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佛教)

巴利文梵語)),或譯愛欲貪愛渴愛等等,字面意思是十二因緣之一。因為得到某種感受(),對於外境產生需要、不放棄的念頭,希望能夠得到(),這是所有有情都會產生的基本衝動。

  十二因缘  
無明
名色
六入
老死
 

概論

愛可概分為染污愛,與無染污愛。染污愛以為體,無染污愛以為愛。 [1]

早期原始佛教理论中,由於對於因緣實況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不知,故於六根六境相緣六識升起引發樂受時,對此現況產生不當之貪著和想像,就是貪愛北传佛教认为,爱为贪图享乐等境界,但是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捨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上座部佛教则主张,對「爱」(境生愛欲)而產生「取」(即追求造作)[2]

分類

愛可概分為,欲愛、色愛、無色愛三者; [3] 又可分成欲愛,有愛,無有愛三者。 [4]

欲愛

欲愛(巴利語),對欲樂(kāma)產生的愛取,是一種對於感官(五蘊)及其帶來快樂感受的愛。這是屬於欲界的愛。

有愛

指依止常見建立之渴愛。[5]

無有愛

依止斷見建立之渴愛。

参考文献

  1.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大正27‧151a) 愛有二種︰(一)染污謂貪,(二)不染污謂信。
  2. 巴利大藏经·相应部》(卷12章2):“諸比丘!何為取?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諸比丘!以此謂之取。”
  3.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四) 「三愛者,一、欲愛;二、色愛;三、無色愛。欲愛云何?答:於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復次於欲界繫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復次下從無間大地獄、上至他化自在天,於此所攝色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色愛云何?答:於諸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復次於色界繫十四界十處五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復次下從梵眾天、上至色究竟天,於此所攝色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色愛。無色愛云何?答:於無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復次於無色界繫三界二處四蘊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復次如欲色界決定處所上下差別不相雜亂,無色界中無如是事。然可依定、依生勝劣說有下上,謂下從空無邊處天、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於此所攝受想行識諸法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色愛。」
  4.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四) 「復有三愛,一、欲愛;二、有愛;三、無有愛。欲愛云何?答:於諸欲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欲愛。有愛云何?答:色、無色界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有愛。無有愛云何?答:欣無有者,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此復如何?如有一類怖畏所逼、怖畏所惱、憂苦所逼、憂苦所惱,苦受觸故,作是念言:「云何當令我身死後斷壞無有,永[7]絕眾病,豈不樂哉。」彼欣無有,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
  5. 《清淨道論》「……「色愛」,是色所緣現於眼之視野有欲樂味而樂味轉起時,名為「欲愛」,其〔色〕所緣看為「恒、常」而與常見共轉起時,名為「有愛」,又其〔色〕所緣看為「斷絕、滅亡」而與斷見共轉起時,言為「無有愛」。」(CBETA, N69, no. 35, p. 238, a2-5 // PTS.Vism.567 - PTS.Vism.568)
    《瑜伽師地論》:「……常見斷見為依止故。建立有愛及無有愛。」(CBETA, T30, no. 1579, p. 673, c5-6)
前任:
十二因緣
繼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