奘房

德宏傣语:ᥓᥩᥒᥰ,;傣龙语:ၵျွင်း,)也称缅寺[1],是滇西地区对上座部佛教寺院的称呼,缅寺多指临沧地区的佛寺,德宏保山更多称奘房而非缅寺,德宏奘房与临沧缅寺在建筑造型上有较大差异,西双版纳的则称作佛寺[2]。奘房多为两层木结构干栏式建筑[3]。奘房除了作为僧侣生活和信徒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外,也是当地民众聚会、儿童学习的场所[4]。奘房这个称呼来自缅甸佛教,在缅甸,佛寺与学校都叫做“”(缅甸语罗马化:kyaung:,Okell拼音:caùñ,),与汉语“”同源。为作区别佛寺全称“彭饥奘”(缅甸语,Okell拼音:hpoùñc̱ì caùñ;语委转写:bhun:kri:kyaung:),义为“僧校”。

位于德宏州芒市城北遮安村内的奘房“遮安银寺”,属于“楼奘”
位于德宏州芒市城东的奘房“五云寺”,属于“地奘”
位于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勐角村的缅寺金龙寺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滇西

德宏奘房

德宏地区许多村寨都建有奘房,规模小的寨子则出资与邻近大寨共用奘房。德宏最早的奘房是瑞丽市的芒佛寺,傣语称“雷奘相”,意为宝石山佛寺,约建于11世纪初,陇川县章凤镇的寺院“奘相过”也建于同一时期。1956年德宏州共有奘房632座,其中傣族奘房575座,阿昌族44座,德昂族13座;到1989年全州共有奘房551座。[5]

德宏的奘房从建筑形式上分为两种类型:无墙基的“干栏式”传统傣族风格建筑,俗称 “楼奘”,此类型数量较多,在农村尤为普遍;另一种是有墙基的受汉族风格影响的形式,俗称“地奘”,多分布在城镇。奘房整体布局上通常是单座式建筑,设少量亭阁和佛塔等附属建筑物。大殿布局多为坐西向东,呈纵式平面,进深常大于面阔。大殿内的装饰物、装饰画以黄、红为主色调,屋顶有草顶、铁皮顶、瓦顶三种类型。[5]

著名奘房和缅寺

缅甸

“彭饥奘”(缅甸语,Okell拼音:hpoùñc̱ì caùñ;语委转写:bhun:kri:kyaung:)义为僧庠,“奘”本意是庠序,代指寺院,是僧人——尤其是沙弥——启蒙学习的场所。在缅甸,这个词甚至还可以借指基督教的修道院。中国境内的缅寺既是僧侣修行和居住的场所,也是儿童和沙弥学习文化的学校,甚至供民众聚会,这项传统便来自于缅甸[6]

在缅甸,寺院还可以根据巴利语源()称为(wihara);在泰国则叫作(Wihan)。另外,还有从“围墙”(梵语罗马化:vāṭa)演变的傣仂文「ᩅᨯ᩠ᨰ」(waD+Dha)或「ᩅᨯ᩠ᨵ」(waD+dha)、新傣仂文「ᦞᧆ」、傣沅文“ᩅ᩠ᨯ᩶”(w+Da2)、泰语(wát)、寮语 (wat)、傣耶文(wâ̰t)[7],中文称为“洼寺”。


位于仰光阿奴律陀路边一所僧庠

金三角地区

Srǐi-chum寺名为“ᩅ᩠ᨯ᩶ᩈᩕᩦᨩᩩᨾ”(注意不是泰国南部同名寺院西昌寺),却是奘房风格。

景栋(掸邦东部)与泰北(兰纳),不少漥寺实则具有奘房风格。由于僧庠与漥寺在当地仅仅是僧院之意,并无语义上的区分,衹有外地人将这两个名称用于指代缅柬两种不同风格的寺庙。因此这两地很多奘房被称为漥寺,也有很多漥寺被称为僧庠。此外,两地还多见混合风格的寺庙,如Srǐi-rɔɔng-mʉʉang寺

参见

资料来源

  1. . 中国佛教网.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2. 刀金安、李才忠、岩光、奚云华、岩温叫、李炳荣.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年8月: P178. ISBN 7-5367-3483-2.
  3. 刘, 铭初. . 凤凰网佛教. 中国民族报. 2015-09-23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4. . 搜狐旅游. 玩转云南. 2016-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5. 张, 方元.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 P154-P155. ISBN 7-222-02968-0.
  6. 铁木尔·达瓦买提主编. .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08: 422. ISBN 7-105-03121-2.
  7. 维基词典【วั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