽 𑖏𑖯𑖮𑖰 𑖏𑖯𑖮𑖰 𑖭𑖨𑖿𑖪 𑖪𑖰𑖑 𑖡𑖽 𑖮𑖳𑖽 𑖝𑖿𑖨𑖘𑖿 𑖮𑖯𑖽 𑖦𑖯𑖽 (梵语罗马转写:namaḥ sarva tathāgate bhyaḥ sarva mukhe bhyaḥ sarva thā traṭ arya jayasena caṇḍapracandha mahā roṣaṇa khaṃ khāhi khāhi sarva vigha naṃ banjavibanja bhidhavibhidha vidaśapravidaśa pranaticoravipranaticoa śulaprahadiviśulaprahadi haranagaraviharanagara radakumudana
viradakumudana vidaśaviśaya pravidaśavisaya yuddhajirjita prayuddhajirjita bhidhapaddhaya prabhidhapaddhaya hūṃ traṭ hāṃ māṃ, haṃ māṃ oṃ huṃ śvaha)
慈救咒:
- 𑖡𑖦𑖾 𑖭𑖦𑖡𑖿𑖝 𑖪𑖕𑖿𑖨 𑖡𑖯𑖽 𑖓𑖜𑖿𑖚-𑖦𑖮𑖯 𑖨𑖺𑖬𑖜 𑖭𑖿𑖣𑖺𑖘𑖧 𑖮𑖳𑖽 𑖝𑖿𑖨𑖘𑖿 𑖮𑖯𑖽 𑖦𑖯𑖽 (梵语罗马转写:namaḥ samata samanta vajra nāṃ arya jayasena caṇḍapracanda-mahā roṣaṇa sphoṭaya banjavibanja bhidhavibhidha vidaśapravidaśa
pranaticoravipranaticora śulaprahadiviśulaprahadi haranagara haranagara vidaśaviśayapravidaśaviśaya yuddhajirjiyaprayuddhajirjita bhidhapaddhayaprabhidhapaddhaya hūṃ traṭ hāṃ māṃ)
降魔咒:
- 𑖡𑖦𑖺 𑖭𑖰𑖟𑖿𑖠𑖰 𑖭𑖰𑖟𑖿𑖠𑖰 𑖭𑖲𑖭𑖰𑖟𑖿𑖠𑖰 𑖭𑖰𑖟𑖿𑖠𑖰 𑖑𑖨 𑖨𑖕𑖧 𑖎𑖲𑖧𑖡𑖿 𑖭𑖦 𑖦𑖭𑖿𑖩𑖰 𑖀𑖕𑖦 𑖭𑖰𑖟𑖿𑖠𑖰 𑖭𑖿𑖪𑖮 (梵语罗马转写:namo siddhi siddhi susiddhi siddhi ghara rajaya kuyan sama masli ajama siddhi svaha)
种子
不动明王的种子字是हां(hāṃ)或ह्म्मां(hmmāṃ)
。
手印
- 不动根本印
- 不动剑印
三昧耶形
三昧耶形是利剑(俱利伽罗剑)和羂索。
注释
参考资料
- 《仁王经》
- 《佛学大辞典》
- 《底哩三昧耶经》
- 大日经疏卷五:“此尊坐盘石座,呈童子形。顶上有七髻,辫发垂于左肩,左眼细闭,下齿啮上唇,现忿怒相,背负猛火,右手持利剑,左手持罥索,作断烦恼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