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
三藏(梵语:,;巴利语:),佛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分类法,即经、律、论三种类别的佛典,包含[1]:经藏()、律藏()、论藏(),三者合称三藏,或分为十二类的佛语,亦称为十二分教,即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稀有、论议。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佛家高僧精通经、律、论三藏者,称为三藏法师或三藏持者;精通经藏(各种经文)者,称为经师;精通律藏者(讲戒律),称为律师,精通论藏(明示教法)者,称为论师。
词源
梵文tri-和巴利文ti-意义为“三”,和英文three同源。piṭaka义为“篮、箧”,指载着经文的篮子。[2]合称即比喻三种经文,即经、律、论。
经藏
契经,内容是释迦牟尼所传教义,由阿难诵出,经大会认可确立。《阿含经》即为经藏,《阿含经》有四大部,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又称四阿含,要旨为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有漏法是苦、一切法空非我,是初期佛教之研究数据,尤以《杂阿含经》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杂藏》为四阿含的补遗,如法句、出曜、本事、生经、五百弟子本起经等,涵盖了法义偈颂、菩萨本生、本起因缘等内容。
在巴利圣典中,经藏称为尼柯耶共分五部,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
大乘佛教的经藏除阿含经外,还包括诸多列入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的大乘经,以及五大部外的大乘经(如:法华、维摩、深密、楞伽、弥陀、金光明等),宣扬菩提心、摩诃般若波罗蜜(空性)、人非我和法非我、法性平等、真如、佛性、一佛乘、三身、十方诸佛、法性生身菩萨、净土、陀罗尼、真言等内容。
律藏
即毘奈耶,内容是僧团生活的规则,佛陀入灭后,五百弟子在王舍城七叶窟举行结集,由持戒的优波离背诵戒律,经大会认可确立。
汉传佛教在唐代以前奉行《四分律》(法藏部律)、《十诵律》(说一切有部律)或者《摩诃僧祇律》(大众部律)这三种为主。后来,由于道宣律师等人的宣扬,判四分律为「分通大乘」,唐代以后研习《四分律》成为主流,世称南山律学或四分律宗。
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奉行《上座部律》(僧伽罗国的上座部律,即赤铜鍱部律)。藏传佛教奉行《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摩偷罗国的说一切有部律)。
大乘佛教所奉行的菩萨戒,其有关规定分散在大乘佛教的经、论之中,主要是依照《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戒品》、《梵网菩萨戒经》、《虚空藏菩萨经》等制定。
论藏
论藏又称阿毘达磨藏,诸阿毘达磨论书的集成。佛陀在世时已有「阿毘达磨」(梵语:abhidharma)这种解释、分别经藏的分析方法,用来抉择明辨、分别胜义。又用「本母」(梵语:mātŗkā)标出名目作释。另外又出现「优波提舍」(梵语:upadeśa)对佛陀所说契经,加以注解、衍义。这些体裁后来发展为佛教各部派的论藏。
赤铜鍱部论藏,分为七部:
|
说一切有部论藏,分为七部: |
其他流传下来的论藏还有法藏部的《舍利弗阿毘昙论》(Śāriputrābhidharma),以及传说是大迦旃延于佛世造的《藏释》(Petakopadesa)。另外,铜鍱部小部的《义释》和《无碍解道》虽入经藏,其体裁属于优波提舍、阿毘达磨。
由于论藏庞大又艰深难懂,后世论师为此著作许多「集大成」性质的著作,如:法救《杂心论》、诃梨跋摩《成实论》、世亲《俱舍论》、觉音《清净道论》。
大乘佛教阐述其教派观点的重要论书包括龙树《中论》、提婆《百论》与《四百论》、唯识学派《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与《辩中边论》、无着《摄大乘论》、世亲《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颂》、坚慧《宝性论》等等。《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是集解《瑜伽师地论》中阿毘达磨诸要项的论书。
五藏
除三藏之外,又有五藏的分法。
《三论玄义》记载,法藏部的经典,在三藏之外,又有菩萨藏及咒藏,合为五藏[3]
大乘佛教晚期也发展出类似的分法,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在三藏之外,又加上般若藏、陀罗尼藏,合称五藏。[4]
参考数据
- 林朝成,郭朝顺着,《佛学槪论》,三民书局,30页,2000年,9571431036
参考文献
-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毘昙经为三藏」 (CBETA, T02, no. 125, p. 550, c9)
- Sir Monier Monier-Williams; Ernst Leumann; Carl Cappeller. . Motilal Banarsidass. 2002: 625 [2018-10-07]. ISBN 978-81-208-310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4).
- 《三论玄义》:「三百年中从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护部。其本是目连弟子。得罗汉恒随目连往色界中。有所说法皆能诵持。自撰为五藏。三藏如常。四咒藏。五菩萨藏。有信其所说者。故别成一部也。」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呾缆、二毘奈耶、三阿毘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