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澄观
清凉澄观(737年—838年,一说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赐号清凉国师,唐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华严宗四祖。
| ||
---|---|---|
出生 | 738年 唐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 |
圆寂 | 839年 承旨葬于终南山石室[1] | |
著名成就 | 华严四祖 | |
宗派 | 华严宗 | |
头衔 | 清凉国师 | |
徒弟与学生 | 宗密、僧睿、法印、寂光 | |
译作 | 《四十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随疏演义钞》 |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天宝七年(748年),[2]澄观依越州(今应天山)宝林寺霈禅师出家,精学勤诵《法华经》。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依止昙一大师门下受具足戒,复依妙善寺常照禅师受菩萨戒。澄观广学法要,依于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回至越州开元寺依昙一律师学南山律学,转返金陵依玄璧法师受学三论。 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澄观于瓦官寺听闻《大乘起信论》、《涅槃经》,从淮南法藏学海东新罗元晓之《大乘起信论疏义》,随后又前往钱塘(今杭州)从天竺寺法诜法师习《华严经》。[2]
简介
清凉澄观,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岁时,从越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正月起,到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后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3],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二年(796年)奉召至长安审定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进贡之《华严经》后分梵本,贞元十四年(798年)译成四十卷,亦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德宗又诏令澄观作疏解释,于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4]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未几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其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澄观皆广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三月圆寂,享年一百零二岁[5]。后世尊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的弟子有一百多人,宗密、僧睿、法印及寂光四人称门下四哲,其中继承他法统的是宗密。
贡献
澄观一生着有《华严经疏》等书四百余卷,讲《华严经》达五十遍。他的著述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疏钞玄谈》九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华严经行愿品别疏》一卷、《华严经纲要》三卷、《大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东域传灯目录载颂文部份之作者为法藏[6])、《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三圣圆融观》一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等。
《五蕴观》、《十二因缘观》作者题澄观,但其著作及宗密著作中未曾提及、引用,有认为《十二因缘观》可能是新罗义湘一系的作品[7][8]。
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领会特深。他虽以振兴华严学说为己任,思想融合禅宗、天台宗及《起信论》,从而融会禅教,强调唯心,着重于一心法界的论述。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他宣称迄至贤首法藏的古来诸德,对《华严经》所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的解释[9],都不得其旨,认为《华严经》于此提出了「一心缘起」,与《俱舍论》中举出的刹那缘起相同[10],并认为两译《华严经》和三译《十地经》中的「名色增长」翻译不妥,应改译为「名色开显」 [11],以契合普光《俱舍论记》中依据《成唯识论》[12],而解读的「住名色根」[13]。
由于当时正是禅宗六祖惠能弘布禅法的时期,早年又参访过牛头宗的慧忠、道钦,荷泽宗的无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澄观受禅宗影响颇深,从而极力融会禅教[14]。此诸宗融会、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响深远。
澄观曾立十誓以勉励自己,世人称为「清凉十愿」:一、体不损沙门之表。 二、心不违如来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性。 四、性不染无碍之境。五、足不履僧寺之尘。 六、胁不触居士之榻。七、目不视非仪之彩。 八、手不释圆明之珠。九、舌不味过午之斋。 十、宿不离衣钵之侧。
注释与引用
- .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 [202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
- 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
- 依《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历史学家多采此说。另《宋高僧传(卷五)本传》则说于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
- 东域传灯目录:「法藏撰……同七处九会颂一卷(同上)」
- Ven. Bongak. (PDF).
- . [2022-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
世亲《十地经论》:「经曰:『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论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云何世谛差别?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此观有六种: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观,二、因观,三、摄过观,四、护过观,五、不厌厌观,六、深观。是中染依止观者,因缘有分,依止一心故。经曰:『如来所说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所以者何?……』论曰:此是二谛差别,一心杂染和合因缘集观。」
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小乘中,十二有支,三世次第,前后引生,如何说言:『皆依一心』?下释云: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是故十二有支,皆唯是识,识外无物。……言『二谛差别』者,论主意将所依心体是真谛,能依有支是俗谛故,此一文名为『二谛』,此释总标文也。言『一心杂染和合因缘集观』者,释『所以者何』下文,谓:『一心』是真,『杂染』是俗,即明此心,随染『和合』,双辨『二谛』,是《胜鬘》中不染而染等。」 -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古来诸德,但云:『离本识心,一切不成。』而其释相,经生越世,此虽不失依持之义,未为得旨。今谓说主巧示:非唯『三世不离真心』,今一念心,顿具十二,弥显前后,不离一心。此同《俱舍》第九,明刹那十二因缘也。」
-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名色增长是六处』者:不生五识,唯名十界,五识依生,乃名十处。识依相显,即是增长,增长之言,宜译为开显。《俱舍》云:『住名色根,说为六处。』谓:六根是别,以别依总,开成于六,称『住名色』。」
- 玄奘《成唯识论》:「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说生、引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住名色根,说为六处。」
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约名色清净根,名六入。」
玄奘译《阿毘达磨顺正理论》:「有色诸根,说为六处。」
普光《俱舍论记》:「名色是总,根是其别,以别住总,故言:『住名色根。』五有色根,说为六处,虽数有少,如名色释,或由彼力能满六故,故《正理》云:『有色诸根,说为六处。』又解:意住名根,眼等五根住色根,故云:『住名色根,说为六处。』意虽过去,五在现在,从多分说,名为六处。」 - 《随疏演义钞》卷二自述其心得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衡(南岳)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参考文献
![]() |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zh;zh-hans;zh-hant| -{zh;zh-hans;zh-h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