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
白虎起源于中国上古对于的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四象之一、天之四灵之一,道教将其称为“监兵”[1],在不同的道经中有“帝君”、“圣将”、“神将”和“捕鬼将”等称呼。 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

瓦当上的白虎图案

白虎
神格
最早象征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于四象为少阴,在五行则为金,是主西方、秋季的神灵,汉代之后五行又与“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相联系,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中信的象征。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战神[2][3],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4],但也是部分迷信中的凶神[5]。
崇拜
汉时有白虎祠,未央四祠之一,浙江会稽等地有在正月十四祭祀白虎神的旧俗[6]。
而根据考证,对白虎的崇拜曾出现于古羌戎族,时至今日,中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白虎是其祖先,认为被叫做“利巴”、“白帝天王”的白虎星君下凡生七男七女,究其源头当是星宿神话在楚国对虎崇拜下的流变[7]。
文学和流行文化
在《南游记》中也有白虎精,和千里眼、顺风耳是一起被华光收服的妖。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也有妖怪白虎精。[8]
乌龙院大长篇里,小白为四小姐身边的白虎怪,有能变身成任何大小的东西的能力,在四小姐牺牲后被乌龙院收养。
色情学
在色情学当中,白虎指的是没有阴毛的女性。该说法源自中国,在古代,白虎是一种不吉利的神兽。当时医学并不发达,对于没有阴毛女性,他们认为是沾染了邪气,不吉利的象征,所以被称之为白虎。有了“白虎克夫,[青龙]克妻”的说法,白虎的丈夫会倒大霉,青龙的妻子也会倒大霉。传说,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白虎,她成年后整个村子都要大旱三年,破解方法是在她成年之前破处。 *[青龙]指的是没有阴毛的男性。
参考文献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白虎 |
- 《七帝紫庭延生经》“朱雀为陵光,玄武为执名,青龙为孟章,白虎为监兵。
- 《宋书》“胃,兖州之分,参白虎主兵......除旧布新之象。”
- 《金锁流珠引》“白虎主万兵”
- 《道法会元》“主远出,增人口,并田土有收,蚕吉,收轻,可祀白虎,官讼皆散”
- 《六壬大全》“后二太阴并吊客,后四白虎是凶神。岁前二辰丧门凶,前四畜官官符神”
- 济南出版社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 上》 第1464页
- 武汉出版社桂胜,张友云编着《荆楚民间风俗》第184页
- 欲经一半,猴行者曰:「我师曾知此岭(巾箱本作「领」)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妖恠(怪),以至吃人。」师曰:「不知。」良久,只见岭后云愁雾惨,雨细交霏;云雾之中,有一白衣妇人,身挂白罗衣,腰系白罗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似白莲,十指如玉。睹此妖姿,遂生疑悟。猴行者曰:「我师不用前去,定是妖精。待我向前向他姓字。」猴行者一见,高声便喝:「汝是何方妖恠,甚处精灵?久为妖魅,何不速归洞府?若是妖精,急便隐藏形迹;若是人间闺合,立便通姓道名。更若踌躇不言,杵灭微尘粉碎!」白衣妇人见行者语言正恶,徐步向前,微微含笑,问:「师僧一行,往之何处?」猴行者曰:「不要问我行途,只为东土众生。想汝是火类坳头白虎精,必定是也!」妇人闻语,张口大叫一声,忽然面皮裂皱,露爪张牙,摆尾摇头,身长丈五。定醒之中,满山都是白虎。被猴行者将金镮杖变作一个夜叉,头点天,脚踏地,手把降魔杵,身如蓝靛青,发似朱沙,口吐百丈火光。当时,白虎精哮吼近前相敌,被猴行者战退。半时,遂问虎精:「甘伏未伏!」虎精曰:「未伏!」猴行者曰:「汝若未伏,看你肚中有一个老猕猴!」虎精闻说,当下未伏。一叫猕猴,猕猴在白虎精肚内应。遂教虎精开口,吐出一个猕猴,顿在面前,身长丈二,两眼火光。白虎精又云:「我未伏!」猴行者曰:「汝肚内更有一个!」再令开口,又吐出一个,顿在面前。白虎精又曰:「未伏!」猴行者曰:「你肚中无千无万个老猕猴,今日吐至来日,今月吐至后月,今年吐至来年,今生吐至来生,也不尽。」白虎精闻语,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团大石,在肚内渐渐会大。教虎精吐出,开口吐之不得;只见肚皮裂破,七孔流血。喝起夜叉,浑门大杀,虎精大小,粉骨尘碎,绝灭除踪。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