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
三有,为佛教的术语,对于有的三种分类,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1]。
- 欲界有:就是在五尘中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心,就是能了知、能领受的觉知心。
- 色界有:就是一念不生的心,作主的心。
- 无色界有:也是上面这个心,但离开了色法,没有色身,只剩下长住于定境法尘的极微细了知心。
佛教 |
---|
![]() |
佛教大纲 ![]() |
有是指有情众生。有情众生都在三界中生死轮回,三界外没有众生、没有佛法。在佛陀时代常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佛门四众因修解脱行证道成为阿罗汉,自知自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其中后有即是往后不再受三界有的身体,由三界中完全消失而说为入无余涅槃[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亦说: 诸佛三界有的业报都已经究竟尽,没有剩余[3]。
参考文献
- 《佛说大集法门经》卷上: 「复次三有。是佛所说。谓欲有色有无色有。」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六:「尔时。迦叶即于佛法中出家受具足戒。时。迦叶受戒未久。以净信心修无上梵行。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成阿罗汉。」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善男子。三宝恩者。名不思议利乐众生无有休息。是诸佛身真善无漏。无数大劫修因所证。三有业果永尽无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