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若

阿兰梵语罗马化:),又译为阿兰那[1]阿兰[2]阿兰若迦[3]阿练若阿烂拏阿练茹[4]曷剌䍲等,意译丛林汉语简称为兰若佛教术语,最早指森林中的空地,因可以供出家僧侣修行头陀行,被引申作为佛教僧侣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称,为佛寺的同义词。禅宗寺院,又称为禅林丛林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释义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词典:阿兰若

阿兰若原意是指森林,引申的意义为“寂静处”[5]、“空闲处”[6]、“远离处”[7]、“无事处”[8]

修行头陀行的僧人,通常在村外空隙的地方造小房居住,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作为清静修道之所,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9]。坟场等平常人厌恶远离的地方,也经常被当成是阿兰若。因此他们又被称为阿兰若比丘,或是森林比丘

在斯里兰卡、缅甸与泰国等上座部佛教国家都一直存有森林比丘与他们的足迹。比如泰国高僧阿姜查与他的弟子都是属于泰国森林系佛教的僧侣。

阿兰若为佛教出家众的居所名称,汉传佛教将阿兰若引申为各类佛寺的同义词,禅林制度亦称丛林制度,即取此意[10]。《旧唐书》〈武宗本纪〉就记载着唐武宗会昌毁佛时拆卸了兰若4万多所[11]

各地佛寺

时至今日,各地不少佛寺、佛社不少仍以「兰若」为名,例如:

其他宗教

丛林一词也被引申用在其他宗教领域。如道风山基督教丛林,为20世纪基督教中式建筑,主要向佛、道教徒传教。

参见

参考文献

  1. 可洪音义》曰:「阿兰那,此无诤,空家也。」
  2. 慧苑音义》曰:「阿兰若言阿兰那,正阿兰攘,此翻无诤声。」
  3. 玄应音义》曰:「阿兰拏[友反],或阿兰若,或阿练若,皆梵音轻重耳。此空寂,亦无诤也。」
  4. 四阿含暮抄》曰:「阿练茹。」
  5. 金刚顶纂要》曰:「阿兰那者,此寂静。」
  6. 大乘义章》曰:「阿兰若者,此翻名为空闲处也。」
  7.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离人里五百弓之处」。《饰宗记》曰:「阿兰若迦,去村五百弓,住无诤处人也。」
  8. 解脱道论》卷2〈头陀品〉:「云何受无事处?国中喧杂,识触五尘,心生染乐。若住閙处,去来纷动。知是过患,复见无事处功德。我从今日断国中住,受无事处。」
  9. 大日经疏》曰:「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
  10. 华严经》曰:「阿兰若法,菩提道场。」
  11. 〈武宗本纪〉,《旧唐书》卷十八:「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