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
三身(梵文:त्रिकाया,),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变化身;梵文:,藏文:sprul sku)、报身(受用身;梵文:,藏文:long spyod rdzogs pa'i sku)、法身(自性身;梵文:,藏文:rdzogs sku)[1]。
释义
身(kāya)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1] 。
- 应身(变化身),是诸佛为度化众生,实行四摄法而权现世间的色身,如释迦牟尼佛之肉身。
- 报身(受用身),是诸佛所修功德感报之圆满色身,一般来说,常居色界四禅天顶——色究竟天,为入初地以上菩萨现形说法。
- 法身(自性身):部派佛教以戒定慧及解脱、解脱智见为「五分法身」[2];大乘佛教称声闻、独觉所证为「解脱身」,而以佛果所证最清净法界、诸法实相、法性真如为法身[3]。并谓此法身不生不灭,无二无别,常住湛然[4],名为如来藏,遍在诸众生身[5],主张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6]。
此三身之关系,如月之体、光、影,称为一月三身。具体言之,法身之理体是唯一、常住不变,故以月之体为喻;报身之智能由法身之理体所生,能照明一切,故以月光为喻;应身具变化之作用,从机缘而现,故以月影映现水面为喻[7][8]。
另外,应身又可叫「变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化身」、「生身」、「假名身」、「二乘凡夫所见身」等,报身又叫「受用身」、「法性生身」、「菩萨所见身」等,法身又叫「自性身」、「真实身」、「佛所见身」等[9][10]。
历史
印度教亦有三身的说法。在印度教中的湿婆派,相信湿婆神拥有变化的能力。他们认为,湿婆神的本体,即是法身,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根本。他的受用身,居住在天界,为大自在天。而他变化出各种相貌,出现在任何一个需要他的地方。如大黑天,就是他著名的化身[11]。
各家阐释
天台宗
按天台宗说法,『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法身如来名毘卢遮那(Vairocana)[12];『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报身如来名卢舍那(Vairocana)[13];『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应身如来名释迦文(Śākyamuni)[14],视此三佛为不一不异[15]。
三论宗
若依三论宗吉藏的解说,则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此为一本一迹[16]。
其中,法身即佛性,修行显出佛性,则为报身。但为「开迹合本」,可合佛性及佛性显,皆名为法身;化菩萨为报身,名卢舍那,化二乘为化身,名释迦。但为「开本合迹」,化众生皆名化身。各经论随义说之,而产生二身、三身或四身的说法[16]。
法相宗
在西明寺学习唯识义理和《大乘起信论》的昙旷,在回答藏王墀松德赞的《大乘二十二问》中,综合各种大乘三身异说的开合后,解说为[17]:
- 法身:周遍法界的真如妙『理』(自性身),以及所能证『智』(自受用身)。由于理智平等皆周遍,故皆为法身(另一种说法,则把「自受用身」归为报身)
- 报身:随各十地菩萨所宣说、所分别显化出来的渐胜相好之身(他受用身)
- 应身/化身: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凡人所显现的功德身
昙旷主张大乘三身诸佛「非一非异」,因为「诸色法无实体故,真如理智无限碍故」,所以说「一微尘中有无量佛,一刹那中含三世劫,一佛住处有一切佛,一切佛国有一切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同处同时,不相障碍」。
他认为部派佛教经论说法,报,化三身之义与大乘不同,而解说为:
昙旷解说佛身若详细分别,可析为五[18],依开合不同,可再合为四身、三身、二身(法身、化身)。若合为「一身」,即五中前之四身皆功德法,总名为法。自体依止聚集义故,总名为身。
禅宗
佛国净土
三身若搭配上天台宗所立的四种净土:
- 法身佛居「常寂光土」,为如如法界之理,真如佛性[23]。
- 报身佛居「实报庄严土」(实报无障碍土),为因陀罗网莲华藏世界,诸法身菩萨所居[24]。
- 应身佛居「凡圣同居土」,为六道轮回三乘所共居[25];以及「方便有余土」,为二乘所居[26]。
法相宗称常寂光土为「法性土」,实报无障碍土为「报土」,凡圣同居土为「变化土」,但不立「方便有余土」[27],并把三身配属四智与清净法界。
参考文献
- 《三藏法数》:「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 (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
- 《杂阿含638经》:「佛言:「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对应相应部47相应13经)
- 《增壹阿含37品5经》:「若比丘戒身、定、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便为天、龙、鬼神所见供养,可敬、可贵,天、人所奉。是故,诸比丘!当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无能过者。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 《长阿含10经/十上经》:「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
- 《发智论》:「如契经说:『彼成就无学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智见蕴。』何无学戒蕴?答:无学身律仪、语律仪、命清净。何无学定蕴?答:无学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何无学慧蕴?答:无学正见智。何无学解脱蕴?答:无学作意相应心,已胜解、今胜解、当胜解。何无学解脱智见蕴?答:尽智、无生智。」
-
- 《解深密经》:「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当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摄大乘论》:「是闻熏习,若下中上品应知是法身种子,由对治阿黎耶识生,是故不入阿黎耶性摄。出世最清净,法界流出故。……此闻熏习,虽是世间法初修观菩萨所得,应知此法属法身摄。若声闻独觉所得,属解脱身摄。此闻熏习,非阿黎耶识,属法身及解脱身摄。」
- 《成唯识论》:「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 《手杖论》:「此闻之熏是极清净,法界等流之体性故。法界即是如来法身……法谓法身,界即因也,是出世间诸法之界。谓能持彼熏习性故,及断烦恼所知二障所有余习,名极清净。」
- 《大智度论》:「佛有二种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是真佛,色身为世谛故有佛。法身相上,种种因缘说诸法实相,是诸法实相亦无来无去。是故说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若人得诸佛法身相,是名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释》:「此二颂中所说之义,颂曰: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此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此文意显不应以色声二种观于如来。由是异生不能见者,此何为也?彼人起邪勤。言彼异生妄起邪勤,不依正道求见于我。此法性者即是真如,若言福不证菩提者,此即菩萨福业其果应断。」
-
- 《大般涅槃经》:「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
- 《不增不减经》: 「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非过去际,非未来际,离二边故。舍利弗!非过去际者,离生时故。非未来际者,离灭时故。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归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
- 《究竟一乘宝性论》:「是故如来说一切时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何等为三。一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身。偈言佛法身遍满故。二者如来真如无差别。偈言真如无差别故。三者一切众生皆悉实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实有佛性故。」
- 《大乘起信论》:「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能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 《大智度论》:「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
- 佛光大辞典. . [2017-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 《金光明最胜王经》:「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前二种身,是假名身;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能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生净地,是故法如如,摄一切佛法。善男子,譬如日月,无有分别;光明亦无有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善男子,是第一身,依于应身,得显现故;是第二身,依于法身,得显现故;是法身者,是真实有,无依处故。」
- 《金光明经·疏·卷三》载: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称;应身佛有应身、受用身、报身、智能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称;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称。
-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四》载,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释迦佛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应身、变化身,共为九名;应身六名加上卢舍那佛身、菩萨所见身,共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见身、毗卢遮那佛身,共为七名。
- 《俱舍光记》卷七:「涂灰外道(兽主派湿婆教,播输钵多)说,自在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酰首罗天,三目八臂,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
-
智𫖮《金光明经玄义》:「理法聚名法身」
智𫖮《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过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此为法身如来也……法身如来名毘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
智𫖮《妙法莲华经玄义》:「境妙究竟显,名毘卢遮那。」 - 智𫖮《金光明经玄义》:「智法聚名报身」
智𫖮《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如如智,乘于如如真实之道,来成妙觉,智称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即报身如来……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翻净满。」
智𫖮《妙法莲华经玄义》:「智妙究竟满,名卢舍那。」 - 智𫖮《金光明经玄义》:「功德法聚名应身」
智𫖮《妙法莲华经文句》:「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八相成道转妙法轮,即应身如来。……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焦。」
智𫖮《妙法莲华经玄义》:「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 - 智𫖮《妙法莲华经文句》:「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乃是异名非别体也。总众经之意。当知三佛非一异明矣」
- 吉藏《法华玄论》:「法华论。王宫现生伽耶成佛名为化佛。久已成佛乃至复倍上数故名为报佛。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明法身佛。但三身不同。若法华论明三身者。以佛性为法身。修行显佛性为报身。化众生义为化身。若摄大乘论所明。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则此二皆名法身。就应身中自开为二。化菩萨名报身。化二乘名化身。或化地上名报身。化地前名化身。地论法华论是菩提留支所出。摄大乘是真谛三藏所翻。此三部皆天亲之所述作。而明义有异者。或当译人不体其意。今欲融会者。众经及论或二身或三身或四身。今总束为四句。一合本合迹。如金光明但辨一本一迹也。故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二开本开迹。如五凡夫论明有四佛。开本为二身。一法身二报身。法身即佛性。报身谓修因满显出佛性。开迹为二身。化菩萨名舍那。化二乘名释迦也。三开本合迹。如地论法华论所明。开本谓二身。谓佛性是法身。佛性显为报身。四开迹合本。如摄大乘论所明。合佛性及佛性显皆名法身。开迹为二。化菩萨名舍那。化二乘名释迦。此皆经论随义说之。悉不相违。众师不体其意故起诤论耳。」
- 昙旷. . 中华佛学学报.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 真如身、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为化二乘凡人示现化身、为化六道众生示现化身
- 敦煌本《六祖坛经》:「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智惠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 敦煌本《六祖坛经》:「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惠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智惠即生。……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
- 敦煌本《六祖坛经》:「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念念善即是报身」
- 佛光大辞典. .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 智𫖮《维摩经文疏》:「常寂光土,即究竟妙觉所居处也。……常寂光土者,玅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寂之智性,不同二乘断空偏真之理,故涅槃经第一义空名为智能。此经若知无明性,即是明,如此皆是明。常寂光土义不思义,玅觉极智之所居,故常寂光土也。法身所居,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说土,离土无身,而说土者,一法二义也。」
- 智𫖮《维摩经文疏》:「果报国,纯法身大士所居,即因陀罗网无障碍土也。……果报国者,即是因陀罗网莲华藏世界,纯诸法身菩萨所居也。以其观一实谛,能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报,而无明未尽,犹为无明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报身所居,依报净域,即是国也。以观实相之理,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报得色心果所居,依报无碍自在,故名果报,亦得言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庄严土)也。」
- 智𫖮《维摩经文疏》:「一者染净国,即凡圣共居也。二者有余国,即方便行人所住也。……所言染净国者,即是九道众生,杂共栖止。所以者何?六道皆具见,思凡鄙秽法,故名为染。三乘同见真谛,断三界结,无见思染,故名为净。六道三乘共居故染净,亦名凡圣同居国也。……凡居即有二种圣居亦有二种。凡居二种者,一、恶众生居即四恶趣也,二者、善众生居即人天也。圣同居二种者,一、实圣居。二、权圣居。实圣者,三果及后身罗汉辟支佛,通教六地别教十住圆教十信后,心界内烦恼虽断,报身犹在三界。二、权圣同居者方便国罗汉辟支菩萨,受偏真法性身,为利有缘众生,愿应生同居土。实报无障碍国及常寂光国圆真法性身菩萨妙觉佛,为利有缘众生应现来生同居之土,皆是权居也。……西方无量寿国虽复果报胜此,难可比喻,然亦是染净凡圣同居国也。」
- 智𫖮《维摩经文疏》:「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之所居也。所以者何?若修二观方便,断界内通惑尽,及断恒沙余别无明见思,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生死,其受报所居之域,名有余土也。法华经我于余国作佛,今傍此立名,有余国也,亦名方便行人之所居也。」
- 宗密《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彼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即法相中变化土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即是法相中报土,通自他受用。四常寂光土,即法性土。方便一土,法相所无。」
外部链接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项 现实佛与理想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佛身论”初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佛陀的三身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大智度论 》法身说之探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华严佛身观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