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典
尧典又称帝典,是《尚书》的一篇,《说文》说是“五帝之书”。
一说尧将权位禅让给舜之后,作尧典。尧典专门记叙尧、舜事迹的书,本名帝典,又称尧典。《今文尚书》无尧典与舜典之分,皆入尧典;《古文尚书》则有尧典与舜典之分。[1]顾炎武本人认为:“窃疑古时有尧典无舜典,有夏书无虞书,而尧典亦夏书也。”[2]尧典开章有“曰若稽古”四字,以古奥难读著称,“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3]尧典记载着尧、舜的禅让故事,反映上古中国权位继承情况,有所谓“纳于百揆”、“宾于四门”,大致与政事相关。司马迁写《史记》时,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如尧典中有“钦若昊天”一语,五帝本纪便改为“敬顺昊天”。
《尚书》诘屈聱牙,号称难读,实际上掺有后人的伪作,[4]是十三经中情况最复杂的,而篇首尧典亦不可免。梁启超认为尧典中有“蛮夷猾夏”一语而疑为伪作。[5]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定尧典是伪书,可能成书于东周之春秋战国时期。[6]
参考数据
- 《经典释文叙录》:“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亡舜典一篇,购不能得,乃取王肃注尧典从‘慎徽五典’以下,分为舜典篇以续之。”
- 《日知录》卷二
- 桓谭《新论》:“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
- 自宋代吴棫《书经纂言》以来,古文《尚书》一再遭到怀疑,至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则确定古文《尚书》为伪书。
-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章:尧典“此语盖甚可诧。夏为大禹有天下之号,因禹威德之盛,而中国民族始得‘诸夏’之名,帝舜时安得有此语?假令孔子垂教,而称中国人为汉人,司马迁著书,而称中国人为唐人,有是理耶?此虽出圣人手定之经,吾侪终不能不致疑也。”
- 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说: “尧典的靠不住,如梁任公先生所举的‘蛮夷猾夏’,‘金作赎刑’都是。”屈万里〈《尚书》中不可尽信的材料〉考:“〈尧典〉乃战国儒家述古之作,未可遽定为唐尧之史料。惟上古文献记述,偶亦记录先民传闻神话面貌,或反映初民社会的现实需求与信仰。凡此,自未必皆如经学家依其当世观念所能诠解,遑论融入其经学系统中。”朱廷献:〈《尚书•尧典篇》着成时代〉以为:“该篇不得晚於穆王之世,亦不得早于文王武王之时,盖周公摄政之七年,当时史官据先世文献重编润色者。”劳干〈再论〈尧典〉着成时代〉:“〈尧典〉自成篇以后叠有增饰,至秦而大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