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古琴,原称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古代的弹拨类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于19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1]本文统称琴。初为五弦,后增为七弦,且有标志音位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 ![]() | ||
---|---|---|
划分 | ||
中国乐器 | 丝 | |
名称 | ||
汉字 | 琴,古琴,七弦琴 | |
古名 | 瑶琴,玉琴 | |
异体 | ,珡等 | |
汉语读音 | ||
现代标准汉语 | 汉语拼音 | qín, gǔqín, qīxiánqín |
威妥玛拼音 | ch'in2, ku3-ch'in2, ch'i1-hsien2-ch'in2 | |
标准粤语 | 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 | kam4, gu2kam4, cat1jin4kam4 |
耶鲁粤语拼音 | kam4, gu2kam4, chat1yin4kam4 | |
国际音标 | [kʰɐm˨˩], [ku˧˥ kʰɐm˨˩], [t͡ʃʰɐt̚˥ jin˨˩ kʰɐm˨˩] | |
日语读音 | ||
假名 | ||
罗马字 | kin, kokin, shichigenkin | |
朝鲜语读音 | ||
谚文 | ||
罗马字 | geum (chin), gogeum (guchin), chilhyeon-geum | |
别名 | 徽琴 (휘금 / hwigŭm / hwigeum) | |
音域 | ||
![]() |
古琴艺术 * | |
---|---|
国家 | 中国 |
参考自 | 61 |
地区 ** | 亚太地区 |
入册历史 | |
入册历史 | 2003年 |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命名 **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地区 |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2]有“士无故不撤琴瑟”[3]和“左琴右书”[4]之说。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5]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6]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7]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汉文化圈,而其他地方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将古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并于2007年起多次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历史
概况
古琴音乐三千年以来,其历史概况有以下几点[11]:
先秦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但无考古支持,应为附会之说。[12]:65[2]甲骨文中迄今没发现有『琴』字,最早的文本记录为周朝初期古铜器上刻的古文,[13]而最早文献记载见于《诗经》[12]:66[14]。与琴相似的最古实物是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86号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琴,其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似人形,由整木斫成,髹黑漆,龙龈处存在过弦痕迹,岳山嵌入琴体,有弦孔[15]。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则出土了十弦琴与筑,筑长度与现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琴的一半,琴体较厚,琴面不平,无徽位,面板呈曲线,琴头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有一足,很像单足的夔,有礼器的象征。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12]:66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16]:5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2]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而在先秦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当时琴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千古传诵。而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后人附会作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有师旷、伯牙、雍门周、孔子等。[2]
两汉
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与现存唐代以后之琴不同。[12]:66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着《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2]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16]:35;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16]:35《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17],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18][16]:110 此外还有刘向所着《说苑·琴录》,扬雄所着《琴清英》。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和桓谭等。[2]
魏晋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2]。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嵇氏四弄”[16]:53,现存同名琴谱载于明代琴谱,但可能并非原作;还着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2]
南北朝
在北朝,虽然胡乐盛行,但文人聚会、宴饮的场合仍可见到琴。弹琴者不只汉族世家,也有不少胡人贵族,尤其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后达到高峰。然而,河阴之变后弹琴风气锐减,仅剩乐工伎人弹琴。期间琴人包括裴蔼之、柳远、郑述祖、郦道元等人。[19]
在南朝,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士族甚至将古琴当作家学教育的一部份,为必备的艺文修养。期间著名的琴人包括戴颙、宗炳、柳世隆、柳恽等。[2][20]
隋唐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16]:109。曹柔发明了减字谱,而现存最早的文本谱叶出于此代,即《碣石调·幽兰》[21]。期间著名琴人包括董庭兰、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2]
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为唐朝皇室斫造的“九霄环佩”和“大圣遗音”皆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论及古琴形制,古有“唐圆”之说,“圆”虽确是唐琴的特征之一,但并不准确,不是所有制形浑圆的琴都是唐琴。在传世的古琴中,年代最早且可信的,即为唐代制作的古琴。[22]
宋元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2][23] 宋朝的琴以“扁”著称,在清朝初年被与唐琴合称“唐圆宋扁”。[24] 北宋时宋徽宗御制名琴松石间意在2010年以1.3664亿元拍卖,成为当时拍卖价格最高的古琴、世界最贵乐器之一[25]。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创始人是郭沔。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26][27]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耶律楚材和苗实等。[2]宋季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28]
明清
明朝琴学发展到顶峰,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这些曲谱中保存了众多古曲。明朝很多皇室也很参与其中,其中明成祖曾敕撰《永乐琴书集成》,宁王朱权撰现存最早的刊印减字谱曲集《神奇秘谱》,[29] 徽王朱厚爝撰《风宣玄品》、藩国保定王朱珵撰《五音琴谱》、潞王朱常淓撰《古音正宗》。而同时又出现了“四王琴”,按《琴学丛书》所说为宁王朱权、衡王朱祐楎、益王朱祐槟、潞王朱常淓这四位会弹琴的王爷托人斫制的琴,此外庄王朱厚燆等其他一些与四王有关系的王爷也被包含在内。四王琴中以潞王琴数量最多,其次为益、宁、衡王琴。[30]明朝后期,斫琴技术开始衰落,相较以前髹以鹿角灰和八宝灰的琴来说,这一时期的琴以瓦灰底为主流。[31]
明代延续了宋代的古琴美学,有演唱琴歌的「江派」和主张纯器乐的「浙派」,其中江派以谢琳、黄士达、杨表正、杨抡等人为代表;浙派则有徐天民、萧鸾、黄献等人。然而,时人在琴歌的创作上过度拘束于「一字一音」,产生许多低劣的作品,因而到了明朝后期,以严澂为代表的虞山琴派开始反对琴歌,倡导简约的音乐。继承虞山琴派的徐上瀛更提出了《谿山琴况》,对后世古琴美学影响深远。[2]
清初,随着广陵琴派的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扬州地区,徐常遇及其《澄鉴堂琴谱》、徐褀及其《五知斋琴谱》、吴灴及其《自远堂琴谱》等皆有广泛的影响。清朝中期以后,古琴流派大量出现,包括闽派、川派、岭南派等。[2]
1900到1950年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1917年,王燕卿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开古琴进入高等教育机构之先河。1918年,王露成为北大音乐会国乐导师,但此时期古琴尚未发展成专业科系。[32]1919年的苏州「怡园琴会」和1920年的上海「晨风庐琴会」聚集上百人,为当时的盛事。[33]1929年,南通梅庵琴社成立,并逐渐发展为梅庵琴派。[34][35]1936年代今虞琴社先后在苏州和上海两地成立,并且编印《今虞琴刊》,内容涵概琴人通信录、琴事记录、琴学论述以及曲谱等,为一大创举。[36][37][38]
1951到1970年
1954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为当时北方最重要的古琴社团。1956年,查阜西带领王迪、许健组成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本及录音资料,并和北京古琴研究会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及《琴曲集成》等书,[39][40]为古琴艺术的保存和复兴奠定了基础。美中不足的是当时琴人的演奏水平不一,更有不少琴人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或因各种因素久未弹琴,只是在录音前匆匆复习,因而程度落差非常大。[41][42] 同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民乐系,查阜西为系主任,吴景略担任古琴专业教师,古琴正式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也成立古琴专业,后来四川、南京、沈阳、西安等地的音乐学院也都陆续跟进,聘请刘景韶、张子谦、卫仲乐、顾梅羹、刘少椿等琴家任教,培育了吴文光、林友仁、成公亮、龚一、李祥霆等人。[32][43][44]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例如:吴景略作胜利操、移植新疆好;[45]查阜西移植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46]管平湖作回忆。[47] 而港澳台等地也有不少琴人。[48]
1971到2000年
1977年,琴家管平湖演奏的流水在作曲家周文中的推荐下,作为中华音乐的代表入选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上载有的旅行者金唱片中,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送入太空。[49][50]
1990年在成都举办第一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据当时的调查,全国的琴人不到三百人,约有18个琴社。[32]
1994年,中国唱片公司聘请王迪担任特约编辑,整理1950到1960年代的古琴录音,最后集结了22位琴家53首琴曲,出版为《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共8张CD),一般称为「老八张」。[51][52]
2001年以后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9]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53]并于2007年起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整理了馆藏1950至1970年录制的古琴录音,出版为《丝桐神品——古琴(1950—1970)》,内容涵概274个曲目、72位琴家。[54]
乱象
古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逐渐变得热门,比方说在2020年光是成都、重庆两地的琴馆就超过两百家。林晨等琴家认为师资良莠不齐,因而「表面繁荣、乱象丛生」、「有热度,无深度」。近年古琴甚至被列入「京城四大俗」。[32][43][55][56][57]琴家成公亮直言古琴成为非遗后乱象多: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古琴教师,有些人利用一般人听不懂古琴,穿着汉服,满口哲学和文化去忽悠大众,但弹琴时没有基本功,甚至连音都弹不准;也有人通过留胡子、穿长袍之类的打扮把自己包装成「大师」的样子,装神弄鬼。除此之外,古琴的价格被商业炒作得很高。[58][59][60]琴家林友仁则认为琴界过于浮躁,部份名家是浪得虚名。[61]文史学者王世襄、袁荃猷夫妇及田家青等人表示古琴已成为某些人附庸风雅、赚钱的道具,过度商业化使得古琴低俗化,令人反感。[62]
琴乐
琴是东亚重要的礼乐乐器之一,作为高雅的代表,在集会仪式,特别是传统雅乐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画作《雍正祭先农坛图》中记录有人奏琴[63]。
琴箫合奏是目前常见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箫是一种音域较窄、音量较小的箫。当代演奏家和作曲家们进行了许多尝试,现在已经有埙、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乐器与琴合奏的试验性作品出现,也出现了琴和大民族乐队或管弦乐队的协奏曲。[64]:209-212
古琴的音域为C至d2,除去七个散音之外,还有91个泛音和一百多个按音,但实际演奏中有很多音一般不使用,如一到四弦及一到四徽的区域内不使用按音。[64]:203-206
弹法
通常置于专用的琴桌上弹奏,无桌时放在盘腿上;琴额向右,琴轸悬垂于桌外,用右手在岳山与一徽间拨弦出声,左手则按弦取音。琴演奏通常用真甲,右手拨弦手指留有适度指甲,以利发音清晰,左手则不留指甲,便于按弦。[65]
古琴的出声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散音、泛音和按音:
- 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拨弦,左手无动作,可听到较长时间的余音。[65]
- 泛音的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对徽位轻点琴弦,一触即起,同时右手拨弦,发出清越的琴音。[65]
- 按音又称案音、实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将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拨弦出音。除了单纯按弦,左手也可以揉弦以产生吟或猱,或移向其他音位产生滑音,后者又称「走手音」。[65]
此外,弹奏按音时,若手指左右移动,手指与弦摩擦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擦弦音,这在丝弦上的表现很明显,被一部分人视为琴乐的特色之一,但在较为光滑的钢弦上就不太明显。[66]:59
右手指法
右手拨弦有八种基本指法:[65]
|
|
右手的组合及特殊指法:[65]
|
|
下列是四种指法的图示:[67]
- 〈挑〉
- 〈勾〉
- 〈擘〉
- 〈拨〉

左手指法
左手按音常用拇指和无名指,低音弦用中指和食指。左右手指法可以进一步组合形成固定节奏型的“掐撮三声”等。[65]
左手拨弦发声指法:[65]
- 罨:大指击弦出声
- 掐起:大指按弦撤离出声
- 带起:无名指按弦撤离出声
共有大约1070种有名或无名的指法,[68]现代有50多种指法在演奏中常用。[69][70]关于罕用指法和文本谱的资料散见于古代琴谱和琴书,近代则出版了几种整理性的论着。[71][72][68]
琴曲
![]() |
中文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谿山琴况》 |
琴曲通常由几个段落连缀而成,长度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没有严密的格式。除了演奏古代作品外,个别演奏者也会作曲或是即兴演奏。琴曲多以山水寄情(洞庭秋思、潇湘水云、渔樵问答等),亦有闺怨(长门怨)、叙事(广陵散)等传统诗词题材的作品,有具儒家思想的作品(文王操),有改编自民歌小调的四大景等。多数琴曲有明确的标题,提示了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佛家相关曲目极少,仅有普庵咒、那罗法曲等几首。
古代琴书中有对于音乐表现形式的分析,称为声像,以解释琴曲中表现的情绪或主题的单字。声像的数目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只有4种,有人认为是13-16种[73],也有人认为总共超过24种。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是用来描述琴音乐的代表性声像。在某些琴谱中对每种声像都有详细的描述,如琴学著作《谿山琴况》对24种声像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其中解释了演奏技法、装饰音和音乐本身,并阐述了演奏者和乐器之间的联系,以及演奏者是怎样达到“琴人合一”的境界。[74]
律调
古琴七根空弦音所组成的音阶,称为弦式。大多数琴曲使用正调(仲吕均)定弦。1950年代后古琴界倾向于将正调为F大调:一弦至七弦为C-D-F-G-A-c-d,首调唱名为sol-la-do-re-mi-sol-la。按十二律,以第一弦为黄钟,第三弦为仲吕(作五声音阶的宫音),一弦至七弦音名为“下、下羽、宫、商、角、、羽”[75]。在正调的基础上改变不同弦的音高,还可以得到慢商调(慢二弦)、蕤宾调(紧五弦)等[76]:22。
古琴定弦法的命名方法较为复杂,有的以调弦法为依据,如慢商调;有的同时以律名和调弦法为基础,如蕤宾调;有的以调式内乐曲所表达的感情为依据,如凄凉调。此外,不同的调又有别称,如蕤宾调又叫金羽调。[76]:22
美国作家罗伯特·坦普尔所说,琴在中国人理解音乐本质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古琴音色产生的原因而作出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声音的本质是振动这个事实的理解。”[77]这类对音色、泛音和谐声的研究最终使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78]
教学方法
传统上,古琴教学采「口传心授」的方式,亦即在没有琴谱的情况下,由老师逐句示范,学生跟着模仿弹奏,直到师生的节奏、乐句、左右手指法(包含绰注吟猱)、韵味完全相同,可以同步对弹为止。前辈琴家例如:管平湖、梅曰强皆是如此。[79][80]
琴谱
古琴谱是用来收录琴曲乐谱的书籍,到1960年代为止,查阜西已发现超过130部琴谱曾经出版,包含超过3360首琴曲,其中有很多在明朝前失传,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已经有几百年无人演奏了。[7][81]
文本谱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碣石调·幽兰》 |
文本谱是最早的记谱法,是用文本详细叙述全部演奏指法动作,因此是一种指法谱。现存仅有的文本谱是抄写于唐代的《碣石调·幽兰》,传自隐士丘明。丘明先生是会稽人,梁朝末年隐居在九嶷山,擅长弹奏楚地曲调,尤其《幽兰》一曲更是精妙绝伦。其唐代抄本百年前藏于日本国京都神光院,近年移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日本“国宝”,列品号码为TB1393。[82][21]1884年,黎庶昌在日本编录的《古逸丛书》曾依唐本影抄该谱,现东京大学有三册分藏于三间图书馆。[83]
减字谱

减字谱于晚唐出现,使用文本减化形成的符号来记录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明代以前,琴谱记录的徽位相对模糊,无法据以直接得知确切位置,例如:「七八」意指「七徽和八徽之间」,「六下」代表「六徽之左」。明末清初虞山琴派徐青山的《大还阁琴谱》开始采用「徽分」记谱法,将相临两徽之间分为十等分,按音音位记成“几徽几分”,例如:“七徽六分”、“六徽二分”和“十徽八分”,[84]提高了音位准确度。后来亦有人把1分划分成10厘,但并不实用。[85]
混排琴谱
张鹤的《琴学入门》(1867)、杨宗稷的《琴学丛书》(1911)二谱将减字谱结合工尺谱及板拍,而后者更加了一行减字谱的简化弦名谱,形成「四行谱」。[86]
王光祈的《翻译琴谱之研究》(1931)将左右手指法编号,采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书写琴谱。[87]此法流传不广,仅有龚一的《古琴演奏法》一书采用类似的方法。[86]而杨荫浏认为这种改革不切实际。[88]
杨荫浏、侯作吾编的《古琴曲汇编》以及许健、王迪主编的《古琴曲集》(1962)以五线谱与减字谱记录乐曲,[89][90][91]后来吴景略、吴文光编写的《虞山吴氏琴谱》(2001)及《神奇秘谱乐诠》(2008)亦采此法。[92][29]
目前新出版的琴谱主要以减字谱和简谱并列书写,例如:《古琴考级曲集》(2010)以及成公亮的《秋籁居琴谱》(2010)等等。[93][94][95]
打谱
打谱是现代琴家按照减字谱把琴曲弹出的过程。由于减字谱并无节奏等音乐细节,因此打谱者需要反复记录修改,不断弹奏,并在此过程中揣摩原曲的气质和意境,最终使乐曲清晰流畅、结构完整。各个时期的打谱者有意追求琴曲的古风,同时又随自己的艺术趣味对原谱润色增删,因而同一首琴曲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风貌,不同的审美倾向。[96]

琴制

形制
琴长约3尺6寸5分(约122-125厘米),宽约6寸(约20厘米),琴体厚约2寸(约6厘米),由琴体和琴弦构成。琴体由弧形的面板和平直的底板胶合而成。面板琴首嵌有用于穿弦的“承露”、支撑琴弦的“岳山”,琴尾嵌有支撑琴弦的“龙龈”。琴面一侧沿琴弦方向嵌有用于标示泛音音位的十三个圆点,称为“徽”。[97]:8底板上有用于安放“琴轸”的“轸池”,中部以下嵌有用于支撑琴身和缠弦的“雁足”。底板有两个出音孔,通常为长方形或椭圆形;靠近中部的一个较大,称为“龙池”;靠近琴尾的较小,称为“凤沼”。琴面板内部与龙池、凤沼相对有隆起的结构,称为“纳音”,有改善音色的作用。琴腹内有两个音柱(天柱和地柱),连通琴面和琴底,可以使音量增大,同时也作防塌腰装置。琴弦共有七根,从外(近徽侧)向内、从低到高,为一弦至七弦,琴弦一端搭在岳山上,用控制弦音高的线绳“绒剅”拴住,绒剅穿过承露上的弦眼系在琴轸上;琴弦的另一端绕过龙龈,缠在雁足上。[97]:9
按照陈旸《乐书》,古时琴还有大、中、小之分,小琴五弦、中琴十弦,大琴二十弦。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琴中就有五弦琴和十弦琴,但这可能并非用于演奏的乐器,因为其音箱其实是实木的,或许只是用来定律的工具。[98]:45-46
琴身
琴身材质是影响琴音色的首要因素。古时有“面桐底梓”之说,现在也一般为泡桐或杉木制面板,梓木或楠木制底板。木材必须风干,否则木质会开裂起翘,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风干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斫琴者常搜罗各种陈年古木,如古宅梁柱(俗称“阳木”)或古墓败棺(俗称“阴木”)来斫琴。琴的面板和底板以鱼胶胶合[99]。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层灰胎,以保护木质松软的琴面。之后加上一层细葛麻布,在布上再髹一层漆灰。待其干透,加以打磨,再髹一层更细的漆灰,并再次打磨。如此反复,最后髹表漆。表漆有黑、紫、朱、褐、黄等不同颜色。[66]:46
实际上古琴所用的漆灰并非单纯的生漆,其中通常混合鹿角霜,而明清以来亦有使用瓦灰者。[100]一些琴甚至会用更珍贵的“八宝灰”,即在生漆中加入金、银、铜、珍珠母和孔雀石等物质。[66]:46
琴弦
传统的琴弦为丝弦,即柘蚕所吐之丝制成的弦[66]:55。有公元前168年制作的丝弦仍然保存至今[66]:54。197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研制成功了尼龙钢丝弦(俗称钢弦),[101]21世纪初福建龙人公司用特殊纤维研制龙人冰弦。[102]
古代丝弦是将规定数目的丝线扭成一股,然后绕在框架上浸入装有弦胶的缸内,以使丝弦不会再松散。一段时间后取出晾干,然后截成合适的长度。古代丝弦共有三种规格,“太古”为标准弦,“中清”最细,“加重”最粗且弦外缠丝。按《与古斋琴谱》所述,“中清”琴弦最佳,因为其音色最为细腻清脆。丝弦音色古朴独特,但音准不稳定,易磨损。现在苏州、香港和日本都有几家丝弦工坊。七十年代“文革”后期,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厂在吴景略、刘景韶、林友仁和龚一等人的帮助下,在竖琴弦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尼龙钢丝弦,是在钢丝外包裹尼龙层制成的,具有音量大、强度高、音准稳定的优点,逐渐取代丝弦成为主流。有人认为钢丝弦的金属音色过重,丝弦独特的音色是无可取代的。[103] 福建龙人制作的弦,即“龙人冰弦”,则用特殊纤维丝作内弦材料,外包真丝和尼龙丝。[102]
上弦时,先将琴弦右端用绕在琴轸上的绒剅拴住,向左拉过岳山、面板直至绕过龙龈缠在琴底的两个雁足上。[104]
配件
- 玉制琴轸
- 用传统上弦法上好弦的琴
- 新式上弦器
- 鹤舞龙翔琴背的篆刻印
岳山、承露、龙龈、雁足、琴轸等则用硬木、玉石等坚硬材料制成。琴徽共13个,多用螺钿或玉石制成。琴常配有多种装饰,最常见的是绒剅上系有轸穗。也有在琴体上雕花、镶嵌玉石等。另一类特别的装饰是文墨篆刻。斫琴家和琴的主人常喜欢在底板上、龙池、凤沼内镌刻别名、诗词、方印等内容,可反映琴的历史,[66]:32、38但其中不乏伪作。[22]
断纹

随着时间的增加,琴的漆胎由于底下的木质收缩可能会出现断纹,通常以形态命名,有“蛇腹断”、“冰裂纹”、“牛毛断”、“流水纹”、“行云纹”、“龟背纹”、“梅花断”等。其中“蛇腹断”和“牛毛断”是最常见的。出现断纹的琴一般历史较长,因此一些斫琴者会人为制造断纹。[66]:47-49
名琴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号钟」、春秋时期楚庄王的「绕梁」、西汉司马相如的「绿绮」和东汉末年蔡邕的「焦尾」,[109]但这些琴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存世的名琴多来自唐朝之后,如唐朝的「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枯木龙吟」、「春雷」等。[110]
宋朝也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之一,现存的两宋古琴佳器较多。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间意」在2010年以1.3664亿元拍卖,成为当时拍卖价格最高的古琴、世界最贵乐器之一。[25]
文化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古琴频繁出现在历代的艺术作品中。唐代的诗人李白、李颀、高适等都曾撰文描写古琴或琴人,亦有司马相如以凤求凰琴挑卓文君这样的故事,而清代小说《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有林黛玉弹琴的情节;作为四艺之一的绘画中也可以见到古琴的身影,例如:宋徽宗所绘之《听琴图》。[111]另外,古琴音乐也逐渐受到道家及佛教思想影响,发展出了相关题材的琴曲,例如:以普庵禅师的咒语为题材的普庵咒,和《庄子》相关的庄周梦蝶、列子御风等。从琴人的身份来看,唐代崂山就已经出现了道士琴人。[112] 而北宋开始出现「琴僧」,[113]近代如僧问樵、释空尘和夏一峰等人亦是佛道出身。
与在中国发展出了诸多琴派的情况不同,朝鲜和日本虽在公元600至900年间就有古琴传入,因此发展出了一批琴人,但规模都不是很大。而古琴传入西方则是在高罗佩、林西莉等后来的汉学家于20世纪前期抵达中国时的事了。同时,因为20世纪中国战乱频繁,琴人数量骤减,根据1937年今虞琴社的全国琴人普查,当时全国在世琴人仅有112位,其中多为儒宦世家。[114] 到21世纪初,由于古琴文化仍不够普及,在普通民众间造成虽知其名不识其物的情况,古装剧中的古琴使用漏洞百出。[115]
琴派
琴派是古代由于地域限制而形成的具有某种艺术风格的流派,故而多以地区命名。唐朝时琴人之间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演奏风格差异,并见于著述,如赵耶利就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在北宋成玉涧的《琴论》中则指出当时“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实际上浙派到明朝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琴派之一,明朝时刘珠曾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到了明末清初之后,虞山派、广陵派、蜀派等更多的派别才涌现出来。近现代由于地域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现当代琴家往往取法多个琴派,师承关系复杂;更由于社会政治等因素,琴人在各地迁移,从而使得地域性琴派变得越来越模糊。[116]虽然地域性琴派之界限在消融,但仍不断有新的琴派出现,这些琴派独具特色,辨识度相当高,例如:王燕卿开创,徐立孙、刘赤城、吴自英等人继承之梅庵派;由吴景略开创、吴文光发扬光大的虞山吴派;和姚丙炎开创、姚公白继承之浙派姚门等。[117]
琴社
琴社是琴人以琴会友、谈乐唱酬的社会团体,常会举办雅集以交流琴艺术,有时也会携琴于自然美景之处一起弹琴论乐,有时也参加竞赛和研究会。琴社并不是一个规章制度严格的组织,而是有共同趣味的人们自愿结成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琴音乐的发展。琴社亦是人们接触高水平演奏者、互相学习、答疑解惑的平台。
北京大学于1919年将学生社团“乐理研究会”改名为“音乐研究会”,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音乐社团,其中古琴由王露任教;后由于王露去世和其他教师离校,蔡元培在1922年依萧友梅的建议解散“音乐研究会”。[118][119] 民间也不断有古琴社团出现,例如:长沙愔愔琴社、山西元音琴社、上海今虞琴社、扬州广陵琴社、北京古琴研究会等等。[120]
日本
古琴于奈良时代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宇津保物语》的主人公和《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等人都会在重要场合携七弦琴(しちげんきん)演奏,平安时代中期以前,在《日本三代实录》、《吏部王记》、《御堂関白记》、《御游抄》、《枕草子》等有古琴的少量记载。古琴亦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衰落,成为摆设。江户时代起复兴,以东皋心越禅师一脉为主,朱舜水先生和万宗两系为辅。《东皋琴谱》是东皋心越的弟子编辑的其授琴教材。[121][122]熊泽蕃山、荻生徂徕、浦上玉堂等文人都向禅师学琴;据岸边成雄教授调查,江户时代琴士逾600人,士人再现左琴右书,[123]之后又衰微,近现代则由岸边成雄等再次弘扬。中日之间琴家开始有了一些交流,而日本也成立了京都畴祉琴社、[124]东京听风琴社等古琴社[125]。
日本现存最早的琴是正仓院所藏的「金银平文琴」,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蔵国宝级法隆寺献纳宝物「开元琴」,以及厳岛神社蔵重要文化财级伝平重衡所用的法花,尾张·徳川义直的老龙吟,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所蔵的纪伊徳川家传来的唐琴冠古(别铭「梅花断」,《集古十种》所载)、谷响、幽兰(寛政年间)、天明三年无铭琴。现存最早的文本谱《碣石调幽兰第五》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为日本国宝。[82][21]
欧美和其他地区
琴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早在明清时期就被来华的传教士关注,他们翻译和写作了相关著作。最早的涉及古琴的西方著作是1780年法国传教士钱德明在巴黎出版的《中国古今音乐记》(Memoires sur la musique des Chinois tant anciens que modernes),此书是主要依据清华李光地所着《古乐经传》及其他写成,而1884年 比利时人阿理嗣出版了《中国音乐》(Chinese Music)。[129][130]。第一部详细地向西方读者介绍古琴的书则是高罗佩的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1940年,中文版译为《琴道》)[66]:4。随着古琴的普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俄罗斯等西方国家也出现了古琴社。2018年8月26日,伦敦幽兰琴社举办了首届伦敦国际古琴艺术节[131]。
流行文化
在部份古装或古代情节的电影、电视剧里,剧中角色会弹奏古琴,或是使用古琴音乐作为配乐,为古琴的普及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
而电影《秦颂》(李祥霆演奏[136][137])、动画《山水情》(龚一演奏[138])也都由专业的琴家参与配乐。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其中不乏夸张失实者或是明显的错误,[139]如:
- 电影《功夫》中出现的乐器并非真正古琴或任何真实乐器,其配乐则由古筝演奏;[139]
- 电视剧《琅琊榜》中,琴轸被放到桌上,配乐为古筝;[140]
- 电视剧《神雕侠侣》中,琴放反了;[140]
- 电视剧《甄嬛传》中,古琴被多次放反。[115]
另外,古琴也开始在更多的场合出现,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琴家陈雷激演奏王鹏仿制的唐代名琴“太古遗音”。[141][142]
2021年,手游《王者荣耀》推出六周年限定皮肤「高山流水﹒庄周」,其主题曲流水知音由琴家林晨以古琴曲〈流水〉为素材创作。[143]
参考文献
-
林晨 (编).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5月. ISBN 9787503946516 (中文(简体)).
查阜西《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
- 章华英.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1日: 第一章. ISBN 9787213029554 (中文(简体)).
- 《礼记·曲礼下》:“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 刘向《列女传·楚于陵妻》“妻曰:“夫子织屦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
-
吴钊.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年2月: 第308页. ISBN 9787503947773 (中文(简体)).
中国古琴要申报第二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查阜西. .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2007年3月1日: 3–44. ISBN 9787503931765 (中文(简体)).
- . UNESCO. 2004-07-15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 . UNESCO.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5) (英语).
-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 李祥霆(主编)龚一(主编). 朴东生总编;张殿英副总编 , 编.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年: 1. ISBN 978-7-103-03776-8.
- 吴钊、刘东升.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ISBN 978-7-103-01173-7 (中文(简体)).
- Tong Kin-Woon, "Shang Musical Instruments". Asian Music, Vols. XIV-2, XV-1, and XV-2 (1983-4). The qin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Seven,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other wooden instruments (XV-2, pp. 68 - 82).
- 《诗经》:“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 钟磬如. . 武汉晚报. 2016-05-01 [2017-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1) –腾讯新闻 (中文).
- 许健.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年6月. ISBN 9787101084917 (中文(简体)).
- 林晨. .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9年4月: 55. ISBN 9787505962422 (中文(简体)).
-
王小盾.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年1月: 第488页. ISBN 9787806926734 (中文(简体)).
《胡笳十八拍》和琴歌
- 沈冬. . 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罗艺峰 (编).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43-64.
- 沈冬. . 耿慧玲; 郑炜明; 刘振维; 龚敏 (编). (PDF). 齐鲁书社. 2010: 270-308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29).
- 山寺美纪子. . 北海道: 北海道大学出版会. 2012: 序. ISBN 9784832967625 (日语).
- 郑珉中. .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5, (3)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 章华英.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年3月: 第1节. ISBN 9787101092479 (中文(简体)).
- 古琴辨伪琐谈,郑珉中,《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04期
- 周冉. . 人民网文史频道. 人民网. 2011-06-16 [2015-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7).
- 薄克礼; 张子盛. .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1页. ISBN 9787566303929 (中文(简体)).
- 周仕慧. . 北京: 北京大学. 2009年8月: 第183页. ISBN 9787301156551 (中文(简体)).
- 饶宗颐. . 清华学报. 1960, 新二卷 (中文).
- 吴文光. . 上海: 上海音乐. 2008. ISBN 9787807512516.
- 李村,王爷也制琴——明代“四王琴”简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紫禁城》2013年第10期
- 裴金宝. . 中国古琴网.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 章华英.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0, (2) [2021-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 . 上海年华. 上海图书馆.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6) (中文).
- . 〈梅庵琴社原起〉 (今虞琴社). 1937: 23–24.
- 严晓星.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09. ISBN 9787101078961.
- . 上海年华. 上海图书馆. [2021-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7) (中文).
- 今虞琴社.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807453840 (中文(繁体)).
- 杨典. . 〈到此做甚–——琴人彭祉卿渔歌荒冢记〉 2 (台湾: 木果文创). 2020: 194. ISBN 9789869691789.
- 查阜西. .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2007年3月1日. ISBN 9787503931765 (中文(简体)).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查阜西、吴钊整理.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ISBN 9787101073836 (中文(繁体)).
- 林晨.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年2月. ISBN 9787503951763 (中文(简体)).
- 许健.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336. ISBN 9787101084917.
- 徐馨. . 人民网. 人民日报. 2021-04-20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 凌瑞兰.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7806924372 (中文(简体)).
- . 香港: 龙音制作. 1998.
- . 香港: 龙音制作. 2015.
- . 香港: 龙音制作. 2016.
- 唐建垣. . 台北: 联贯出版社. 1971年.
- . 腾讯新闻.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 喷射推进实验室.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英语).
- 王迪 (编). . 编者的话 (中国唱片). 1994.
- 丁明顺. . 《音响技术》. 2007, (5): 74-77.
- 国务院. . 国务院.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中文(简体)).
- .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 2019-04-23 [2022-05-30].
- . 国粹琴筝音乐网. 《北京青年报》. 2015-06-08 [2021-10-28].
- 王家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9-12-14 [202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 杨典. . 〈新空城计下的琴境〉 2 (台湾: 木果文创). 2020: 172. ISBN 9789869691789.
- 成公亮. . 北京: 三联书店. 2016: 71. ISBN 9787108056696.
古琴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学琴的人越来越多,情绪也很高涨,但同时也很混乱。不是学的人多就好,很多人对古琴的认识不正确——什么是真正的古琴音乐?我认为现在太商业化了,这种现象比较严重。
- 林晨. . 《人民日报》. 2014-05-22 [202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说起当今古琴的现状,成先生一反温和的性格,直言:“古琴就是一个乐器,它是音乐艺术门类当中的一个乐器,所以说学琴,你要把古琴的弹奏技术掌握好,你先不要太多考虑这里面的哲学、文化底蕴之类的东西。”并声称那些穿着汉服,满口哲学文化,弹琴却连音都弹不准的人就是为了利益炒作,就是“装神弄鬼”,而自己就是要戳穿那些“装神弄鬼”的人。
- , YouTube (一席YiXi), 2017-07-14 [2021-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 杨典. . 〈钟颂——悼念广陵琴家林友仁先生并记二三事〉 2 (台湾: 木果文创). 2020: 158. ISBN 9789869691789.
林先生厌恶琴界大多数的人与事、浮躁的现状、盗得虚名的名家和乌烟瘴气的世俗化宣传。
- 田家青. . 北京: 三联书店. 2014: 127–130. ISBN 9787108064547.
- Evelyn Rawski (罗友枝). Jessica Rawson , 编. . London: Royal Academy of Arts. 2006: 第117、126、127页. ISBN 978-1903973691.
- 戴晓莲. .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3-1140-2.
- 顾梅羹. .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3月. ISBN 9787806674536 (中文(繁体)).
- 林西莉. . 中华书局. 2017. ISBN 978-7-101-12273-2.
- 张鹤. .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第1卷,第39、40、43、47张. ISBN 7-80568-865-6.1864年(清同治三年)创作
- 查阜西. . 北京: 北京古琴研究会. 油印本 (中文(简体)).
- 郭平. .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第112页. ISBN 7-80713-209-4.
- 王宾鲁. .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第1卷,第18-24张. ISBN 7-80663-297-2.
- 姚丙炎. . 香港: 恕之斋. 2005年. ISBN 988-98739-1-5.
- 管平湖. . 北京: 北京古琴研究会. 油印本 (中文(简体)).
- 李祥霆. . 台北. 1992年4月25日 [2009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2月20日).
- 徐上瀛(明).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 李祥霆. .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第105页. ISBN 7-80667-439-X.
- 吴文光. . 《中国音乐学》. 1997, 1.
- 原文“the Chines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ound as vibration was much increased by studying the production of timbre on the strings of the ch'in.”
- Robert K. G. Temple. . London: Prion. 1998: 第206-213页. ISBN 978-1853752926.
- 王戈. . 《紫禁城》. 2006, (5): 11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他的教法就是『对面儿来』,会了往下教,不会还这个,这曲学完了以后,那不知道要弹几个月啊!来了以后就合弹,一步一趋的追。节奏、动作都是从合弹里加工的。完后,老师再给示范,下次还是这样。 跟他这先学琴有个特点:管平湖是这样,你不是跟我学琴吗?那我就教,教到跟我能弹的一样而后已。差一点都不行,不上新曲子。直到老师说下次我给你上什么什么曲子,才代表这曲终于通过了。
- 杨秋悦. 王鹏 , 编. . 〈一位琴家的艺术追求——感受恩师梅曰强先生〉. 2012: 236.
先生传授琴曲要求极严。每一个曲子者必逐句口授,并对演奏的韵味甚至每个音、每一手势详加分析、讲解。
- 唐世璋(John Thomps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0) (中文(繁体)及英语).
- 东京国立博物馆. . 东京国立博物馆.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日语).
- 东京大学图书馆. . 东京大学图书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日语).
- 成公亮,〈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成公亮古琴音乐网
- 北京古琴研究会《北京琴讯》2001年3月(第71期),第1、2、4页
- 杨春薇. . 《中国音乐》. 2017, (1)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 王光祈.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年9月1日. ISBN 9787103038376 (中文(简体)).
- 何谦. . 西安: 太白文艺. 2011: 144. ISBN 978-7-5513-0101-5.
- 杨, 荫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编. . 南京市: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9928968.
- 许健,王迪(编).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年. ISBN 9787103011706 (中文(简体)).
- 许健,王迪(编). .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 ISBN 9787103011713 (中文(简体)).
- 吴景略; 吴文光. .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1. ISBN 7506014548.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全国民族乐器演奏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ISBN 9787103037768 (中文(简体)).
- 成公亮. . 中华书局. 2010. ISBN 9787101106565 (中文(简体)).
- 龚一. .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807518440 (中文(简体)).
- 成公亮. . 成公亮古琴音乐网. 1995-07-16 [200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6).
- 黄河. .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年10月. ISBN 9787535647672 (中文(简体)).
- 饶宗颐、曾宪通.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9622013056.
- 裴金宝. . 华音网. 2006-03-16 [200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 章华英. . 《乐器》. 2006, (9)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20: 142. ISBN 9787556604463.
- 龙人古琴. . 2013年 [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 成公亮. .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 ISBN 9787108032553 (中文(简体)).
- 龚一.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第11、13页. ISBN 7-5320-6621-5.
- 周鲁封 (编). .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第1卷,对开本,第1-14张. ISBN 7-80568-864-8.
- 《琴制尚象论》:“肩曰仙人肩,取其正齐也。腰曰玉女腰,取其纤细也”
- 徐祺. 周鲁封 , 编. .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6. ISBN 7-80568-864-8.
- 章华英. . 中华书局. 2013. ISBN 9787101092479.
- 饶宗颐; 曾宪通.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4– [2014-01-24]. ISBN 978-962-201-30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 乐声. . 民族出版社. 2002 [2014-01-24]. ISBN 978-7-105-0521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 . 故宫博物院. [202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1).
- 朱江书. . 中国道教协会. [2015年2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8日).
- 陈琛. . 《兰台世界》. 2015, (27)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 . 中国音乐史学网. 2010-07-27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 崔晓旭、吴晓平. . 东南新闻网. 2012-04-07 [2014-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9).
- 杨春薇. . 《中国音乐》. 2005, (3)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 孙嵩. . 《北方文学》. 2017, (14): 64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最先提出“姚门”这名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先生,他以此为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于 1991 年出版的姚丙炎、姚公白、姚公敬父子三人的古琴音乐光盘命名。之后“姚门”这一称谓在琴界逐渐传播开来,并得到认可。2008 年,文化部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的评定,姚公白就被定为浙派“姚门” 的古琴艺术传承人。
- 林晨. . 《中国音乐学》. 2010, (2): 87-94 [2021-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30).
- . 上海年华. 上海图书馆. [2021-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中文).
- . 今虞琴社. 1937.
-
黄大同(编).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8月. ISBN 9787806921685 (中文(简体)).
斋藤佳郎着《东皋心越在茨城县的活动》
-
郑炜明、耿慧玲、刘振维、龚敏(编). . 济南: 齐鲁书社. 2011年10月: 第34页. ISBN 9787533325336 (中文(繁体)).
李美燕着《高罗佩与东皋琴学——以〈明末义僧东皋禅师集刊〉与〈东皋琴谱〉的考察为主》
-
黄大同(编). .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8月. ISBN 9787806921685 (中文(简体)).
张前着《东皋禅师与江户时代日本琴乐的复兴》
- . orange.zero.jp.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8).
- . 中国新闻网. 2016-07-13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 章华英.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1日: 第175页. ISBN 9787213029554 (中文(简体)).
- 梁德寿. . 1620年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中文(繁体)).
- 高罗佩. . 1969年: 第224页 (英语).
- 章华英.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3月1日: 第184页. ISBN 9787213029554 (中文(简体)).
- 陶亚兵. . 北京: 东方出版社. 9787506014786: 第190页. ISBN 9787213029554 (中文(简体)).
- . 英国伦敦孔子学院. 2018-09-09 [2019-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 .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2021-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 余少华. .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ISBN 9780195928433.
- 丁明顺. . 《音响技术》. 2011, (6): 69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 成都晚报. . 四川新闻网.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中文(简体)).
- 北京日报. . 2003年4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4日) (中文(简体)).
- 中央电视台. . 新华网. 2009年6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11日) (中文(简体)).
- 国家大剧院. . 新华网. 2010年12年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3) (中文(简体)).
- . 央视国际. 2006-06-02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简体)).
- . www.sohu.com.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8).
- . 2008年8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2日) (中文(简体)).
- 赵旭光. . 《丹东日报》. 2008年8月22日 (中文(简体)).
- . 王者荣耀官方网站. 腾讯游戏.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古琴 |
![]() |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
- (中文)琴苑心传全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文)《古琴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成公亮古琴音乐网
- (中文)“中国古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专题,中国网