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

阿閦佛梵语罗马化:Akṣobhya标准藏语,「」音「chù|ㄔㄨˋ」),又名不动佛无动佛阿閦鞞佛阿刍鞞耶佛恶乞刍毗也佛不恚佛无嗔怒佛无怒佛无嗔恚佛金刚不动佛称号,为佛教五方佛之中的东方。据《悲华经》,久远昔时删提岚世界中,有转轮王名叫无诤念,他的第九王子蜜苏在宝藏如来面前发愿,修持戒行,成就净土,宝藏如来赐名阿閦,并授记他将“于来世过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时在“妙乐世界”成正觉,号“阿閦如来”[1];又据《阿閦佛国经》,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后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2] 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该尊与不动明王非同一尊。

阿閦如来,莲华院诞生寺,熊本县日本
汉传阿閦如来 - 华严寺, 大同市, 山西省, 中国
汉传阿閦如来 - 善化寺, 大同市, 山西省, 中国
藏传形象

概论

阿閦佛,为大乘佛教信仰中东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庄严,有高大的七宝菩提树。阿閦佛信仰与阿弥陀佛信仰皆起源于大乘佛教早期,不过同属大乘的汉传佛教中,另外一位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较为人知。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五方佛)中的东方如来,代表“大圆镜智”。禅门认为阿閦佛即金刚不动佛,代表《金刚经忍辱波罗蜜的功德。

佛经记载

最早有关阿閦佛的汉语佛经是公元147年由东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法师译成汉语的《阿閦佛国经》,这部经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净土经典。最近在巴基斯坦发现了用犍陀罗语书写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经残卷,它们属于早期的大乘佛教,书写时间在公元1世纪末和2世纪间。《阿閦佛心咒》则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诵以求得渡的经典。其根本咒曰:「唵 加沙那 毘加帝 娑婆诃」

大宝积经》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不动如来功德法门,善能受持,读诵通利,愿生彼刹者,乃至命终,不动如来为护念,不使诸魔及魔眷属退转其心」。

形象

藏传佛教中阿閦佛的形象,据《瑜伽母密续》记载,身蓝色,偏袒右肩,左手执拳,执袈裟角,右手伸五指,手指指地,置于右膝。一般其像结跏趺坐,坐于青色象背负的莲花台上。

此佛在金刚界曼荼罗中,为左手执拳或持金刚杵安于脐前,右手下垂触地,成触地印[3]

化身

宝幢如来

相传化为宝幢如来(一说宝生如来所化),又称西方宝相如来,代表对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以宝幢表发菩提心之义,以一切智愿为幢旗,于菩提树下降伏魔众,故得宝幢之名。

妙色身如来

施饿鬼七佛」中的妙色身如来亦被认为是阿閦佛化身禅门相传阿閦佛忍辱第一,并得忍辱波罗蜜无诤三昧,故修持此佛法门,可以通过佛力加被断去瞋恨之心;密宗施饿鬼七佛」中的妙色身如来亦被认为是阿閦佛化身。这是讲述,能持忍辱波罗蜜就能色身常妙,受人喜爱。《佛说罪福报应经》:「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

降三世明王

东方阿閦佛的忿怒化身降三世明王,为密宗五大明王之一[4]

菩萨胁侍

西晋时期,月氏国三藏竺法护所译的《佛说海龙王经》卷三所载,香首大士与众香首大士为阿閦如来妙喜世界上首菩萨。类似经典,北魏菩提留支所译的《佛说佛名经》卷九所载,香象菩萨妙香象菩萨为阿閦如来妙喜世界的上首菩萨。依内文来看,香首大士即为香象菩萨;众香首大士即为妙香象菩萨,因为翻译时间的不同,译名也不同。

《金刚顶菩提心论略记》:「东方阿閦佛摄四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王、金刚爱、金刚喜为四菩萨也。」[5]

参考来源

  1.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本《悲华经》卷第四〈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二
  2. . [201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3.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卷4:「半跏趺坐垂左足。左手安脐轮。垂右手触地。此是阿閦佛根本印」
  4. 《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降三世尊(阿閦佛忿怒。自性轮金刚萨埵菩萨)」
  5. , CBETA汉文大藏经, [2018-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参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